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主要状况与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分析,进而为该专业课程设计及调整提出积极的建设性意见。尽管大学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本身有一定的“制度刚性”,但是在就业困难的背景下,这种调整将是不可避免的。笔者围绕“行政”还是“管理”,进公司还是考公务员,抢夺人力资源管理类岗位吗,考研能算就业吗等问题,对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出建议。文章最后重点阐述如何在不同系列课程中综合调整、如何在调整方式上进行综合权衡的问题。
关键词:行政管理学 就业形势 课程体系建设 市场需求
行政管理专业是我国比较早建立起来,面向市场、文理皆备的专业之一。就国内开设行政管理专业高校的总体情况来看,有以文科背景见长的学校,例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也有以理工科院校为背景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例如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不同院校在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时候,自然会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各具特色,因为这是由教育部规范、专业特色、历史基础、师资力量、实际需要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但是,由于将近二十年的大学扩招,大学本科生的就业问题却越来越严峻了。于是很多专业培养单位就此更加密切地回应市场需求,进而在专业培养层面做出相当大的调整。同时,由于现在不同层次的国民教育体系(例如笔者所熟悉的上海的自考、电大、夜大、成教等)都大面积地开设了行政管理专业,因而使得行政管理专业成为这几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专业之一。上海市教委近几年连续发布10大“黄牌”专业,在2013年和2016年的名单中,行政管理成为上海市高校的“黄牌”专业。[2]笔者试图就如何调整专业内部建设进行分析,并对市场以及长期的发展趋势做出更为精确和有针对性的调整而提出建议。
一、“行政”还是“管理”? 行政管理专业内部的“公私之分”
行政管理专业在专业定位上带有两重性,即行政管理专业培养导向,在国内既可以是面向政府机关、部门、单位从而带有公共管理性质;同时也可以是面向私营部门的行政管理需要,进而使得行政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就存在一定的操作空间。虽然近些年引入的“新公共管理”“公共行政”等概念使得行政管理专业培养也可以带有第三部门或者非政府组织(NGO)的公共管理甚至社会管理的性质。[3]但是,我们的国情和实际决定我们的学生培养目前只能更多地面向私营部门,即私营公司。
国内很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大都设在法政学院、政府管理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等,从名称和实际情况来看,都带有很强烈的“公共”性质,即多是面向政府公共管理的。例如很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设置上都以政治学、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公共政策学、政府经济学(或公共经济学)、社会保障学、公务员制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作为核心课程,这显然是由我国行政管理发展的历史延续性所决定的。[4]当然也有一些理工类学校将行政管理的培养体系更多地建立在普通管理学或者企业管理学的基础上,那么也就会更多地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将其作为企业管理的相关学科进行建设。同时,近些年来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社会需求增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也逐步试图从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等学科中获得更多自主性。而在企业的实际管理过程中,对所谓的“企业行政”的理解是非常狭窄的,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就相当于我们以前在公务员制度里面讲到的(或在企业里为企业生产)提供服务保障的“内勤人员”。但是,如果对企业管理中的“行政管理”类岗位做广义理解,就要包括人财物的管理,即人力资源管理、财务(会计)管理、物业管理等。但是,就目前学生就业的状况来看,如果以我们的专业名称去私营公司找匹配的岗位,那将可能是令人大失所望的,因为一般公司的“行政”是狭义理解的,很多正规公司是严格区分了行政、人事(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不同系列岗位的,很多公司将行政和前台岗位联系在一起,整体上来看其能力性、技术性、管理性等多是非常缺乏的。
从多年来学生就业的状况来看,也就是从人才输出的角度来看,肯定是要回应市场需求的,而中国尽管在近十年的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的数量有所增加,即使这一现象将来还会作为长期的趋势,但是国有企业在人才吸纳方面确实比较有限。[5]笔者在一些公司培训时发现,很多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想着跳槽,最起码在上海这个趋势还是非常明显的,外资企业特别是五百强企业对本科学生最有吸引力。所以,我们在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的时候,将来肯定会慢慢减少和淡化行政管理专业的“公”的方面的课程,逐步增加“私”的方面即企业管理方面的实践类的课程,这是大势所趋,当然并非意味着我们剥离甚至放弃公共部门管理的课程,而是要做调整,可以将很多专业性太强、理论性太强的专业放到选修课程体系中去,否则无论是从教育出口还是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多是难以为继的。
二、进公司还是考公务员? 这是一个问题
上述矛盾,也就造成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就是我们的很多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公共部门的,但是由于对公共部门的人才需求比较有限,其总量也在不断缩小。随着公务员队伍的素质不断提升,特别是高级别公务员考试的招录要求越来越高,本科生直接考取公务员的比例越来越小,我们的专业培养要更多地面向私营部门和私营公司(当然包括很多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真正面向公共事业部门就业的比例会越来越小,而且我们现在公共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趋势是不断地、渐渐地剥离现有的很多公共事业单位。例如近些年不断实施并且成效显著的出版社等文化出版传媒的改革就是一个重要的动向,将来在医疗卫生、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行业也将可能面临更为彻底的市场化改革,[6]这些改革势必将要求企业最起码在人才引进、开发与使用等层面越来越趋向现代企业管理。
