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年的建设,制定了“343多学段、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实施了“工学轮动、项目课程+岗位课程”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项目课程+岗位课程”、《建筑材料检测与验收》“校中厂”教学等改革和探索;开发完成了五门优质核心课、修订十门课程标准等课程建设任务;校企共建了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完成了十名教师挂职锻炼、50人次教师培训等团队建设任务,兼职教师比例36%,双师教师比例93%,结构合理、经验丰富;取得了论文40余篇,课题24项,河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三项,科技厅课题两项,课题到账资金21万,出版教材23本、全国“十二五”规划教材三本、申报国家专利两项的丰硕教科研成果;拓展校内外实训基地、成立科技研发中心、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完成了八大员职业岗位证书培训600人次,企业培训52人次,一级注册建造师继续教育6000人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22项等社会服务项目。同时完成了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建立、专业群建设与提升、中高职衔接等全部建设任务,项目完成率100%。
一、探索实施“343多学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1.专业调研及岗位能力分析。专业建设的内涵首先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人才培养过程的实施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更是专业建设的突破点。在两年的建设期内,拓展了20家建筑企业作为校企合作单位,进行专业调研六次。
图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实施方法
按照本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要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可分解为11项综合能力:建筑施工图识读能力、基本建筑构件验算与一般设计能力、常见建筑材料应用能力、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能力、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建筑施工成本控制能力、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能力、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能力、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能力、建筑施工测量能力、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调研学生职场发展轨迹以及企业的用人及考核制度,我们将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了重新定位,建筑施工测量能力、建筑施工图识读能力、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能力、常见建筑材料检测应用能力等作为学生进入职场的入门能力,是每个人进入建筑施工企业必备的技能,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能力、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建筑施工成本控制能力、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能力、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能力则是作为学生主要就业岗位施工员的核心能力,是学生未来就业中必须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同时,勤奋好学、勇于吃苦、踏实肯干、不断创新也是高职学生在职场中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创建“343多学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我专业创新实施“343多学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将三年教学过程分为十个学段,以真实的施工项目为载体,项目课程和岗位课程灵活交替,工学轮动、系统培养(见图2)。
“343”的第一个“3”为:第一学年分为三个学段,第一、二学段学生在校进行项目课程学习,第三学段到施工现场进行平面测绘、建筑材料检测岗位课程学习和实训;“4”为:第二学年分为四个学段,第一学段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现浇结构主体施工、保温与防水工程施工等岗位课程的学习与实训,第二学段学生在校学习建筑结构与识图等项目课程,第三学段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基础工程施工、钢结构制作与安装、砌体结构施工岗位课程的学习与实训,第四学段学生在校进行建筑施工组织等项目课程的学习;第二个“3”为:第三学年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学生在校进行施工放线综合实训、建筑工程图识读实训、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岗位证书培训等岗前培养综合能力课程的学习,第二学段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与招投标等项目课程学习,第三学段学生进行顶岗(轮岗)实训。建设期内与合作企业合作共同修订了“2012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部分班级进行了教学实践。明确了“343”各学段的课程体系及教学组织。
图2 “343多学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二、构建“工学轮动、项目课程+岗位课程”的课程体系
