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后勤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为打开这个“瓶颈”,我省高校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省高校和全国高校一样,形成了特有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后勤体系。教工学生宿舍、食堂、幼儿园、汽车队、医院、商店及水电暖维修等,使学校变成了“你有我有全都有”的一应俱全的小社会。庞大的后勤部门摊子大,人员多,且全靠吃“皇粮”,其费用开支日益成为各高校一个沉重的包袱。在我省一些高校,后勤人数所占比重过高,一方面是急需的师资因编制所限进不来,另一方面则是庞大的后勤队伍,人浮于事,削减不下。从一定程度上说,后勤成了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
为切实改变高校后勤状况,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省高校后勤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推行项目单项承包制和后勤部门定额承包制,建立“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新的管理机制,创办独立经营的后勤产业等。但总的看,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而且,这些改革大都是由学校自发进行的,缺乏统一的组织和领导。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进程,便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997年4月,省教委下发专门文件,并选择10所院校作为试点,正式拉开我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序幕。这种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对高校后勤体系改革进行统一部署,在全国还属首创,它标志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由“自下而上”的自发行动,变成了“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将改革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改拨款制为收费制,建立“双向制约”机制。邢台师专按照“事企分开,两权分离”的原则,对水电费和维修费等,由原来直接拨付给后勤部门的办法,改为将经费分解拨给用户,后勤部门作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通过服务向用户收费的办法,变“暗补”为“明补”。同时建立了“双向制约”机制。一方面,由用户对后勤部门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服务价格等实行严格的检查与监督;另一方面,由后勤行政部门对各用户所用的设备、设施的完好率进行考评,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奖惩。这种办法,将主要靠拨款驱动的后勤运行机制,改为主要靠市场驱动的后勤运行机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以财务核算为核心,推行“四条线”管理。华北煤炭医学院、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将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管理保障、校办产业等校内的4个部门作为“四条线”,分别进行核算和管理。对后勤部门具体采用模拟企业财务管理,将其所占用的固定资产以实物的形式作为资本金,通过计提折旧,进行价值补偿。学校不再核拨正常经费,其收入通过向学校内部单位或社会提供服务而取得,将财务改革同后勤改革较好地结合在一起。
——全员下岗,层层聘任。燕山大学本着“精简高效、增强活力”的原则,对后勤部门的处、科级领导实行竞争上岗聘任,职工全员下岗重新聘任。在“定编、定员、定岗、定责”的基础上,将原19个职能科室减少到12个,208名人员减少到148人,改变了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状况,营造出“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机构能设能撤,工资能升能降”的新局面。
——开放市场,自主经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将后勤派生出的服务部门、摊点变为相对独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实行企业化管理,并逐渐从学校中分离出来,组建实行总经理负责制的企业集团公司。后勤与学校由行政隶属关系,变为合同制约关系。同时实行“双向放开”。一方面,对外开放学校市场,允许一些企业和单位参与学校后勤服务经营;另一方面,走向社会,开拓市场,使学校后勤部门主动参与社会竞争。“双向放开”拆除了长期阻隔在高校和社会之间的“围墙”。
——引进资金,“借船下海”。燕山大学在规模不断扩大,就餐人数逐渐增多而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大胆尝试,引进社会有关方面资金建学生食堂。并采用由外单位独立经营,总务处和学生伙食委员会进行监督的管理模式,缓解了学生就餐的紧张状况,闯出了一条社会直接参与学校建设和经营的新路子。
应该说,我省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通过改革,初步转变了后勤部门的职能,打破了与社会隔绝的自我封闭状况,建立起竞争激励机制,增强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减轻了学校的负担,提高了保障和服务的能力。
二、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新旧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使改革呈现出艰巨性和复杂性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一项难度大、任务重、极为复杂的改革。我省的这项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说,进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就是将过去的“学校办社会”,变为“社会办学校”。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改革。要搞好这项改革,仅靠学校是不行的,必须有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但目前我省在这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地方政府还没有将高校社会化改革纳入议事日程,进行统一组织、指导和协调;二是社会有关部门没有为高校社会化改革制定优惠政策,予以扶持;三是有些企业在与高校合作中,有着明显的功利目的,而忽略了学校属于社会公益性单位的特征。因而,难以建立一种正常的协作关系。由于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一些高校后勤改革项目难以组织实施。河北大学原想利用学校的土地,由投资商建造一座8000多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投资商、学校等几方也都能够接受,但在具体组织实施上遇到不少麻烦。投资商向银行贷款,银行没有建设学生宿舍的贷款额度,建设资金没有着落。学校将来要用足够的学生住宿费偿还贷款,需要相应提高学生收费标准,而学校没有提高学生收费标准的权力,物价部门又不予审批,以致使这个项目建设计划落空。
在以往的高校后勤改革中,无论是经济承包责任制,还是“小机关、多实体”,以致后来实行的企业化管理,虽然在后勤管理方式和管理职能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并呈现出与学校逐渐分离的趋势,但是,由于对后勤改革的方向和后勤部门的最终归属不清楚,使这些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理顺后勤部门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并对后勤社会化改革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有的后勤部门未能彻底地摆脱学校的行政干预,放开手脚自主经营;有的后勤部门则对学校仍存有严重的依赖思想,惰性较大;有的后勤部门与学校若即若离,脚踩“两只船”,在奖金分配方面,强调自己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在工资待遇、养老保险、公费医疗、住房公积金等方面又完全甩给学校。对自己有利的就改,对自己不利的则不改。这是与改革的初衷南辕北辙的。
