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菊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与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同时,从以往的经验看,高校历来又是各种政治势力抢占思想文化阵地、夺取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知识青年的前沿阵地。因而,在当今中国各种社会思潮激烈交锋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牢记自身“高擎旗帜,引领思想”的政治责任,主动承担起在课堂上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一、引领思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使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是高等院校根据国家与社会要求,为了培育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设计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主要是指该课程所讲授的教育内容的作用与意义,主要体现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于这一点,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和相关重要文件中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如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习近平在2014年12月29日召开的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就当前来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要会议精神和习近平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去,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二、高擎旗帜引领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样的角色定位决定了他们除了要具备搞好教学所需的专业素养外,还应当具备深厚的政治素养,在一些事关政治原则和立场上能够高擎党的旗帜,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并能担当起在学生中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责任。为此,在具体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自觉强化以下几种意识:
1.明确的责任意识和政治前瞻意识
思想性和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师的首要职责。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为使自己更好地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引领功能,思想政治课教师一要坚持自觉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提高自身理论素养,二要充实专业素养,提升自己人格魅力。
思想理论政治课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培养大学生较高的政治觉悟和高尚的思想品德是该课的教学目的之一。为此,思想理论政治课教师要重视自身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理论素养的提升,永远高擎党的旗帜,坚定政治方向和立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教学科研活动中讲什么、怎么讲都要把握好政治底线,做到不碰底线,勿踩触红线,才能在授业的基础上,传播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好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领功能,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同时,作为高校教师,自身人格魅力对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其直接的示范和导引作用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引领功能的实现。所以,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同时还要注重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更新与充实,厚实专业素养,努力提升自身人格魅力。
务必做到把马克思主义信仰视为自己矢志不渝的信念和坚定的行动,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课堂上,始终把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责任和神圣使命,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关键问题,做到与时俱进;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针对性和说服力,保证课程内容的入脑、入心,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厌学”为“爱学”“乐学”;生活中,力行马克思主义,用身教印证言教,做言行一致的楷模,以自身对待工作、生活的严谨态度和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大学生,赢得大学生的信任,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领功能。
作为引领思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应具备见微知著、把控方向的前瞻意识。前瞻意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远见卓识,一种对事物未来发展态势的认知感和洞察力。有了这样的意识和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能在深刻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国内社会发展形势、国际国内思想主流和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基础上运用相应的引导途径将思想引领工作做在前头,增强教育教学活动的预见性,防止消极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这对于培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2.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意识
意识形态是集中反映人们实践活动和社会发展状况的思想体系,是由一定生产方式决定并与一定政治结构相适应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一定阶级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理论基础。[3]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指导理论和意识形态,在当下意识形态领域多种价值观并存、价值观念趋向多样化的情况下,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
实际操作方面,在四门主干课程的教学中,首先,应把意识形态教育放在首位。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个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脉相承、继承发展、与时俱进、高度统一的关系。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强调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正确分析和评判社会思潮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历史归零的历史观,防止这样的历史观影响大学生在看待历史问题上的偏差。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侧重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法律观,培养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道德品质和法治修养。
其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很容易接触到各种社会思潮,但因年龄和思想不成熟的原因,往往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是非优劣还缺乏真正的辨别力。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配合学校建立有利于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各种新媒体。比如建立学校或个人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鼓励学生关注或互加微信、微博账号,在这些新媒体上定期发送些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正确分析某些社会问题的文章或启迪人积极向上和奋进的红色经典故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隐性教育和影响。
3.坚定的底线思维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4]“底线思维”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把握,是对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规律的深刻把握,是一种蕴含了辩证法、实践论的系统思维。
对个人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并将“底线思维”贯彻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始终;要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标准和底线,守住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底线;正确对待中西意识形态的差别,对于在意识形态领域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要有明确的立场和判断,并将这种“守住底线”的意识外化为“守土有责”的行为,贯穿在个人的教学、学习乃至生活的始终,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在对待和教育学生方面,则要特别注重“底线教育”,引导学生在多样多元的价值选择中,坚守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伦理道德、政治规范、法律制度等社会规则的“底线”,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旗帜鲜明地向大学生表明自己的立场,明确地向大学生昭示前进的方向。
综上所述,高擎旗帜,引领思想是思想政治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各种社会思潮同时并存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坚守底线思维,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用先进的思想引领大学生,坚定大学生跟党走的信念,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16.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32.
[3]任志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与运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20-24.
[4]习近平.改革有哪些新思维[N].人民日报,2013-01-05.
作者简介:高春菊,女,河北故城人,衡水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教师,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