1.解构原有课程体系。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调研中,学生就业对口率为95.26%,就业岗位为施工员、资料员、材料员、质量员、安全员、预算员等,因此,将建筑施工能力确定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岗位核心能力,与之对应的施工类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原有的2011级课程体系中仅仅设置了建筑施工技术和建筑施工组织两门课,无论从课时还是课程安排均不能充分体现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必须改变以往建筑施工课程的课时设置与教学模式,增大建筑施工类课程的课时比重,同时加大该类课程的实践环节,基于工作过程,不断实践,使之真正实现核心能力培养的目的。
对原有建筑施工课程运用拆分、重组、整合的方式进行改革,首先进行拆分,将建筑施工课程技术拆分为:建筑基础工程施工、现浇结构主体施工、砌体结构施工、防水与装饰工程施工、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其次进行整合和重组:将土力学与地基基础与建筑基础工程施工重组形成新的建筑基础工程施工,将砌体结构设计与砌体工程施工重组形成新的砌体结构主体施工。根据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提炼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辅助工作任务,形成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见图3)。
图3 课程的解构与重构
2.重构“工学轮动、项目课程+岗位课程”的课程体系。根据行业岗位群需要的技术逻辑体系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并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按“岗位——能力——课程”步骤重构包括行业入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的课程体系,强调实用性。专业课程的设置首先考虑产业中岗位差异化,按照核心岗位分析需要的核心能力,再根据核心能力开设相应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要求做“精”、做“强”,做出不可替代性;专业拓展课程是为学生今后发展岗位打基础的,只要求学生“懂”。
在人才济济的今天,如果不把专业变成业务和技术上的特长,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稳脚跟,要把所学的专业技能转变为个人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由于建筑施工现场工期、进度以及不可预见因素,原有的课程体系有时无法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据此,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了“工学轮动、项目课程+岗位课程”的课程体系。
项目课程主要指在校内完成的课程,其教学主要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校内实训室或理实一体化教室完成,进行项目模拟教学。2011级学生从一年级开始,人手两套不同结构形式的真实工程施工蓝图,贯穿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CAD、建筑结构与识图、建筑施工类课程、工程计量与计价、专业综合实训等专业课。每门课程均以这两个真实工程为例展开,体现工程施工的全过程,主要专业课全部实现项目教学。因此绝大多数课程均为采用项目教学模式的项目课程。
岗位课程即为在施工现场进行的课程,学生在真实的施工现场工作中学习,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更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343多学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中,我们将基础工程施工、现浇主体施工等五门课程作为岗位课程。
岗位课程由于建筑施工现场工期、进度以及不可预见因素,有时不能在校外施工现场按照计划实施,此时可进行项目课程、岗位课程相互转化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岗位课程转化为项目课程,保证课程教学的正常实施。岗位课程与项目课程彼此之间灵活转换,既能适应建筑行业施工的特点,又能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
采用工学轮动的系统培养,可以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在学期之初适时调整工学顺序,宜工则工,宜学则学,工学灵活转换轮动,更好地满足教学与实践需求。同时,多学段、工学轮动系统培养模式将建筑企业文化的融入贯穿于三年学校生活的每个学期之中,使之逐渐转变为学生的个人核心竞争力。
经过充分准备,选取2011级的部分学生以及2010级学生对课程体系中的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真正在把课程引入工地,学生边工作边学习,岗位实训与学校项目课程学习交替进行,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大大提高,学生感觉确实学到了知识和技能,企业对我们的教学方法也给予大力支持和充分认可。
“工学轮动、项目课程+岗位课程”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培养入门能力的专业基本技术课、培养核心能力的专业核心课、培养拓展能力的专业拓展课、公共必修课以及集中实训组成,每学期又细分不同学段(见图4)。课程体系组织更为严谨,更能适应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图4 课程体系
“工学轮动、项目课程+岗位课程”的课程体系中,施工类课程学时由原来的266学时增加至436学时;增加实训环节,重组后课程全部实现“理实一体”教学模式,2012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时数为1418学时,较2011级的1246学时增加了172学时。而总学时仅由2684增至2690,仅增加6学时。
三、课程体系的实施——转变教学方式,强化实践育人
在两年的建设期内,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进行了新建课程体系中的“项目课程+岗位课程”的教学实践,建筑材料检测与验收课程探索了“校中厂”教学组织模式,建筑工程图识读、工程测量实训、建筑工程资料整理三门课程进行了校内模拟实际项目教学实践,进行了现浇主体结构施工等五门课程的开发,校企共同建设了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
