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通过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何通过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好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能营造熏染身心的和谐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几乎每一座校园都会建造一些伟人的雕塑或者纪念馆,此类建筑物的存在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无论是北大的燕园,还是岳麓书院旁边的爱晚亭,抑或别的建筑物,在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散发着当初建造者对后辈的良苦用心。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它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等。初看校园文化,看到的是学校的气质与形象;再看校园文化,反映的是学校的精神与内涵。好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能营造熏染身心的和谐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通过领略花草树木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会给学生,尤其能给初入校园的学生以强烈的震撼。

1962年5月,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徜徉北大校园时,感于身边的人和物,写下了轰动一时的名篇《春满燕园》,文章对北大燕园有这样一段描写:“昨天晚上,我走过校园。四周一片寂静,只有远处的蛙鸣划破深夜的沉寂,黑暗仿佛凝结了起来,能摸得着,捉得住。我走着走着,蓦地看到远处有了灯光,是从一些宿舍的窗子里流出来的。我心里一愣,我的眼睛仿佛有了佛经上叫做天眼通的那种神力,透过墙壁,就看了进去。我看到一位年老的教师在那里伏案苦读。他仿佛正在写文章,想把几十年的研究心得写了下来,丰富我们文化知识的宝库。……对他说来,这时候,除了他自己和眼前的工作以外,宇宙万物都似乎不存在,他完完全全陶醉于自己的工作中了。”季老在北大生活了几乎一辈子,曾在文章中多次称自己为“老北大”,他的学术地位,尤其是他的做人,值得我们每一个后辈认真学习,他文中的人与北大互相影响、互相融合的感情,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现在的高校在建造自身物质文化之时,都注重强调自己的风格和独特的魅力。不同风格的建筑会对人的精神和思想产生不同的影响,好的建筑物会给人心灵以营养,浮躁的建筑物亦可让人心烦气躁。当我们徜徉在幽雅、宁静的校园里,看着校园的一草一木以及在一草一木当中或埋头苦读、或纵情欢笑的人们之时,心灵亦会随之而沉静、纯净。环境不懂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美丽的环境,却能在无形中吸收、涵养并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教人善良、教人美好,即使无人耳提面命要求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却会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这是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是通过校园的一草一木构建的校园物质文化所赋予人的无上心灵的净化。

(二)通过感受历史遗迹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几乎每一座校园都会建造一些伟人的雕塑或者纪念馆,此类建筑物的存在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公元1282年冬天,文天祥就义于元大都柴市刑场。被杀前,他曾率领将士奋勇抗击异族侵略者,任凭环境恶劣、战况被动,都不曾退缩,即使最后被囚、被杀,亦不向元朝稍有屈服。他是国家的脊梁、是国家的尊严,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的精神财富。而其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在极其艰苦没有任何希望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义无反顾地打击外族侵略者,与其所形成的社会价值观密切相关。文天祥充满浩然正气的价值观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在学校所接收到的历史遗迹的熏陶。这些历史遗迹便是他幼年时在家乡所见到的,在学宫被祭祀着的先生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等人的画像。[7]毛主席曾在谈及文天祥时说:“评语说,‘命系庖厨何足惜哉’,此言不当。岳飞、文天祥、曾静、戴名世、瞿秋白、方志敏、邓演达、杨虎城、闻一多诸辈,以身殉志,不亦伟乎。”因为文天祥等人的存在,因为他们舍生取义、爱国为民的英勇气概,使我们得以明白,究竟何为爱国、何为自由、何为民主,民族的尊严与国家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都不能肆意地荼毒他国的生命。英雄们生活的年代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没有想过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他们的行为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符,他们是伟大的人、可爱的人。而太平盛世里的我们所应当做的,就是把他们的丰功伟绩“浇铸于青铜器上,铭刻于大理石上,镌于木板上,永世长存”。让他们的事迹在身处“幸福之时代和幸福之世纪”的学生心中和校园里广为流传,滋养一代又一代的祖国花朵。此是校园物质文化所带来的。

(三)通过理解设计者意志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今社会是一个文化多样,价值多元的社会,社会上充斥着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好的、坏的,善的、恶的,积极的、消极的,……既有冲突,又有融合。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现实中各种扭曲价值观所淹没时,人们就容易迷失自己,失去其所以为人的价值根本。无内在支撑,又无理性作为指导,致使人们只能用努力向外去抓取物质来缓和由于内在贫瘠所带来的矛盾冲突,于是,物化自己、物化他人之现象横行当道。[8]“物化”之风气不会随着物质的满足而自动萎缩,只会往下延伸至一代又一代。对此,鲁迅先生曾写道:勇者愤怒,抽刀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刀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孩子们在瞪眼中长大了,又向别的孩子瞪眼,并且想:“他们一生都过在愤怒中。因为愤怒只是如此,所以他们要愤怒一生,—而且还要愤怒二世,三世,四世,以至末世。”

