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兰顺
人特别具有的对象化活动就是实践,实践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路径、按怎样的程序、遵循什么方法最有效?是实践哲学方法论要着力解决的。实践哲学方法论是指人类活动总是把实践作为起点,作为思考的主要切入点、立足点,实践的内在规律作为分析现实世界的规则、途径和方法,以实践改造过的存在的产生、发展的内部规律为方法去理解当今现实事物产生、发展的深层次本质和规律。实现人类主观和客观的相符,实践观念和实践现实的一致。
一、实践哲学方法论的同一律:实践存在与实践观念的同一
在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实践过程中,人们用物质的手段将其主观的目的、知识、理想、能力等对象化为现实的客观存在,改变了客观世界。人类如何改造客观世界才少走弯路?关键是人是否准确把握了现存的客观世界。人若准确把握客观世界,即人头脑中的主观存在应该存在在人的头脑中的观念形式的客观存在,这种以理想状态存在的主观世界是经过实践可以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而不断地改变着客观世界。就是通过实践这个环节,才能做到实践观念和实践存在的同一,解决了人类的主观认识变为客观现实的核心问题,所以实践的方法论必须遵循实践存在与实践观念同一的规律。若实现人的实践观念与实践存在同一,实践观念变为实践存在就没有障碍,客观事物就会被人掌控,并根据人的需要将其转化为人造事物。
实践存在,是不停地处在产生、变化、发展中的实实在在存在着的而不是头脑中的实践,即活生生的现实,是人类认识人类自身和自然界、改造人类自身和自然界的客观过程。实践观念,是人在实践活动之前,为了实践建立起来的使客观事物发生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类目的、真善美统一的变化着的观念化的模型、规划、方案、理想化蓝图等。它是人们深化了的主观理论观念,是人们关于外部客观世界的理论观念、是人的需要的目的和愿望的统一,是现实世界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目的性的统一。人们要建立实践观念,一是必须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尺度,并依据和利用它们。二是必须依靠理论观念与人的需要。人们在理论观念与目的愿望的基础上形成实践观念,是人们在头脑中进行权衡和选择。人尊重客观事物的客观规律又要满足人的需要,使客观世界上本来不能直接满足人的需要的东西改造成为能满足人需要的东西,必须把体现人们内在的目的、需要和意志的实践观念运用到客观对象上去,经过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实践创造出满足人的需要的新客观事物。
实践存在与实践观念内在的同一是指实践观念是关于实实在在的实践存在的观念,实践存在是人类深思熟虑的实践观念的客观化。人类依据已有的实实在在的实践形成实践观念,就是将努力获取的实践观念物化为客观的实践存在,从而创造出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的新事物。实践存在与实践观念内在的同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科学的理论观念的内容与实践着的客观事物的属性、本质、规律具有同一性。其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与物质世界存在发展规则、规律具有同一性。其三是人的主观需要必须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需要,人仅仅可以把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需要变为客观现实。其四是人类实践就是依据被改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论观念、自己主观需要、客观现实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实践观念,经过人们的努力转变为实践存在的过程。人类祖祖辈辈从事的就是实践存在和实践观念活动。
如何实现实践存在与实践观念的同一?实践是有内容的,实践的内容和实践内容的观念保持同一是最困难的,因为实践的内容是多维动态的,赫拉克利特说“两只脚不能同时踏进一条河流”,同样,两只手不能同时触到同一物,没有完全相同的实践活动。为此,我认为要做到实现实践存在与实践观念的动态同一,起码要做到:第一,建构科学的实践观念,必须尊重实践活动赖以展开的客观规律和实际条件,这个过程中不能有任何想象,同时,按变化着的实践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办事,求实和创新要有机结合,实现由实践存在到实践观念。第二,在理性观念到实践观念过程中,人们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观点,实现实践观念到实践存在的不断转化,这就是创新。第三,克服人们头脑中的种种与客观背离的主观思想和因思想而控制的行为的约束,人本能上欠缺辩证思维能力的顽固性、摆脱束缚头脑的各种传统观念、遏制主体的无止境需要对现实世界的承受能力的冲击。但是这还不够,还必须遵循实践哲学方法论的动静结合思考律。
二、实践哲学方法论的动静结合思考律
实践观念与实践存在的同一是人类努力实现的,而现实中实践存在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的,因此实践观念与实践存在的同一也是动态的同一,实践观念应永不停息地追随动态的现实中正在进行的实践,动态的现实实践,是由现实的各种事物内部及其事物之间存在对立和同一的矛盾造成的。实践观念必须不停关注事物内部、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人们应用对立统一的方法分析客观事物矛盾并解决它,以矛盾的思维逻辑来观察、思考现实,解决现实中所面临的问题。“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的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1]304
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当然要认知事物当前的、现在的“质”的不变性(稳定性),即任一事物是什么就是什么,同时还一定要认识到这种不变性是暂住的。
(一)肯定否定思考律
人们在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看待事物,会发现此阶段的事物与彼阶段不同,彼阶段又与他阶段不同,同一事物存在相反状态,肯定性认识连贯否定性认识,就形成肯定否定思考律。基本含义有:有A就有非A。指一个事物成立,就有一个与它相反的事物相对应成立,即有A事物存在,就有与之相反的非A事物存在。有帝国主义就有与此对立的反帝力量的存在,“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特别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2]631 A是A,指在同一时空、同一角度,一个事物既是该事物,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思维对象自身相同;A又非A,指若不在同一时空、同一角度,一个事物又不是该事物。毛泽东认为革命力量弱这是现实,但从发展上看,弱小的革命力量会很强大,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革命力量)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1]99