1.实施“岗位课程+项目课程”教学。以2011级、2012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部分学生作为试点,将现浇结构主体工程施工、装饰与防水建筑与装饰施工、砌体结构主体施工、建筑基础工程施工、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作为岗位课程,与河北中环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学生分组到该公司的18个工地进行现场学习,由企业总监和校内教师共同指导。
(1)课程教学组织。分为四部分:在工地现场学习、回校交流、不同工程的交叉学习、校内总结提高。在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中,企业指导教师依据具体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现场教学、技术指导、安全教育;专任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指导、岗位课程相关知识点的教学、安全教育以及学生的组织和管理。
(2)形成系列教学管理文件。包括现浇结构主体工程施工岗位课程实施方案、砌体结构主体施工岗位课程实施方案、建筑基础工程施工岗位课程实施方案、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岗位课程实施方案,岗位课程指导教师工作细则、岗位课程校外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及考核办法、日常安全守则、学生岗位课程学习细则、岗位课程考核办法等。
(3)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岗位课程实施前期与河北中环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的总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沟通,对学生进行了三次岗前培训,制定了一系列课程及安全实施方案。建立学生安全保障机制,为全部学生购买了中华保险公司为期三个月的意外伤害保险,全面进行安全教育,制定日常安全守则,配备安全帽,签订安全协议等,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安全生产意识及职业素养。
岗位课程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方式,先实践后理论,边实践边理论,符合学习规律,同时身临其境,融入企业文化,培养职业素质。
2.探索“校中厂”教学模式。石家庄一建建设集团晶石建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落户我院,该公司成立于2003年10月,由石家庄一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科研所改制而来,具有建材检测、建筑节能检测等多项资质,检测设备价值200余万。
原有的《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主要是以教师的理论讲授为主,实训项目也较单一,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在改革过程中对原有的教学模式和课程标准进行了调整,将主要的授课地点集中在晶石公司的检测现场。检测项目由模拟转变为真实项目,学生从检测项目的“接单”开始,到检测工作的实际操作、数据评定,最后出具试验报告,均由学生在本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对于一些非常规的检测项目,实行“开放式教学”,只要晶石公司有该类检测项目,学生可按小组到检测现场进行观摩,在企业教师的讲解下,对该类项目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2013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全面采用“校中厂”模式,目前已开展的实训项目如下表。学生能够实际体验企业真实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环境,培养了学生职业素养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3.岗前专项实训,强化入门能力。为使学生顶岗实习之前学到全面实用的岗前职业技能,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段进行入门能力的强化训练,开设岗前专项实训。建设期内已完成建筑工程图识读、建筑工程测量综合实训、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的课程标准、任务书、指导书、工作页的修订整理工作,形成完整的教学组织文件,规范操作方法及教学实施步骤。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开展开放性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习过程按照“布置工作任务——形成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计划——检查与指导——总结与评价”进行。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实训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第五学期重要的岗前专项实训之一,该课程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改革教法,实行项目教学,效果显著。课程的核心是编制某工程全过程施工技术资料(如图5所示),在此之前,进行三个方面的训练和准备:知识层面,主要学习建筑工程资料体系和施工技术资料的收集、编写的基本方法;工程背景层面,一方面是识读给定的图纸,另一方面是对施工组织进行研读,对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方案、材料进场计划、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计划、见证取样计划等内容予以熟悉;工具层面,熟练使用筑业资料管理软件河北版。在此三方面准备妥当后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及时间节点,模拟收集和编写该工程全过程施工技术资料。
图5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工作实训流程图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放线是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后续实践环节,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综合专项实训。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全站仪的认识与使用、建筑基线放样、民用建筑放样、工业建筑放样。选用真实施工项目,在校内模拟项目教学。强化训练学生施工测量能力,实现“零距离”上岗。
