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院校普遍实施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尚存诸多缺憾。本文着力提出优化实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三个策略:基于人才市场视角的职业发展教育目标设定,基于人才市场视角的职业发展教育内容优化设计,基于人才市场视角的教学方法全面创新。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发展教育 优化
随着我国人力资源(劳动力)配置的全面市场化,高等院校正日益高度重视并全面实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同时,我们也应该客观地看到,就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实施多年的职业发展教育整体情况而言,目前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缺憾,亟须高等教育界进行更加系统的研究、探索及优化实施。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实施现实中的缺憾
大学生职业发展类教育,正日渐成为国内高等院校的固定课程和确定模式,教育部在2007年发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大学生应当通过相关教育,达到态度、知识和技能等三个层面的多重目标,且加以全面推行。近几年来,各高等院校正采取多种方式,积极探索实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并且取得了切实的成效。与此同时,目前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缺憾。
(一)关于职业发展教育目标设定
客观地说,我们现有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目标的阐述与界定,有着较大的偏颇和欠缺。
第一,职业发展教育目标过于宽泛,目标指向过多。比如期望借助职业发展教育,让大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将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或者期待培养大学生的“敬业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和诚信观念、团队合作意识、艰苦奋斗意志”等,显示出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目标的设定过于宽泛,目标指向过于分散。
第二,职业发展教育目标定位过高,偏离实际。高等教育界期望通过职业发展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是比较符合职业发展教育其核心要求的,也是比较符合大学生的阶段性提升与发展实际的。但是,同时提出的通过职业发展教育,“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目标要求,则显得目标定位过高、脱离实际。现代管理学的经典原理与管理实践都明确告诉我们,任何个体的“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与提升,均需要全面地学习、训练与培养,并且经过较长周期才能养成,显然不是实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甚至也不是大学本科教育四五年)就能培养与造就的,况且高等院校也基本上尚未系统开设上述相关的课程。出于美好意愿但又过高的目标定位,反而会导致职业发展教育说到而做不到的情况。
第三,职业发展教育目标偏重短期性、功利性,缺乏应有的长期性与发展性。高等教育界普遍期望通过实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帮助毕业生找到第一份满意的工作,并以此作为评估职业发展教育是否有效的核心标准。其实,在人力资源(劳动力)市场与学生们未来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对绝大部分学生而言,获得第一份工作只是其个人职业生涯的开始,其后一定会经常性地遇到职业调整、职业目标修正、职业发展等一系列的环节与事项。因此,仅仅着眼于“帮助学生找到第一份满意工作”的目标设定,无疑过于偏重短期性、功利性,而缺乏应有的长期性与发展性。
(二)关于职业发展教育内容设计
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设计,国内已经出版了为数不少的相关教材,这些数量颇为庞大的相关教材有很大部分是主编临时组建一个写作团队快速编就的,教材编写者大多来自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或者来自于学生工作、学生管理等相关部门,因此客观地说,目前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内容的模块与结构,普遍缺乏系统的专业化设计和逻辑安排。
(三)关于职业发展教育、教学方法
由于学科发展、师资构成、投入有限等一系列原因,目前高等院校在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过程中,就其教育、教学方法而言,普遍采用的还是传统意义上的讲授法,外加一定程度的案例分析以及测评分析等,教学方法相对传统、单一。这种相对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整体而言会给此类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的实现,带来很大的困扰与制约。
上述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实施情况的林林总总,究其本质,在于高等院校长期习惯于从校内看校外,从大学看外部市场,习惯于在校园围墙内研究职业生涯与职业发展,仍然较多地局限于帮助大学生找到第一份工作进而提高就业率的习惯性思维体系与语境中,忽略了最主要的用户(人才市场)需求。
现实实施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虽然目标远大,但目前仍然视角狭隘,有所缺失。高等教育界并没有闭门造车,高等院校也在努力实践开放办学、开门办学,但是我们还需要再向前跨出一步,即基于人才市场视角进行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优化实施及系统升级。
二、人才市场视角的人才需求与岗位任职资格
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通常归属于人才(或劳动力)市场中的“人才”,在资源以市场配置为主体模式的环境下,这些毕业生自然而然在毕业时会进入人才市场,通常情况下,他们将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在人才市场机制环境中适应、流动、发展、晋升或者被淘汰等,因此高等院校必须重视了解人才市场的运行特点与规律,并遵循人才市场的运行规律与法则。
从人才市场规则以及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模式来说,“人岗匹配”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人才需求及配置规则,即高等院校毕业生必须首先围绕和遵循人才市场的人才需求机制特别是“岗位任职资格”体系,进行人才的配置与双向选择。
国外的一些学者已经从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的角度,对人才市场的需求特性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日本研究人员曾就“大学获得的能力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工作场所的高绩效,要求劳动者同时具备两个核心要素:(1)劳动者拥有相关的知识、技能;(2)劳动者还需具备相适应的个性特征、工作态度、职业价值观等。这些核心观点源自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里兰(David C.Mc Clelland)提出的“冰山模型”理论及其阐述,同时也给我们进行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内容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启示。
根据企业人才招聘配置模式的核心规则,企业通常会设定人才配置的资格条件,并在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表述为“岗位任职资格”。根据笔者十多年的研究探索以及标杆企业的成功经验与经典实践,我们可以将企业的人才招聘要求,即“岗位任职资格”做如下的系统化归纳和表述(参见图1):
