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室,一个全新的事物,因为台湾鸿基公司的赞助,这个项目进入了锦绣。我们也开始尝试让孩子带着平板电脑进入课堂,并为全区提供了一次课堂研究的现场会。在现场作课前,我们计划提供一节数学计算课。那些原本在传统课堂上三分钟就可以完成的口算,因为需要用平板电脑去操作,学生要么在平板电脑上填写后再发到教师的终端进行评定,要么在纸面填写完成后拍成照片传入终端进行调阅展示。整个过程,要么因为硬件故障无法流畅执行,要么因为学生对操作不熟而干扰了学习。总之,按传统课堂十分钟可以完成的事情,在智慧教室里却用了足足半个小时。我们只好中止了数学课堂进入智慧教室的尝试。
我们又考虑了人文学科,将在传统课堂上经过了充分打磨的一节成熟的健康课植入了智慧教室,演绎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场景。那些传统课堂里需要教师统一播放的资源,被提前放入了学生平板电脑上的学习资料夹中。学生进入课堂前,可以有一个翻转,课堂中的学习不再从零开始。这似乎给了我们每个教师在课前制作微课,从而让课堂获得解放的伊甸园。
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脑中不由得想到了一个人——何克抗,一位用毕生精力致力于用信息媒体改革传统课堂的大学教授。1995年,在实验小学跟大家一起参与“小学语文四结合”实验时,他就是总课题的专家。那时,他便提出了信息技术融入传统课堂的理想境界,但因为资金短缺,人力不足,教授的很多想法终究难以落地。但他始终不言放弃,为此付出了一生的努力,令人敬仰。
不知不觉,二十年过去了,资金、设备都不再是问题,教育媒体技术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革中,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似乎有条件去实现何教授当年的理想了。但与锦绣的老师们经历了这一次智慧教室运用的现场研究后,能否继续往下做呢? 这是我必须面对的问题。时代尽管天天在变,高速的社会进展中,一方面,我们似乎还没有能力去对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教师群体的观念与行为进行转化;另一方面,电子阅读也不可能取代传统纸质阅读,课堂中人与人的交互不可能被人机交互取代。在这样的条件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是选择整合,还是选择辅助?
尽管我们看到微课开发适合于翻转课堂的推进,但是,做出有质量的微课是多么庞大的工程! 有多少微课适用于每一个教师,每一类群体? 今天,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进一师一课堂、一师一优课,力图从下而上,集结一大批优课,从而形成翻转课堂的前期素材。两年下来,电子库里收录了数万课例,可是我们也得问问自己,上传的课例有多少是经过了精心打磨与深度研究的? 又有多少人能够通过观摩这些课例,去实现专业成长? 又有多少课例资源能够成为翻转微课? 如果一师一优课都无法作用于这个项目,其推进的意义与价值又在哪里呢? 与其在技术被广泛运用的今天,不经思考、不加选择地盲从,不如静一静、等一等,留下更多的时间去研读教材。因为课堂不应该属于技术,而应更多属于人性!
尽管我敬重以何克抗教授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专家为教育技术更新做出的不懈努力,但面对锦绣小学的现状,我想,我依然选择做一个慢的人、旧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