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尝试着对备课的切入方式进行改革已有很长时间,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总会不知不觉地被拉回原有的思路与模式中。前段时间,帮助教师完成《慈母情深》的课堂设计时,我曾感觉对课文的教学设计比较明确地关注到了学生的语用,但最终课堂实践后,我们都不太满意。因为我们发现,在赛课现场的特定氛围下,虽然我们希望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但此刻的教师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演绎教案的主体,完全占据了学生的空间。一堂有教师的个性张扬而无学生的精彩表现的课,绝不会是好课。我们在批评教师没有更多地退出讲台时,很草率地将原因归结于教师大赛经验不足。
近日,当我们重新去审视这一课的教学时,有了更多对课堂有效性的思考,有了更多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思考,有了更多设法让教师更好地退出讲台的思考。这一系列的思考才让我发现,当时的设计中,我们又被带到了从教师视角去思考课堂的路径中。我们更多地考虑如何让老师的讲解更加流畅,而没有从孩子的视角研究他们会如何学习。所以,也难怪教师占据了讲台,我们也就没有理由去责怪教师不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了。教师的问题也一定是我们指导者的问题。
再次研究教学,我们对课堂设计的思路和模式做了根本性变革。这一次,我们不再去质疑教科书的编者为什么将原著描写工厂环境的段落删减了,我们也不再为不能很好地把握带星号的略读文体的教学特点而忐忑了。新的设计带到课堂上,教师感觉轻松了许多,学生的状态也呈现出更多的主动与精彩。
磨出这一课后,我们对今天小语教学大力倡导的挖掘文本的工具价值,着力于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倍感认同。曾一度被质疑的语文学科的专业性,现在已越发清晰了,但要彻底改变那些已经习惯于分析内容的广大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将是一个极其漫长且困难的过程。一方面,教师自身的读写内功、文学造诣不容乐观;另一方面,教师课堂教学技术操作水平的滞后是更大的瓶颈。路很长,但很欣慰的是,方向清楚了,慢慢行走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