每一项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都有设计好的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用什么来证明这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呢?或者说明问题解决得怎么样呢?收集数据资料的目的就是为做好这些工作而作准备的。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在看一些教师的科研总结报告,教学论文或者一些经验总结时,都能把自己平时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的做法说得很好,充分地利用一些个案进行定性的分析,但是,总是让人有一种“强词夺理”的感觉,或者还不知道这些做法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有多大?
例89: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研究性学习方法,结果在一次考试中,优秀率达到了65%,及格率达到了100%,低分率只有2.5%,似乎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很不错的了。但是,当我们仔细想想,这样的成绩是不足以说服我们相信这种教学法的成功,因为我们还有一堆问题没有从这相关数据中得到证实:
①这次测验的成绩与同类班级或同年级所有班级学生的成绩比较,情况如何?是高了还是低了?这种差异的程度如何(显著性如何?)
②这个班与总体(或样本)的初始水平比较如何?它与同类班级(总体或样本)比较,原来是否在同一个水平(同一个起跑线)上?如果不是,差异程度有多大?
③在实施这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学时数、教学过程的其他影响因素与同类班级比较是否相同?控制的水平如何?
④这种教学法执教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与同类班级的执教教师的能力水平是否一致?有无明显的差异?
这些问题都是影响我们对结果评价的东西,而解决这些问题,都离不开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对数据的收集,可见,数据资料的收集对问题的解决是多么重要。
例90:我们有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所上的班级都是一些极其普通的班级,有些班级的基础甚至还比较差,尽管工作中任劳任怨,但最后所得的成绩尽管也有所提高,但还是自感不如人,所以总不好意思写总结或认为没有什么成绩可写(长期处在一种“失败”的打击之中,这对教师的发展极其不利)。其实,与同类班级相比,在初始水平没有显著差异的情况下,结果有一些提高也是可能说明这种最后的差异是非常显著的!
所以,我们应该认真收集在教学过程中所得到的每一个数据,认真分析和研究这些数据资料,这也是对我们教学工作的一个客观性评价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们应该重视对数据的分析与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