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 文献综述
教学评估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持续进行,但对于单个高校而言是单个事件,考察教学评估对于高等学校教育效率的影响,就是考察单个事件对于高等学校教育效率是否有影响作用以及影响的程度和持续时间。起源于金融领域的事件研究法主要用于分析某事件对社会经济生活是否有冲击作用以及冲击影响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金融市场研究中一种广泛应用的实证分析方法。由于该方法具有研究理论严谨、逻辑清晰、计算过程简单等优点,已被学者运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来研究特定事件对组织行为的影响[98]。基于此考虑,本书采用事件研究法来考察教学评估对于高等学校教育效率的影响。
事件研究法就是根据某一事件发生前后时期的统计资料,采用一些特定技术测量该事件影响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99]。
1933年,Dolley发表了“普遍股分拆的特征与程序”一文,在文中他研究股票分拆期间股价的正常变化,探讨了股票分拆的“价格效应”。随后Myers和Bakay(1948)[100]发展了这种方法,而Ray Ball和Philip Brown(1968)[101]以及Eugene Fama等(1969)[102]的研究使事件研究法更完善和被广泛地接受。虽然Binder等(1998)的研究在事件研究的深度与宽度方面还稍显不足,但他们的研究仍然被称为是事件研究法的经典文献,它“开创了会计、经济与金融研究领域的方法论革命”[103]。
Franks等(1977)应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英国1955—1972年酿酒业70个并购样本[104]。Firth(1980)采用事件研究法研究1969—1975年英国的486起收购案例,得出收购是基于管理层利益最大化而非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结论[105]。Siems(1996)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1995年美国19笔交易价格在5亿美元以上的大型银行并购案例,并对收购动机进行了检验[106]。Bruner (2002)在总结1971—2001年的130篇文献的基础上,研究收购者进行并购交易是否值得的问题[107]。
而我国采用事件研究法的研究文献目前已经具有相当的数量,研究多集中在事件研究方法论、市场有效性的检验、企业并购绩效评价、公司控制权交易等方面[108]。白仲光与蓝翔(2003)探讨了事件研究法的概念、步骤及部分局限性[109];段瑞强(2004)的文章介绍了事件研究法的步骤、应用实例等[99];袁显平、柯大钢(2006)系统地介绍了事件研究法的来龙去脉以及在金融经济中的应用[110]。耿军会、石会娟(2006)利用上海股票市场的数据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效率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我国目前股票市场尚不具备次强效率性,仍处于弱有效状态或无效状态[111]。夏伟芳、张维然(2003)以2001—2002年沪深两市公告增发预案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股价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112]。余力、刘英(2004)为检验西方经典的并购理论在我国的适应性,分别采用会计研究法和事件研究法,对中国上市公司1999年发生的85起控制权转让案和2002年55起重大资产重组案的并购绩效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中国企业并购之动机及其绩效[113];张新运用事件分析法对1993—2002年中国上市公司的1216个并购重组事件是否创造价值进行了全面分析[114]。李瑞海等(2005)通过模型和实证手段,分析了10年来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收益问题[115]。沈海平(2011)以2010年沪深两市推出股权激励方案的9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公告日前5日至公告日后20日为事件窗口,运用事件研究法就股权激励推出对上市公司股价影响进行实证研究[116]。在会计领域,事件研究法也能够见到应用。如曹纯娟、贾冰(2004)以上海A股市场为样本,考察了我国股票市场在年度盈余报告公布附近较短时窗内的市场反应,通过研究发现我国股票市场会计信息的发布能够引起显著的市场反应[117]。
随着事件研究法方法论的日趋成熟,事件研究法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从金融经济领域扩展到了其他领域,比如反托拉斯、法律责任案件中损害赔偿、外汇市场干预、政府政策影响等。
Ellen最早应用事件分析法对反托拉斯案进行分析,他的研究对象是1935—1971年因参与横向合谋而被起诉的566家厂商,研究结果表明,在遭到起诉的当月,厂商的超常收益率为-1.1%[118]。随后,陆续有学者运用事件分析法研究了各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反托拉斯案例。我国的刘伟(2009)对事件分析法在国外企业并购反托拉斯案以及垄断和价格卡特尔案中的应用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事件分析法在我国已经颁布并实施的反垄断法中的应用前景[119]。
事件分析法还用于法律责任案件中损害赔偿的估计。美国最高法院在1988年处理公司内幕交易案审理后,接受事件分析法的结果作为在内幕交易中重大性原则的专业性判断标准,也将其作为审理证券案件时确定民事赔偿的参照方法。该案件的判决结果就成为类似诉讼最强有力的求偿依据。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并未在诉讼案件的赔偿中实际应用起来[98]。
最先将事件分析法应用于外汇市场干预研究的是Fatum和Hutchinson,他们选取了1982—1993年美国货币当局的干预操作数据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并在随后的研究中认为货币当局的冲销干预操作在短期内能明显地影响汇率[120]。我国的干杏娣、杨金梅等(2007)通过事件分析法,利用我国的相关数据进行非参数检验,从而为检验我国央行外汇干预的效果提供了新的视角[121]。
