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梅 韩伏彬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确保高校教学质量的基础。然而,在高校的课堂,尤其是公共课课堂教学中,大学生经常逃课、迟到、早退、玩手机、说话、吃喝、睡觉、看无关书籍等现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课题组将这些现象统称为“课堂乱象”。
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表面上看是课堂教学秩序问题,实则是学生对教育的敬畏感正在逐步削弱甚至丧失。如此“课堂乱象”,根源何在,出路何在?非常值得关注。
二、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衡水学院2010级的专科生。选择这一年级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基本学完了专业教学计划中所有的公共必修课,对公共课程教学的了解比较全面,感触最深。因此,该年级学生最具有代表性。
(二)调查方法
根据相关调查问卷,结合对部分学生的访谈,我们自行编制了《衡水学院专科生公共课课堂教学状况调查》问卷,随机抽取了衡水学院2010级数学教育、体育教育、营销、生物技术、电子商务几个专科班学生进行了现场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82份,回收率91%;对回收问卷进行校验,剔除不合格问卷,共得有效问卷172份,有效率94.5%。
三、调查结果与影响因素
(一)统计结果
在问卷中,我们一方面对公共课开设数目和公共课的重要性设计了问题,一方面就学生在公共课课堂学习的种种不良行为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见表1-3。
表1 公共课开设数目
表2 公共课与专业课重要程度比较
表3 公共课课堂行为表现
以表1、2和表3比较,不难看出,学生一方面认为公共课开设数量适中(占81.4%),并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占84.9%),一方面却在公共课课堂教学上出现了较多的不良表现,尤其是玩手机成为绝大多数学生的选择(78.5%),只有12.2%的学生能严格遵守课堂教学行为守则。
(二)影响因素
从上述调查结果,可看出学生对公共课的认可态度与课堂表现出现了不一致,原因是什么?我们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进行了归因,对学生做了进一步调查,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公共课课堂不良行为归因
1.学生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虽然认为公共课与专业课同等重要,但重视并不等于喜欢。据调查,当前大学生选择专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自己的兴趣。也就是说,学生是带着强烈的专业情结进入大学并在学校学习的。公共课内容与专业内容相差甚远,吊不起学生胃口,也就在情理之中。本次调查显示,在产生公共课“课堂乱象”的首要原因上,有54.7%的学生选择是对课程“不感兴趣”,有38.4%的学生认为是自我控制力差,还有学生是出于故意,为了自我表现,引起师生的注意(占11.1%)。这说明,部分学生对专业存在片面的理解和心理上的不成熟。
2.教师因素。由于高校公共课普遍采用几个专业大班合堂上课形式,故与专业课教师相比,公共课教师无论在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上,还是课堂纪律的管理上,都要比专业课难度大得多。因此,教学方法(占20.4%)和课堂管理(占20.9%)成为学生产生不良课堂行为的较大影响因素,也在情理之中。
3.学校因素。学校升本后,由于将过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了如何办好本科教育上,很大程度上忽略或放松了对专科生的培养与管理,再加上高校扩招,导致专科生源素质下降。因此,专科生的学风不够浓厚。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40.7%的学生认为“课堂乱象”的产生是环境影响所致。此外,教学内容(占27.3%)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四、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通过此次问卷,我们也发现仍有部分专科生不能正确评价公共课教学,选择“理想的公共课应该‘不点名’‘不提问’‘不留作业’”的人次分别为21.5%、12.2%和21.5%。说明有些学生还不能正确认识公共课的价值,有放任自己的浮躁心理。因此,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采取必要措施,针对存在问题,从学校、教师和学生层面着手解决。
(一)学校层面
在调查中,“增强公共课教材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成为选择人次最多的选项(占75.6%),而“营造浓厚学习环境”和“加大督学检查力度”的选项人次仅为42.4%和18.6%。也就是说,学校除了加强学风建设外,调整现有公共课教材内容,增强教材的时效性、针对性应是努力的方向。众所周知,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一部好教材不仅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编者教学经验、科研成果的有机结合,更应该具备论点明确、例子适当、语言精练流畅、便于学生接受的特点。而实际问题是,我国高校公共课教材,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使用的是国家统编教材或推荐、优秀教材,这就不可避免会造成教材内容的统一性与各高校、各专业的差异性的矛盾。因此,学校需要根据自己学校和专业的实际,组织专家,对国家统编教材内容做适当调整,增强教材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二)教师层面
当前高校公共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班级规模过大,上课学生动辄一、二百人,给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和课堂管理带来相当难度。二是师生课下缺乏交流,备课、上课、课下辅导本是教学应有环节,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师生交流平台等原因,往往是一学期下来,公共课教师认不全学生,学生甚至也不知道教师姓名,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只能是纸上谈兵,成为一句空话。这个问题在本次调查中也得到证实,27.9%的学生认为师生课下应该多交流。针对问题,我们认为高校公共课教师应从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不断提高自身授课水平,遵循学思并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不断学习积累专业知识,打好专业基本功;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多关注专业实践,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增强课堂教学的厚重感。二是针对当前师生交流的薄弱环节,公共课教师要主动与学生交流,发扬墨子“强说教”的积极主动育人思想,通过网络、通讯、面谈等方式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帮助他们分析和解决一些困扰性问题,增进师生感情交流。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即此道理。
(三)学生层面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高校大学生面临着思想、学习、道德以及人际交往等诸多困惑。多项调查表明,51.4%的大学生存在就业心理问题,51.3%的大学生缺乏学习目标,23%的学生不知如何与其他人相处、沟通、交流。这说明,相当数量处于迷茫困惑状态的大学生,形成了一个就业难、交往难到学习缺乏动力的恶性循环。本次调查有29.7%的学生认为应从自身做起,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克服课堂不良行为。对于专科学生,我们认为,首先要转变精英教育观念,调整心态,放低自己的角色定位;其次,要制定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确立学习目标和计划,并严格执行,认真对待各门课程,尤其是公共课程的学习;第三,主动与公共课教师交往,在交往中进一步了解更多知识信息和教师的人格魅力,产生对公共课的学习兴趣;第四,要坚持课堂行为守则,尽量不带手机或关机,安排好作息时间,课上要积极思考,主动回答教师的提问,认真完成课程作业,逐渐形成良好听课习惯。最后,要广泛涉猎专业以外的各种知识,拓展知识面,领会各门学科的价值和魅力。
作者简介:董建梅(1974-),女,河北大名人,衡水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教师,副教授。
韩伏彬(1975-),男,河北磁县人,衡水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
该文章发表于《大学教育》2012年第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