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往来越来越频繁,在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我国的经济水平,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可是这种趋势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西方文明给我国的高校校园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这种冲击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方面。
(一)物质文化方面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的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以及制度文化的建设。所谓物质文化建设,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主要是日常能看得见、实实在在的设施和设备。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学校的教育价值观。有些高校按照西方的建筑风格去设计修建校园教学大楼、宿舍大楼、图书馆,这种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新颖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但是这种停留在形式上面的“国际化”,对于培养国际化人才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倒是花费了大量资金。甚至有些高校不惜花三个亿建了一个美式图书馆,该图书馆参照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设计修建,从整体到局部甚至于每个砖块颜色,都进行效仿,图书馆的内部配置也十分高档,连座椅都采用西方进口家具,窗户玻璃等也皆为昂贵材质。在刚刚建成时,吸引了不少学生前去阅读,然而也有一些学生去图书馆仅仅是因为馆内的设施环境优越,而并非为了阅读和学习,部分学生甚至在里面开启了游戏模式。据该校的一些研究生反映,这所学校耗费大量成本弄的图书馆,里面的藏书非常少,尤其是外刊文献很少,感觉用处不大。更讽刺的是,耗资三亿的图书馆是以其他工程缺乏资金为代价建成的。这种对西方文化的盲目效仿,不仅没能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反而阻碍了高校的正常发展。
(二)精神文化方面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部分,主要体现为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这些年,很多高校加强了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但部分高校为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要求,一味照搬西方文化,导致整个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一些教师,尤其一些有国外留学背景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发表过激的政治言论,还将西方的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传播给学生,误导学生,导致部分大学生树立错误的价值观,也有一些教师利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抱怨国家与社会不公,还有部分教师在课堂中总是强调“中国产品质量差”,抵制国货,崇洋媚外。这些行为,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7]。
(三)制度文化方面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制度文化的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规章制度等。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虽然氛围比较轻松自由,但是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就无法规范师生的行为。随着国际化教育的流行,很多高校都希望用西方制度来管理学生,提升国际化水平,这种方式虽然有助于培养国际化人才,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病。
近日,国内某媒体报纸将一所高校的制度形容为“奇葩的制度”,引起了网友的争论。原因是某高校去年开始制定了一些匪夷所思的制度。比如每周五晚上集体观看国外电影,为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将“每周五集体观看外国电影”作为硬性规定,也就是学生周五必须到规定的地点观看电影,才能拿到相应的学分。这种强制性要求学生观看外国电影的规定自然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圣诞节放假调课一天。我国不允许高校擅自给学生放假,但是该校在圣诞节当天集体放假一天,然后另外安排周末补课。自从实施这个制度以来,该校在圣诞节当天,整个校园都弥漫着过节的气氛。课室、宿舍、图书馆等摆满了圣诞树,圣诞老人在校园漫步等。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培养全球化视野,但是在圣诞节规定放假,不符合我国的节假日规定,也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还有所谓“民主式”的管理。该校为了模仿西方的民主管理模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发言,在网络论坛上自由发言,要求教师课堂上不再进行点名考勤,让学生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很多课程都采取开卷形式考试,认为“应试教育”的时代应该结束了。表面上,这种民主式的管理符合广大学生的需求,其实这种“民主”是一种过度的放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提出了“民主、自由”,但是这种民主与自由是在适当的范围内,并不是为所欲为。该校放任学生在网上自由发表言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一些不恰当的言论的产生。这种“民主式”的管理与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相违背,如我国刑法规定,“网络诽谤”信息被转发500次可判刑。因此,作为高校在倡导民主的同时,应该始终坚持遵守法律制度与社会公德。这种所谓的国际化管理模式,忽视了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高校的具体情况,将西方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元素,不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不利于继承与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