建筑工程图识读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专项实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综合运用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结构与识图、建筑施工技术、建筑设备、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施工验收规范等知识,进行施工图的识读,同时巩固、深化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工程图识读、施工技术应用能力进一步得到综合和提升,为学生就业顶岗提供实务操作技术。在识图过程中,查阅相应的图集完成各部分相应的识图工作页。主要识图流程如图6所示:
图6 建筑工程图识读实训流程
通过建筑工程图识读这一综合实训,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了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的基本知识,掌握了施工图阅读程序和方法,掌握施工图自审的方法与技巧,具备图纸自审记录的编制能力,熟悉图纸会审程序,具备图纸会审纪要的编制能力。
从合作企业反馈信息显示,2010级学生顶岗实习中技能水平显著提高,尤其是在施工放线中真正实现了“零距离”上岗,省去了企业实习培训环节,其他岗位也体现出学生上手很快,减少了企业培训时间,为学生“零距离”上岗提供有力支持。
4.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本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理念,长期举办或参与各级别的技能大赛,包括工程测量放线技能大赛、混凝土技能大赛、钢筋绑扎技能大赛、建筑CAD大赛、房屋测绘大赛、建筑模型大赛、鸡蛋模型大赛等十余种专业竞赛,既有与岗位能力密切相关的比赛,也有拓宽专业视野、培养创新思维的比赛。学生参赛积极性高,报名踊跃,团队合作精神强,每年参加各类大赛人数约700余人次,获得各类奖项数十项,通过技能大赛,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不怕困难、齐心协力的职业素养,也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5.对接职业标准进行课程开发。按照“343”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工学轮动、项目课程+岗位课程”的课程体系,成立了由专业带头人、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和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对课程进行开发,按照学生就业岗位的职业资格标准,研究修订了课程标准、学习情境、教学内容,引入现行国家建筑施工规范和行业标准,以建筑施工过程为导向,吸纳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知识,将职业道德、安全素质教育等内容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当中,并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在两年的建设期内共进行了十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的论证与修订。建筑基础工程施工、现浇结构主体工程施工、砌体结构主体工程施工、装饰与防水工程施工、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五门课程按照市级精品课的标准建成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将其教材、课件、电子教案、课程标准、试题库、考试系统等制成网络课程,通过教学网站将所有教学资源实现共享。经过两年的建设,现浇结构主体工程施工遴选为市级精品课。与企业合作开发了《现浇结构主体工程施工》《装饰与防水工程施工》两本课程讲义。
6.创建教学资源库。为扩展课程信息量,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完善了教学资源库,包括专业资源平台、工程项目文件档案库、行业标准资源库。
(1)专业资源平台。以专业群为基本单元,资源平台建设已形成“以课程为中心,以专业基础资源为基础,以公共资源为拓展”的较完善的资源体系。
资源平台建设立足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兼顾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多层次特征,资源平台包含三个层次:课程资源:《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建筑材料检测与验收》《砌体结构主体工程施工》等课程资料;课程基础资源:建筑工程技术及相关专业通用的基础资源,如平法图集、电子图纸、施工手册、CAD资料、PKPM软件和教程等,该类资源与课程学习关系密切,可作为巩固、辅助课程学习之用;公共基础资源:如建筑新技术、施工图片、施工视频、专业课件、日常应用软件等,该类资源为拓展学生专业视野、提高其综合技能之用。
在建工系网站建立资源平台链接,能够让广大同学、老师、业内同行很方便地进行资源共享与交流。大力开展对学生的宣传: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即由广大教师在上课期间予以宣传,同时,由社会实践团组织,分批次面向全系学生集中予以演示。同时,对于其他专业群的资源亦可共享使用,资源平台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便捷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做到足不出户即可饱览群书。
(2)工程项目文件档案库。进一步与河北中环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引入该公司200余个工程项目的工程建设资料,包括全套真实施工图、图纸会审纪要、工程变更、现场签证、竣工验收等过程资料,丰富师生的学习资源。该资源在《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实训中应用良好。
(3)工程图纸和行业标准资源库建设。已购置某电力局扩建工程、赵州家园、南王广场等不同结构类型房屋的施工图共计1200套,引入国家现行各类建筑设计规范、施工验收规范、建筑标准图集、结构标准图集、设备标准图集等逾1170册,满足建筑工程技术及相关专业学生的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