就目前的文献来看,运用事件研究法研究政府政策的影响的文献数量在逐渐增多。郑桂环、汪寿阳(2004)利用事件分析法,分别从总量效应和结构效应两个方面对出口退税新政策对中国出口贸易方式构成的影响程度问题进行了研究[122]。王晓芳、谢金静(2008)考察新股发行询价制度实施近两年来的效果,在对我国的新股发行定价配售制度的变迁和询价制度的本质进行了剖析后,利用事件研究法以近两年的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询价制度并没有降低我国的IPO折价率,相反还有所增加[123]。韩艾、洪永淼等(2009)采用区间事件分析法研究了次贷危机对中资银行的影响,在文中提出了全新的区间事件分析理论框架[124]。张琼(2010)采用事件研究法对我国1997年以来多次药品降价政策的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估,研究结果显示,尽管我国政府近年来采取行政性降价手段频繁干预药品市场,但干预效果极为有限,这与我国特殊的医疗市场环境密切相关[125]。王玲、朱占红(2011)选取在我国深圳中小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运用事件分析法分析了我国2006年以来创新政策中的税收优惠政策的颁布对公司市场价值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税收优惠政策的颁布给深圳中小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市场价值带来了正向影响[126]。潘慧峰、石智超(2012)收集了亚洲金融危机、911事件、次贷危机、希腊债务危机等重大需求冲击事件,分析了这些冲击对Brent、WTI原油现货和期货,迪拜和阿曼现货等国际主要原油市场的短期影响[127]。谷宇、杨瑞博等(2014)通过选取2010年人民币“汇改”及2010年“汇改”重启两次关键事件,考察了其对我国深圳股市13个行业指数外汇风险暴露的影响[128]。杨玲玲(2014)采用事件研究法检验了2010—2011年国务院的综合性房地产调控政策对全国商品房交易市场的调控效果,以“国十一条”“国十条”“国五条”“新国八条”为典型独立事件,通过测算国内4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的日度数据序列异常收益率,得出历次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并不显著的结论[129]。
通过研究文献,我们可以看到事件研究法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的事件也从以前的股价、企业并购等延伸到了宏观调控、政府管理政策等诸多方面。事件分析法理论基础严谨,方法完善,操作成本低,而且能够避免由于假设事后其他因素保持不变而导致的问题[130]。
4.2.2 基本原理和步骤
事件研究法的基本机理在于:在理性的市场条件下,某一事件对企业价值所造成的影响会很快地反映在相应资产的价格变动上。它可以通过选取作为基准的特定事件日,对公司价值在事件日前后的变动进行计量分析,进而来衡量公司价值是否受到该事件的影响。由于在金融市场上经常会有各种事件(例如消息、政策、产品等)的发生,而这些事件的影响会迅速反映到股票价格中,从而可以通过股票价格在短期内的变化来衡量。王斐波等人认为事件分析法的有效性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在假设市场理性的前提下,一个事件的影响会立即体现为市场的相关指标变动,因此,可用一个相对短时期的市场的相关指标变动来分析和衡量该事件的影响[131]。
一个完整的事件分析法包括以下7个步骤:
①事件定义。事件定义是指定义所关注的事件及事件窗口的长度,这是进行事件研究需要进行的首要任务和最核心的步骤。所关注的事件确定后,该事件的发生日常常被定义为事件日,事件日前后的某一段时间则称为事件窗。事件窗可用于检验研究对象对事件反应的变动情况。一个完整的事件窗口包括估计窗口、事件窗口和事件后窗口。
②样本选取。在定义事件之后,必须决定样本选取标准。也就是选取与该事件有关的一个样本,用于分析该事件对所要研究问题的影响。事件研究法中,样本的选取非常重要。
③计算正常收益与非正常收益。为了评价某事件的发生对公司价值的影响,需要计算正常收益和非正常收益。事件研究法一般通过考察某事件公告前后这段时期(即“事件窗口”)内股东的非正常收益率来衡量事件的发生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正常收益是指如果事件不发生的话可以得到的预期收益,非正常收益是事件窗口时期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之差。
④参数估计。使用“估计窗”的观察数据估计模型中的各项参数。通常来说事件窗口本身并不包括在估计窗口之中,以避免事件本身对正常收益参数估计值的影响。
⑤检验程序。设计和选择用于检验超常收益的程序,即设计原假设及备用假设,并根据样本量大小及总体标准差是否已知等选择合适的检验统计量。
⑥经验诊断。由检验程序得出实证结果并提供相关结论,有时还需要运行相应的诊断程序检测实证结果,特别是对使用有限的事件观测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
⑦解释与结论。对实证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如果实证结果与预期相符,则该实证结果能为事件的影响机理与作用机制等提供实证方面的支持;如果检验结果与预期相悖,则需要对模型和数据中的不足部分进行分析及说明,或提出新的理论解释。
在事件研究法的7个步骤中,计算正常收益和非正常收益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用于估计正常收益的模型通常包括统计模型与经济模型。常见的统计模型包括常量均值模型、市场模型、三因素模型、多因素模型等。
事件分析法的关键点在于探讨所关注事件在某个时段产生的影响效果,不同的领域在方法处理上也各不相同。
事件研究法首先需要界定事件发生作用的时间段,即事件窗口。然后通过事件窗口内的“异常波动”来衡量事件的影响,其中异常波动被定义为某一指标的实际值与假设未发生该事件的理论预期值之差,而理论预期值则由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得到,因此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得到的真实值的精确程度直接决定了研究结论的可信性。由于在目前的文献中没有发现与教学评估相关的研究方法可供参照,本文根据相关经济理论构建回归模型来作为假设教学评估没有实施时的高等学校教育效率真实值的估计标准。
本章将事件研究法的应用扩展到高等教育领域中,拟将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定义为待研究的事件,设定估计窗口、事件窗口、事件后窗口,选定88所普通高等学校作为研究样本,选用经济学模型计算正常效率增长与超常效率变化,考察教学评估对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效率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