在“物化式”家庭里成长的孩子,他们或许很优秀,也会走入高校继续自己的优秀,但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自己只是没有价值感的物品,让他们在没有价值感的土壤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能是天方夜谭。而教育者在践行高校物质文化建设时,不仅仅是建造了高校的一草一木、一亭一阁,亦建造了自己的责任感和敬业心,以及对学生的良苦用心。无论是北大的燕园,还是岳麓书院旁边的爱晚亭,抑或别的建筑物,在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散发着当初建造者对后辈的良苦用心。他们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自己对后代的关心和重视,他们用沉默来强调青少年在他们眼里的价值,让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价值感里培养价值观,在价值观里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通过校园休养生息维持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紧张而繁重的学习任务,日复一日的校园生活,日积月累往往使人疲惫,因此,我们需要劳逸结合。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紧张的学习结束后,一人独处于美丽的校园里,看天看地,看云舒云卷、花开花落,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只有风、只有树、只有建筑物在说话,心灵在这一刻得以安宁。“夕阳已完全被暮色吞噬。空中绚丽的晚霞变成灰褐色,好像被什么人撕成碎片,一条条,一缕缕地占满了西边的天空。”“大雾弥漫的早上总是最安静的,一切虫鸟鱼都安静了,都在享受着早日的宁静;因为太阳很快就会穿透云雾,照在温暖的大地。这就是自然的力量。”大自然的力量是伟大的,而这样的美丽,这样的宁静,这样的包容,对于苦读中的学子的身心,也是一种极为温暖的安慰。[9]

沉浸在美丽宁静安详的校园环境里,任校园环境的幽雅、祥和抚慰自己的身心,抚慰自己情绪上的种种不适,让自己在校园物质文化中的宁静与祥和中,及时获得心灵上的愉悦与平衡,不至于使自己在激烈的角逐中迷失、甚至扭曲自己的价值观,在与校园物质文化共同休养生息的过程中国,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自己带来的指导与影响。

(五)通过图书馆博览群书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读书可以改变气质。季羡林曾这样描写自己与图书馆的感情:“我对北大图书馆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种感情潜伏在我的内心深处,从来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过。……我当时是东语系的主任,虽然系非常小,没有多少学生;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仍然有一些会要开,一些公要办,所以也并不太闲。可是我一有机会,就遁入我的研究室去,‘躲进小楼成一统’,这地方是我的天下。我一进屋,就能进入角色,潜心默读,坐拥书城,其乐实在是不足为外人道也。……如果换一个地方,我必如车辙中的鲋鱼那样,什么书也看不到,什么文章也写不出,不但学业上不能进步,长此以往,必将索我于鲍鱼之肆了。……我认为,一个第一流的大学,必须有第一流的设备、第一流的图书、第一流的教师、第一流的学者和第一流的管理。五个第一流,缺一不可。”

读书之重要,甚至可以改变人原本无法改变的一生,而读书改变人生命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读书可以重塑人的价值观。价值观不可能凭空建立,是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在一步步的去粗存精中,由模糊变清晰,由犹疑变坚定而得来的。而一些人思想、行为偏激,多因为接收信息源过于单一,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自古以来,对于问题的处理方向,取决于我们的价值观,而对待问题的态度,亦左右着我们的价值观。鲁迅先生用他的《纪念刘和珍君》告诉我们,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王阳明用他的《传习录》告诉我们,人须在事上用功在事上磨炼自己。纷繁复杂的世界既能炼就人的火眼金睛,也会使人疲惫甚至迷茫。而正是因为书籍的存在,我们在面对各种问题时,即使现实再惨淡,也敢理性的直面。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不仅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地从容直面时,我们对这个世界,对于这个世界上的人也就增添了比以往更多的了解,遇到问题时也就更能理性和客观地对待,而非以往的以非理性的态度来听凭情绪作主,任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淹没在情绪世界里而不知如何是好。

博览群书可以帮助我们改进价值观。图书让我们睿智、让我们有力量,让我们更能相信善良、相信正义,更能聆听到并信赖内在于人的人类普遍价值的声音—自由、平等、爱、责任等,并践行自身真实存在。我们有理由相信,已然历经时代检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会被大学生在古今中外的名著里提炼出来并被奉为指引人生的圭臬。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构建完善的图书馆。

纵观我国建国以来的历史会发现,我们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以物为中心”“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以质量为中心”。一路走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类古今中外的文明成果是持包容态度的,而非抵触。长久以来层层叠叠的原因致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颇为肤浅,只有真正理解之后才会明了,它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一花一树、一砖一瓦,它在点点滴滴中体现着对生命的大爱和对人类尊严的维护。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后会发现,任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建立在吸取古今中外的文明成果之上,是在与古今中外文明成果之间进行交流、碰撞、融合、提炼、创新和完善之后而得来的。如果我们把“人各有己”当作自身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衷,那么,随之而来的“群之大觉近矣”则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向更深邃、更人道的层次。而我们若要让高校学生亦能深层次的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心实意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须当充分利用好校园物质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链接,使高校师生在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中感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存在,从根本上推进我国的价值观教育,深刻国民的精神,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