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是近期教育界的热词,很多场合中都在使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只是觉得此概念的提出,无非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及适应社会生存的必备能力换了一种表述方式。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自教育产生起就一直存在的一个话题。从孔孟时代的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到杜威时代的教育生活,都在不断地谈论。其间的内核会因为时代的发展而调整,但教育的本质规律不会因为概念的改变而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核心素养也就是在今天这个时代,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做出的顺应时代需求的一个思考而已。
我们过去提出了“三好学生”“五育并举”,今天提出了“素质教育”“综合素养”,为什么还会有“核心素养”这个概念产生? 此三者关系如何? 我一直处在混沌之中。很幸运的是,我参加了教育部的骨干校长培训,听到了河北省教育厅褚宏启关于学生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的专题报告,才算是有所顿悟。
核心素养是切合新时期人才发展的关键素质而提出的。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人们摒弃一味遵从权威、因循保守、信奉宿命、欠缺创造等弱点,让人真正成为现代人。只有实现国民的现代性,才会有国家的现代性。从这一点看,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期,核心素养的应运而生便是必然。国民的关键素养体现在创新能力、批判精神、公民素养、合作交流、自主发展、信息技术六大要素上,整合起来,人们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变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创新成为一切素养的核心,成为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根本。面对时代变革与教育转型,褚教授认为实现核心素养的重要策略在于赋予教育过程更多的自由与民主。不仅需要管理中的民主、自由,更加需要课堂中的民主、自由。其实,教育不仅是在今天,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呼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
核心素养是对未来的人才发展提出的新思考,但绝不是对原来的育人目标与教育行为的全盘否定。教育的改革总是在传承中进行,也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智慧,去处理好变与不变的问题。首先,核心素养不需要与课程教学目标一一对应,它凸显的是全人的发展。在教学中要思考如何学少、学精、学慢、学有用,处理好有限与无限的矛盾,避免知识的碎片化和发展的片面性。其次,必须放大学科独有的育人价值。语文学科重视学生语感与文字运用的培养,数学学科重视孩子逻辑思维的训练,体育学科重视儿童意志品格的养成,艺术学科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核心素养的落地,决不能淡化学科的育人价值。最后,课程与教学有利于发挥综合育人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敢于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推倒校园的围墙,让学科独立的教学与课程综合的活动相得益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