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时代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网络时代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在学生思想教育方面,还面临不少新的情况和挑战,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紧迫。这种网络环境的存在,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舆论导向的难度,削弱了传统思想教育的功能和效果,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受到挑战。

张志臣 宋凌云

近年来,高校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创造了不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好经验和好办法,发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为维护高校乃至社会的长期稳定,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互联网飞速扩张,人类进入了网络文化时代,网络文化因其自身的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高校在学生思想教育方面,还面临不少新的情况和挑战,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紧迫。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日渐普及,特别是从目前高校的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寝室里购置了电脑,有些学生还在宿舍楼里将不同寝室的电脑联网,如何因势利导,利用好学生自发建立的这些局域网等网络资源,广泛开展各种网络互动活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网上网下联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新课题。

1.单纯的传统思想教育模式受到挑战。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信息化校园时代,网络的全球性、自由性、交互性、虚拟性等特征,使信息的发布和使用几乎没有限制,各种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论调公开向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指导理论和自身理念的传输主导性提出了挑战。学生从网络中获得的对其思想观念有影响的信息内容,远远超出了高校思想教育所要求的内容。这种网络环境的存在,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舆论导向的难度,削弱了传统思想教育的功能和效果,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受到挑战。

2.对思想教育形式和手段的挑战。高校传统的思想教育手段主要是教师或教育者通过课堂讲授、个别谈心座谈、讨论等面对面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灌输、启发、说服。这些方式的针对性强,反馈及时,能产生情感互动,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它的弱点同样明显,思想教育的时空受到限制,教育对象有限,课堂教学形式单调。而在信息化校园时代,网上的信息丰富多彩,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每个学生在任何闲暇时间、任何地点都可获取信息,可以在更加广阔的自由空间进行思想交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形式和手段带来挑战。

3.对思想教育工作者素质的挑战。网络是由人来创造和管理的,而思想教育工作者对网络这一新的校园信息化平台的掌握、熟悉和运用,及其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挥,决定了思想教育工作者对网络的使用水平和发展能力。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通过这种信息优势,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威信,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从而有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是,在网络时代,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地查到各种公开或内部、真的或假的信息,而教育者有时候却处于信息劣势,而且还存在网络意识淡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技术水平差、缺乏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观念更新不够等不足之处。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熟悉网络、更新知识、提高素质,是迎接网络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

4.消除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的挑战。由于大学生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都比较欠缺,极有可能在网上丧失自我而做出触犯法律、违背道德的事情。有的大学生还因为上网没有节制而造成学业受挫。比如,上海某高校237名退学试读和留级学生中,80%以上是因为无节制地沉湎于电脑游戏和看碟片造成的。有的大学生无节制地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漫游、聊天、游戏,耽误学习,损害身体,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心理异常,出现了各种症状的“网络心理障碍”,如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紊乱,其表现为上网成瘾、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思维迟缓、社交活动减少等。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引导学生正确地、恰当地使用网络,消除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二、大力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理念

网络文化背景中,文化的生产传播机制是一种大众到大众的传播模式,每个个体都可以选择并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树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自我教育的观念,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针对信息网络时代的特点,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复杂的各种现象,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学会参与整个教育过程,可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例如利用电子论坛、聊天室等交互式的信息传输方式进行有说服力的、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沟通,把科学理论灌输和渗透到大学生头脑中去,培养他们是非判断能力,让他们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观念的侵袭。

2.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网站”的吸引力,加强网上教育的力度

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抛弃以往说教的方式,通过建立互联网的平台,以平等、敏捷、交互、细致的表现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上实现突破。一个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光是有效地开展理论灌输教育是不够的。因为青年思维活跃,勤于思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特别是对新的学习生活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单纯靠灌输方式已显得效果非常有限,对学生来说,在思想理论知识入脑之前应入耳,入耳之前应入座,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讲究“润物细无声”和“寓教于乐”。除了理论灌输外,应有更多的丰富多彩的网络科技文化活动,在增加信息量、扩大覆盖面、注重针对性、增强有效性上狠下工夫,提高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说服力、影响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各取所需,从而达到文化熏陶的效果。还应该加强自主思想政治教育软件的开发,通过制作、传播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让中华民族古老而璀璨的优秀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熏陶。