我省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在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分配制度、校产制度等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尚未正式进行的情况下起步的。这就使得这项改革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种种困难。不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后勤部门就不能根据需要任命、解雇、聘任、分流有关人员;不进行财务制度改革,就没有相对独立的财务管理自主权,就不能合理有效地支配和使用资金;不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就不能打破平均主义的“铁饭碗”“大锅饭”,建立起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不进行校产制度改革,就不能将校办产业与后勤产业的关系理顺,使后勤部门自主地发展后勤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总之,如果没有其他诸方面的配套改革,后勤改革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困难境地。
高校后勤部门所占有的资金、房屋、设备等均属国有资产,随着后勤管理体制和职能的转变,一些资产将随之由非经营性转为经营性,但有些资产并没有按照国家的规定履行有关手续:有的没有将占有资产与责任目标结合起来,占有国有资产较多的,所承担的目标任务却较低;反之,占有国有资产较少的,所承担的目标任务却较高;有的凭借学校的资产坐享其成,有的对过去所欠债务也想赖账不还。这种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的情况,导致一些单位和部门在改革前搞突击投资,不在争市场上下功夫,而在争资金上想歪招。结果造成有的后勤部门得天独厚,有的部门则先天不足。资产占有与责任上的不平等,势必造成竞争和利益分配上的不平等。
自1996年开始,我省先后将15所省属高校合并为5所高校,各市对所属的高校也进行了合并。高校合并作为一项重大改革,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学科优势,提高办学整体效益,都将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新组建的高校需要有一个“磨合期”,其优越性的发挥也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些客观情况也必然反映到后勤社会化改革方面上来。院校合并给后勤改革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暂时的困难。由于各校区后勤原有的机构设置、基础条件、人员结构、管理制度、分配政策等不尽相同,加之新组建的院校大都有三四个校区,且相距较远,给改革增加了难度。
三、大胆探索,稳步推进,建立起由政府主导、社会承担为主、学校选择的市场化后勤服务体系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体制的变更,职能的转化,利益的调整等,牵一发而动全身,须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行为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校后勤转制后,由政府对后勤部门的性质、地位、资产划转、经营范围和方式等做出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应通盘考虑,将学校不再办的后勤项目,统一纳入社会第三产业和社区设施规划之中,并引导社会有关企业把高校后勤建设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财政或教育主管部门还要拨付一定的专项资金,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予以支持,对为教育服务的企业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同时降低其收费标准,减轻学校的经济负担。
(二)组建后勤服务集团公司。在这方面,上海取得了成功的经验。1998年4月,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倡导,市教委牵头,在沪的40多所高校联合,组建了上海高校后勤服务集团公司。同时还成立了由各区、县联办的上海健生实业有限公司,打破了长期以来高校“小而全”的一校办后勤的局面,采用了“股份合作,市场连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得”的新的管理机制,全面负责学校后勤系统的生产、经营、服务、管理。后勤服务集团公司与高校彻底分离,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我省可借鉴上海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实际,以后勤服务产业化为先导,企业化为核心,集约化为手段,集团化为目标,由多所学校组建后勤服务集团公司式的“联合舰队”。
(三)同社会共建学生公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突破口。据测算,到2010年,我省高校在校生将达到53万人,共需新建宿舍400多万平方米,需要建设资金20多亿元。要完成这项艰巨任务,只靠国家和学校显然是不可能的。鉴于我省高校今后的招生数量将以较大幅度逐年增加,而学生公寓严重短缺的状况,必须将同社会联合建学生公寓作为我省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中之重”。
(四)切实搞好多种配套改革。要尽快制定我省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整体改革方案,明确后勤部门的权利和责任。在人事管理方面,实行逐级聘任,择优上岗,优化组合,形成以岗择人,量才用人,双向选择,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机制;在财务管理方面,后勤部门可设立相对独立的财务机构,对其收支进行管理,也可采用以财务核算为核心的“四条线”办法,确定后勤部门的目标责任;在分配制度方面,要建立起激励机制,实行以效益挂钩为主的多种分配制度;在经营管理方面,要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使其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在产权关系方面,要明晰产权,规范分离,以占有资产的多少来确定后勤部门上缴学校利润的数额。盘活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此外,可将扩大招生计划同实行后勤社会化结合起来,对改革成效显著的高校在经费上给予支持等。
(五)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的原则。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既要坚持其经济属性,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将原有的“福利型”、“无偿型”后勤变为“经营型”“有偿型”后勤,实行成本核算,讲究经济效益;又要坚持其教育属性,充分考虑高校的公益性特征,以低廉的价格为师生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讲究社会效益。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后勤考评和监督体系,为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和服务。
《河北日报》1999年4月14日,张益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