毛泽东最擅长的是最透彻的分析A到非A转变的条件,因此实现了一次次的转变,如在反对封建军阀和日本帝国主义时期成功的实现了两次合作,化敌为友。制定对待现阶段敌、友的策略,还必须思前虑后,进行全过程的思考,既肯定又否定,既否定又肯定,正确认识由正到非、从非A到A的过程以及现实和具体的问题,确定相应的战略思想和行动策略。
亦A亦B。指将事物和问题放在特定条件和环境中,既肯定这个,又肯定那个;既否定这个,又否定那个;亦此亦彼,既此也彼;肯定中包含否定因素,否定中包含肯定因素,化解悖论,寻求对立矛盾思考的统一。从A看是A,从B看是B。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对各个阶级的分析,体现出亦A亦B,反映事物相互包含。“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的社会基础,……在抗日战争中,一部分大地主跟着一部分大资产阶级(投降派)已经投降日寇,变为汉奸了;另一部分大地主,跟着另一部分大资产阶级(顽固派),虽然还留在抗战营垒内,亦已非常动摇。但是许多中小地主出身的开明绅士即带有若干资本主义色彩的地主们,还有抗日的积极性,还需要团结他们一道抗日。”[2]638
毛泽东对抗日战争时期的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都进行了全面的剖析,把握了他们的多面性和因此而固有的相互包含性,从而为最广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中介沟通思考律
此与彼、彼与他、他与此都不能孤立存在,此、彼、他事物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和间接乃至连续性的联系,人们通过这些相互联系的环节去寻找事物新的联系层次,就形成了中介沟通思考律。
V连结MW沟通。寻求中介V,实现事物贯通;假说是沟通猜测和科学理论的中项;中项是矛盾两极相互作用的传递者。刘少奇在谈到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时指出“今天的形势,是日本帝国主义要把中国从半殖民地的地位,变为完全殖民地的地位。……党的策略任务,就是要用极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去团聚各阶级、阶层、派别及一切抗日反卖国贼的分子和力量,开展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去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走狗。”[3]23
条件为V沟通。发现和创造条件实现沟通;插入条件促成沟通;寻找语汇条件实现语言间沟通。刘少奇在批判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时指出“我们不知道在形势与条件不利于我们的时候,暂时避免和敌人决斗,不知道只有将那些已有的工作、组织和力量保存与巩固起来,才能在这些基础上去扩大与加强我们的力量,以准备和敌人进行胜利的决斗。”[3]25“在群众一切争斗中,口号的作用极大。它包括争斗中群众的要求和需要,它使群众的精神特别振作,特别一致,发生强有力的行动。因此口号性质的转变及口号的转换,要依争斗实际形势的转变来决定。”[3]10
载体为V沟通MW。载体是促进事物转化的纽带。“我们的同志常常不懂得根据当时当地的环境与条件,根据群众觉悟的程度,提出群众可能接受的部分的口号、要求和斗争的方式,去发动群众的斗争,并根据斗争过程中各种条件的变化,把群众的斗争逐渐提到更高的阶段,或者‘适可而止’地暂时结束战斗,以准备下一次更高阶段和更大范围的战斗。”[3]26共产党能起到促进社会向有利于革命的方向转化的作用。
MW互为V沟通。是指通过相似、相共的事物因素元及对立面之间的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实现事物与事物或思考对象的联组、连结、交流及冲击沟通,建立相应共生交流关系。毛泽东在论述依靠人民大众进行反帝反封时指出“领导的阶级和政党,要实现自己对于被领导的阶级、阶层、政党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甲)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乙)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没有这两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缺一,就不能实现领导。例如共产党要领导中农,必须率领中农和自己一道向封建阶级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消灭地主武装,平分地主土地)。”[5]1273
(三)多维构建思考律
面对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和存在的广泛联系,从不同的视点视角多向把握事物的各类关系因素,从多个起点发现和确定新的结构体系,就形成了多维构建思考律。
多维构建思考是动态思考的目的,它将主观置身于纵横交错的多维环境中,多指向、多层面、多方位、多视角地分析认识事物,探索事物及多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设想新的事物体系。
毛泽东的矛盾特殊性理论,提供了多指向、多层面、多方位、多视角地分析认识事物,探索事物及多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思维方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此方法运用到了极致,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极其薄弱的现实状况下,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迹。
邓小平将矛盾论和系统论统一起来,强调思维系统论。他把系统论的思想引入辩证法,要求我们不仅看到事物的矛盾,而且要从多要素、多层次的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上来考虑问题,特别强调工作中的系统性,他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都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4]250
科学发展观就是如此,它把人、民族、国家、人类、自然放在多维环境中,多指向、多层面、多方位、多视角地分析认识人、民族、国家、人类和自然事物,探索事物及多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设想新的更全面的事物体系。
(四)收敛整合思考律
收敛整合思考律是引导动态思考进入静态思维的工具,它对新的思考成果加以规范化、程序化、条理化,是动态思考有确定性认识成果的保证,也是防止动态思考自身走向片面和绝对的制约规律。“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当着人们已经认识了这种共同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着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变成枯槁的和僵死的东西,”[1]309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杜兰顺(1964-),河北景县人,衡水学院法政系教授,法学硕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