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免课本费、免杂费、补助寄宿制学生生活费),我省有133万贫困学生纳入了资助范围。
一、对农村贫困学生实行“两免一补”,保证其顺利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是国家组织实施的又一项宏大的教育工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首先,它是一项新的惠民政策。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解决好“三农”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推行了农村税费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而对贫困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则是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延续。对于农村贫困家庭来说,供孩子上学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这些家庭的孩子提供免费教育,直接减轻了群众的经济负担,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维护了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德政之举。
其次,它有利于维护教育公平。《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然而,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部分农民家庭十分困难,没有能力供孩子完成义务教育,致使一些学生上不起学或中途辍学。通过“两免一补”的方式资助贫困学生,保证每一名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是维护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
第三,它是促进农村教育协调发展的一个重大决策。几年来,我国教育工作重心下移,农村教育成为整个教育的重中之重,国家先后组织实施了危房改造、布局调整、寄宿制建设、远程教育等重点工程,使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村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失学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并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实行“两免一补”,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村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缩小区域间、城乡间教育的差别,促进农村教育的协调发展。
第四,能够更好地体现义务教育的本质。从严格意义上说,义务教育是免费教育。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现阶段,全部由国家财政负担义务教育经费还有困难,需要学生交纳一定的杂费、书本费等。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教育必须逐步由学生交纳部分费用过渡到免费教育。实行“两免一补”,首先对农村贫困学生实行免费教育,并不断加大国家财政承担义务教育经费开支的比重,是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迈出的关键一步,将对农村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总之,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教育的长远发展,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应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高度,切实把这项工程抓紧抓好。
我省是实施“两免一补”较早的省份。早在2003年下半年,我省就开始谋划如何做好资助中小学贫困生工作,并提出了初步方案。对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于2003年底将其列入“省十项民心工程”。同时,在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3000万元,在当时资金数额居全国前列。去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正式部署“两免一补”工作之后,我省对原方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制定了新的目标,明确了新的思路,出台了新的措施。我省的“两免一补”工作分“三步走”,即2005年对51个贫困县的全部贫困生实行“两免”,非贫困县资助面达到总数的35%;2006年非贫困县资助面达到70%;2007年及以后年度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近一年来,经过多方努力,我省的“两免一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教育部、财政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在全国资助农村贫困生大会上介绍了经验,并得到国家奖励资金3800万元。
二、“两免一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全面实现我省资助贫困生的宏伟目标,必须进一步理清思路,加大力度,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第一,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合理分担资助资金。“两免一补”资金需求量大,筹措资金是整个资助工作的难点。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要求,我省明确了各级政府筹措资金的责任,即除国家财政负担全部贫困生免费教科书资金外,省级财政主要负担贫困县贫困学生免杂费资金;市县两级财政以市为主,主要负责非贫困县贫困学生免杂费资金;县级财政除负担少数贫困生杂费外,主要负担补助寄宿制学生生活费。各级财政都要采取措施,克服困难,完成所分担的筹措资金任务。需要注意的是,各地之间存在着资助任务与财力状况不相适应的问题,即越是贫困生多、资助任务大的地区,财力状况越差;越是贫困学生少、资助任务小的地区,财力状况越好。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加大省级资金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充分发挥资金的宏观调控作用,为全面完成资助的目标任务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第二,选择适当采购方式,为学生提供优质低价的教科书。免费提供教科书是实行“两免一补”工作中较为复杂的环节。一是教科书的多样化和由省集中采购之间的矛盾;二是教科书使用上的连续性与重新选择新的版本之间的矛盾;三是同一年级的贫困生必须和其他学生使用统一教科书之间的矛盾。总之,教科书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采购上确实存在着很多困难。为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对教科书的采购方式做出了较为灵活的规定,允许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等采购形式。这就需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各种采购方式的利弊得失,在坚持“优质低价”和不突破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费用最高限额前提下,合理选择采购方式,为贫困生提供价格低、质量高的课本,充分体现让利于学生。需要强调的是,要防止地方所编教材趁机“搭车”,凡地方编辑出版的教材,必须由地方财政拿出相应的资金,免费为贫困生提供。
第三,坚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资助形式。实行“两免一补”,保证贫困学生能够上得起学,是资助贫困生的基本要求。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还应加大投入,努力创造条件,使贫困生能够接受优质教育。如我省在11个国家级贫困县设立的“扶志班”,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基本做法是,将家庭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学生,集中到一所条件较好的县城中学,除免除学生的杂费、住宿费、教科书费外,还给予较多的生活补助费,以加大资助力度,拓宽资助渠道,逐步将“两免一补”推向更高层次。
第四,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资助工作规范运作。为防止不正之风和人为因素的干扰,确保将资助资金真正用到最贫困的学生身上,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资助办法和严格的监督体系。一是要合理确定资助对象,明确资助重点,特别是对于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残疾学生、孤儿等,要予以重点扶持。二是对于资助对象和资金数额,要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申报和审批,增加透明度,接受社会的监督。三是要加强资金管理,设立专户,实行县级集中报账制,防止资金的截留和挪用,保证资金的封闭运行,发挥资金的最佳效益。四是针对资助贫困生工作涉及面广、资助对象可变因素多等特点,要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开发管理信息软件,建立数据档案库,对“两免一补”进行动态管理,对整个资助过程进行有效监控。五是要建立考核和奖惩机制,对于足额落实配套资金、成效显著的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奖励;对于管理不善、问题突出的采取扣减专款等办法予以处罚。
《河北教育》2005年第15期,张益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