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喜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党的十七大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并且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任务,到党的十八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核心价值观的明确界定和表达,再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通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一直是政界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课题。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育人的全过程,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到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健康成长,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高校各部门、各组织要深刻认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准确分析把握当前高校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阻力,认真研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对策和方法。个人认为,当前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与“互联网+”相结合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心智健全的德才兼备之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受到高校普遍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可否认,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利因素。如,社会转型和变迁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文化和思想的多元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产生不利影响;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地位受到强烈冲击;不良社会思潮,如经济决定论、金钱至上和利益至上的消极观念,构成了对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不利的精神生态环境,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一定困难。尤其是互联网以其不可控、传播速度快和无中心性的特点,对青年人价值观形成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成为不可忽视的一大问题。
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互联网的不确定性、无中心性特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年青的大学生群体,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比较强,他们的价值观容易受到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的影响和感染。如果我们能利用好微信、博客、微博等互联网平台,掌握网络的话语权和主动权,那么网络就能为我们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便利。反之,如果网络监管跟不上发展步伐,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或不完善,由于大学生思想认知水平和道德认知不够成熟,很可能被一些负面观点和信息所误导,如“政治无用论”“思想政治教育洗脑论”等错误认识,很容易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冷漠、反感、逆反甚至抵触情绪,成为我们进行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阻力。如何将“互联网+”与高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利用好网络开展宣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我国每一所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站。搞好校园网络建设,使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积极的重要作用,是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这一方面仍有许多空间尚待挖掘。比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依托校园网,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栏和主页,为学生提供资源丰富的信息检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网站,可以开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专栏、国学经典专栏。使大学生可以随时在网上查阅马列经典著作、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用先进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此外,还可以开辟“身边的感人故事”专栏,让同学们讲讲亲身经历的感人的道德故事,传播良善;还可开辟校园之星、优秀同学的先进事迹的人物报道专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举办的相关活动的新闻报道专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术论文或个人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专栏等。此外,还可以通过高校的校园活动、校园环境设计来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如:校园雕塑、教室文化、食堂文化、宿舍文化建设,等等。
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网这一平台大力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生活、学习的各环节当中。还可以通过建立各专业或班级微信平台,发表中国传统美德教育的文章,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熏陶。总之,与时俱进,利用好网络这一现代化教育平台,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需要。
二、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物质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而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重点,尤其是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物质文化更为重要”。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具有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和熏陶作用,理应受到高度重视,成为高校引导和推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之一。
把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立德树人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个词与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美德是一脉相承的。从文化认同感角度来说,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接受。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传统文化讲坛、地方传统文化“润”校园、地方历史文化名人展,地方史和地方文化研究所等多种形式,将中国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衡水学院在全校开展了“传统文化浸校园”系列活动。系列活动以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为抓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和落脚点。通过“董子文化百题知识大赛”、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校园文化墙的制作、“将身边的美留住”为主题的视频作品征集大赛等活动,同学们对衡水木刻法帖文化、安乐秧歌、冀派内画、武强木版年画等衡水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特色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对董子的和谐精神、创新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以上各种活动,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物质文化、校园观念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以“真善美”的内涵滋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传统优秀文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实现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校园内举办的各类活动,通过弘扬、倡导、奖励先进人物事迹,对学生价值观培育和行为养成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如衡水学院举办的校园文化墙的设计比赛、校园之星评比、最美校园故事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在大学生群体当中树立自强、文明、勤学的榜样,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透其中,让大学生从身边的榜样身上汲取精神力量。激励学生勤奋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文明修养,争当具有自立自强精神的当代大学生。再比如,高校可以依托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举办系列活动,以展现我国、我党、我军走过的光辉历程与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大学生了解我国的建国历史、党的发展历史和军事国防力量的发展历程,激发大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忱,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充分发挥校园媒体作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教育者和管理者应引导学生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学校报纸社刊、广播电台、宣传橱窗等,具有宣传教育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在大学校园中宣传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着重依靠校园媒体作为重要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贯穿到校园媒体日常的宣传报道中,能有效推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高校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渗透力和熏陶作用,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和导向作用,将核心价值观元素融入高校环境建设和物质设计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思想和精髓不断融入到各种校园活动当中,使大学生在参加校园活动的过程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和洗礼。
三、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落后于时代发展,理论脱离实际,教师自身修养不够或行为失范,也是当前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阻力和消极影响因素。如何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的、政治素质过硬的人才,如何让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入脑入心,是一个关系到高校育人的方方面面的复杂问题;如何做好师德师风建设,发挥广大教职工的行为示范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各环节中,是高校工作的重点课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是保证高校沿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及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最直接的教育者和实施者”。一支信仰坚定、作风优良、敬业爱生、素质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价值观培育至关重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铸魂工程、固本工程。而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高校教师应通过教育教学、自身修养和专业研究、以身作则等方面发挥道德示范作用。
首先,高校教师可利用学术研究和教学的条件优势,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在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挖掘、理论阐释、实践要求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师要在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坚持“总体融入,结合教材,德育为本”的原则,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渗透其中,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和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指导学生追崇那些富有奉献精神、富有现实关怀、富有救世情怀的价值理念,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其次,教师还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弘扬者和积极践行者的典范。“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工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者,其思想观念和行为对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教职工既要做学问之师,又要做品行之师,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起到道德示范引领作用。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教育广大学生,高校教师自身首先必须深信不疑,以身作则。即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教师自身首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培养世界眼光和时代精神,增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感、责任感。为此,高校教师必须注重自我养成教育,自觉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工作活动和一言一行中,做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教师应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重要理论问题和社会现象,坚信马克思主义是当前最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最能揭示客观真理、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广大教师要潜心治学,倾心育人,以渊博的学识魅力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四、与服务社会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观念和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和观念形成的直接原因。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人的观念的形成,主要的不是理论灌输过程,而是一个社会实践的过程。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念、思想修养的形成和培育固然离不开理论说教,但是,社会实践,尤其是社会服务活动,也是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关键一环。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在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服务活动,大力加强实践教学,这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环节。一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更加接地气,更深入地了解国家和社会的实际情况;通过深入到人民群众中,亲临现场,亲身感受到社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从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加强,专业技能得到锻炼和培养。例如,利用寒暑期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城市大学生深入农村和社区,参与劳动,开展服务。社会实践小分队可以充分发挥和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技能,为农村农民和社区居民进行诸如家电维修、学生辅导、农业咨询、科技辅导、健康知识普及等活动,尽己所能为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实践中感知助人为乐,体会劳动幸福感,培养与人为善的素质,形成“劳动光荣,好逸恶劳可耻”的道德观念;依托一些主题节日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开展“3·15消费者权益宣传活动”,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开展“12·4法律宣传日”活动。衡水学院法政学院大学生每年利用老人节、重阳节等节假日,到敬老院慰问鳏寡孤独老人,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和特长,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活动,增强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增强大学生的自尊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要求高校党建部门、宣传部门、教学和管理部门等方方面面,共同用力,开展“大合唱”,才能起到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晏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3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论文,2013.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范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2013年思政专业硕士论文,2013.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1).
[5]周古月.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毕业论文,2014.
作者简介:宋庆喜(1964-),男,河北枣强人,衡水学院党委常委,高级政工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