图1 人才招聘的“岗位任职资格”与应届生职业竞争关键要素对照
人才市场是开放、多元、动态的,是一个代表雇主(用人单位)实际及真实需求的最重要途径及机制性场所。既然大学生毕业后要进入的是人才市场,那么高等教育界必须对人才市场的人才需求模式及人才市场运行规则进行充分的了解、熟悉和适应,并且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实施过程中,特别重视基于人才市场的视角,进行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培养目标设定、教育内容设计以及教学方式选用等。
三、基于人才市场视角的职业发展教育优化实施策略
(一)基于人才市场视角的职业发展教育目标设定
关于职业发展教育目标,笔者认为,应该真正基于大学生现实就业及未来职业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设定全面、合理的教育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引导并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主为主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观,以及专业、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第二,引导并帮助大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核心原理与关键技能,具体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原理、自我认识与评估、职业目标设定、职业信息获取与机会分析、职业决策技能、求职与面试技能等;
第三,引导并帮助大学生遵循职业目标,结合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以及专业实习等,全面培养和提高相关的职业技能与能力,逐渐养成积极主动、团队合作的职业态度;
第四,引导并帮助大学生积极适应岗位的职业化要求,主动实现由学生身份向职业角色的顺利转换,进而适应职业岗位的全面要求。
(二)基于人才市场视角的职业发展教育内容优化设计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设计,必须涵盖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知识,必须与学生工作紧密结合,但仅仅如此,还是远远不够的。美国著名的职业生涯专家舒伯认为,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终身经历的所有职业的整体历程。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应用性学科,是引导大学生们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并成功走向人才市场的学科,因此我们还亟须基于人才市场需求的角度,并同时遵循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循环环节,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设计与模块组合进行优化。
(三)基于人才市场视角的教学方法全面创新
国家教育部门在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通过职业发展教育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均达到诸多的目标。
1.知识、技能、态度等目标内容的学习特性与学习方式分析
(1)知识。就广义范畴的知识体系而言,我们可以将知识分成“知晓型知识”与“行动型知识”两大类。“知晓型知识”是指通过学习,学习者从“不知晓”到“知晓”即可,比如某一化学知识、法律知识、金融知识等,学习者“知晓”与否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而“行动型知识”则除了要求学习者从“不知晓”到“知晓”之外,还必须学会并掌握具体的行为实践技能或实际操作技能,才能收到真正的实效,比如表达沟通、面试、简历制作等,即所谓的“应知”之外,还必须“应会”,否则将难以取得真正的学习效果。
(2)技能。根据管理学以及学习理论的研究结论,一门特定技能的学习与掌握,通常需要经过下列环节:①展示技能的原理、原则或行为指导方针,通常使用传统的指令或讲授方式;②通过案例、影视、手稿或事件来展示这些原理或原则;③通过角色扮演的演练或练习,来应用这些原理或原则;④教师或专家给予的反馈,并循环改进。因此,依据上述原理,任何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路径,都必须包含相当比例的实践练习。对具体技能而言,概念学习和行为练习同时并重,即在概念或原理认知活动的同时,加强实践行为演练或练习(如角色扮演等),方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3)态度。根据学习理论特别是行为科学理论,态度的形成或养成是非常深层次的、由内而外的真实展现。与知识、技能相比,态度的养成与改进,是非常复杂而困难的。就职业态度而言,人才市场视角非常需要的职业态度要素主要包括积极主动、高度负责、团队合作、细节精确等。
2.选择与组合采用“实践性为主”的教学方法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既有理论原理要素,更具有实践、技能特征,因此除常规和必需的讲授法之外,特别需要我们选择并强化实践性为主的教学方法创新,即特别注重实践与操作,以期将学科原理或问题情景化、形象化,并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演练、实践、体验、操作。实践性为主的教学方法,既是巩固理论知识学习和深化原理认知的重要途径,更是学习行动型知识并掌握各种关键技能的有效方式与可靠保障。
笔者以为,在具体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下列三个方面强化实施实践性为主的教学方法应用。
第一,大量采用与职业生涯规划、认识自我、人才市场需求分析、简历制作、面试技能、职业适应等密切相关的实践性案例,即使在讲授法实施中也是如此,以极大地增强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动感、真实感、形象感、体验感。单纯地从理论到理论的课堂讲授或者照本宣科式的课堂教学,对于大学生掌握职业发展的核心原理及相关技能,几乎没有多大的实际价值。
第二,广泛采用操作化、行为化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如职业调研或考察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模拟演练法,选择并组合应用多种实践性教学方法,方能达到应知并应会的学习效果与教育目标。
第三,特别注重培养大学生掌握与职业规划发展相关的一系列关键的实践性技能。主要包括:(1)自我认识与评估技能;(2)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编制技能;(3)岗位信息获取与分析技能;(4)职业选择与职业决策技能;(5)工作岗位匹配度分析技能;(6)专业简历的制作技能;(7)应聘面试实施技能;(8)职场适应与职业素养提升技能等。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兼具理论性、实践性、操作性,需要我们在高质量实施理论性讲授、传授的同时,特别重视采用专业、规范、富有实效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方能收到我们期待的实效。因此,针对知识、技能、态度等目标内容的学习特性与学习方式,选择并组合采用实践性为主的教学方法,是高等院校基于人才市场视角教学方法创新的必然选择与关键突破。
研究与探讨基于人才市场视角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优化实施策略,旨在推动高等院校在原先注重教育学、心理学范畴或大学校园内思考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性地拓展思维,更加全面、积极地基于人才市场视角,设计、实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
如果我们能够积极实施基于人才市场视角的职业发展教育目标设定、职业发展教育内容优化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全面创新,那么高等院校一定可以切实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专业性与实效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