3.更新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素质

美国图书馆协会1998年版的《学生学习的信息素养标准》指出:信息素养是发现和使用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终身教育的前提。在素质教育中,信息素养是综合素养中的一部分。信息素养既包括信息技术,也包括网络道德。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学校应该将网络培训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通过组织系统的网络知识讲座和选修课,普及网络知识,将网络应用渗透到有关课程中;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的培养,通过疏导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伦理教育,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促使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网络观,认同并遵守如:避免伤害他人,诚实可靠,尊重版权和专利权在内的财产权,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他人的隐私,保守秘密等一般网络伦理道德规范行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使之能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文明上网。

4.广泛开展网络活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网上网下联动

长期以来,以课堂教学为主,辅助座谈、讨论、谈心、社会实践等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模式,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舞台多局限于校园内。而在网络文化时代,网络文化的可复制性和资源共享性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模式发生了转型和跃升,使大学课堂的外延大大扩展,课堂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室,它还包括数量庞大、各色各样的网站,网上远程教育将成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并显示其独特优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班级、一个年级的学生,学生也不是传道授业解惑于一、二个老师;教育方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几乎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展开;思想政治工作资源在一次性投入后,可以得到无数次重复使用。我们应充分利用挖掘网络正面引导的教育和教化功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成立各种“工作室”,定期邀请有关教师和专家学者通过教育网站的聊天室等功能与学生进行交流,进行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举办网络文学作品大赛、网络征文、软件编程大赛、网页制作以及电脑绘画大赛等,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同时,还可建立虚拟的“网上社区”,在网上组织网友“虚拟联欢会”,进行组织生活和政治学习,开展民主评议、交流谈心和心理咨询等活动,在网下可组织“网友联谊会”,以及各种学习交流和科技竞赛活动,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优势,形成网上网下联动的局面。无可置疑,在网络文化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大大增加,舞台大为扩展,方式更为丰富,时空得以充分延伸。

5.建立网络管理和监控机制,促使大学生合理、有节制地使用网络

网络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全球性文化。基于资源共享观念而建立起来的开放的网络大大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超越了传统跨地域的信息交流中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语言障碍,使得不同种族、国家、民族、宗教和信仰的人们能够进行一种实时的互动和交流,从而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有利于打破狭隘的地域观念,形成一种超越一切文化和民族差异的“全球性的觉悟”即全球意识,这也是全球性文化的核心。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和平台的出现,使得它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和阵地。在今天的网络平台上,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冲突既变得隐蔽化,又变得复杂化,网上种种思想的尖锐对立,形成了网络信息的“世界大战”。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具有在网络技术上的优势,正在大力扩展其在网络上的文化霸权和文化影响力,以期确立起在网络空间上的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互联网中使用的语言80%以上是英语,我国的中文是弱势语体,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强势英语国家的意识形态面前将遭到极大的冲击和消解,大学生如果思想不成熟,意志不坚定,很容易受到西方国家腐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渗透。因此,面对国际互联网信息潮流,我们必须尽快建立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控机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一方面要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立法执法,加快网络法规建设,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发挥法律和制度的规范约束作用,防止网上不良行为等问题出现。另一方面要提高网络宣传的针对性和宣传质量,及时了解网上信息,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引导,强制性地检查并过滤信息,及时删除网上垃圾,从源头上净化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通过严格立法和分析监控,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防微杜渐,从而在高校校园形成一种健康的网络环境。

作者简介:张志臣(1963—),男,河北枣强人,衡水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主任,教授。

宋凌云(1989—),男,河北枣强人,衡水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