如果行政管理专业学生考取公务员的机会在不断减少,可能性也在不断降低,而公共事业单位也在不断面临改革,甚至将来很多公共事业单位也都会实施公司化改革和改制,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将行政管理专业改革更多地面向市场、面向企业,进而使得该专业更为符合社会需求?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社会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通过上文的分析和阐述,我们知道公司其实是不缺狭义的“行政”的,即使缺的话,很多岗位,我们的毕业生几乎也不可能去担任的,因为一般公司普通行政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确实不够,职业发展的前景也是非常有限的。公司当然是需要更具有超强协调、组织和管理能力的高级行政人才,但是这些人才很难从普通行政管理岗位上培养和成长起来,而往往是从长期的生产管理、市场扩展、专业技术发展等工作岗位上不断涌现出来的。
那么我们是否放弃了行政管理学生进入公务员体系或者公共事业部门的机会呢? 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在当前中国经济步入下行通道之后[7],大多数专业学生都会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只要有机会、有可能,他们当然是不应该放弃任何一个可能的就业机会的。很多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设置在公共部门管理性质的学院中,也需要仔细琢磨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师资和其他相关资源,开拓更为广阔的公共部门就业的市场。在上海,还可能有就业前景的是基层管理类工作岗位,例如2014年上海市一号课题就是聚焦于上海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8]当然,大学生就业的管理层次都在不断“下沉”,例如大学生“村官”、城市管理类岗位、社区管理与服务等。但是由于我国公务员体系、公共事业单位正常的“新陈代谢”,毕业生可以将这些就业岗位作为将来备战公务员考试的一个“基础”(现在更高级别的公务员招录条件也越来越看重“基层工作经验”)。所以,我们当然能够在课程体系中稍加调整,讲授的内容不能过分关注高层政治,要更加注重基层社会的综合治理问题的教学研究,以便为学生提供更为实战的知识、理论和技能。例如可以针对地方政府管理、社区管理、社会综合治理、城市管理等领域加大教学投入力度和课程体系建设,进而能够提供更多的知识和理论支撑,同时通过诸多渠道,打通理论和实践的障碍,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三、抢夺人力资源管理类岗位?权宜之计而非长久之计
至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行政管理专业慢慢带有“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了。虽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师生对这一趋势或现象表示不解和困惑,因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师生会觉得,“你们不是搞行政的吗?”言外之意,我们应该去应聘行政管理岗位,尤其是进入国家行政机关。而企业招聘方会瞪大眼睛不解地问:“你学的是行政管理专业,为什么要来应聘我们的人事(人力资源)岗位?”他们都是将行政管理作狭义理解了。但是,如果我们将来慢慢改变观念,将行政管理专业逐步作广义理解,将企业对人财物、信息、技术的管理都纳入大的行政管理范畴来,那么企业管理专业可能又会不愿意了,甚至普通管理学也不愿意,尽管现在我们的行政管理在学科体系和招生目录上是放在管理类的,但是由于行政管理从政府管理或者政治学学科剥离的时间还太短,还不够彻底,所以就带来了这么多的误解和困惑,甚至矛盾。但是行政管理专业一脚踏进企业管理大门的时候,又发现这里难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仅仅留了一块小小的地盘叫“行政”,和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大相径庭。
如果行政管理的培养试图雄心勃勃地“抢夺”人财物的管理的地盘,那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这时候,行政管理发现了一块非常熟悉的地盘,那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国政府管理的传统中,组织人事管理确实是作为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的。这里面是肯定可以有很多交叉和互动互通的内容,所以也就出现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很多本科生就业岗位都带有人力资源管理的性质。但是,随着人力资源管理逐步走上更加专业化的道路,当人才市场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需求变小的时候,矛盾就会更为突出,行政管理专业背景的毕业生可能也会被慢慢挤出这个暂时繁荣的市场,就像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现在很难挤进金融管理和财务管理市场一样。人力资源管理前景是非常广阔的,这主要是由我们之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人才的市场流动性比较大等现实决定的。在我国,一个有前景的专业很容易迅速地被填补,时间周期不会特别长。虽然我们在专业教育体系上回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很强,但是很难对市场本身产生很强的影响作用。
尽管有着诸多的顾虑甚至质疑,在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逐步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类的课程显然不失为比较好的选择,而且实际上我们哲学与法政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课程中已经增加了相当多的人力资源管理类的课程。同时发挥哲学与法政学院学科专业齐全的优势,注意借助人力资源管理系的师资,加快人力资源管理类课程的建设。例如我们为行政管理专业开设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3P实务、职业生涯规划(初级和高级)、招聘与面试、人才中介实务等人力资源专业课程。[9]从表面上看,我们的很多毕业生到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就业,这是因为市场需求,实际上也是我们主动干预和出击的结果。因为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已经对学生不断强调人力资源管理类岗位的需求颇大,前景不错,同时我们也通过专业类课程建设,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十分有针对性的知识、理论与实践的补充。我们在依托人力资源管理系师资以及人才测评实验室的同时,学生工作口的老师也在不断强调职业生涯规划、面试准备等环节的重要性,以及各种学生社团的诸多努力,使得学生能够比较快地胜任人力资源管理类的岗位要求。
存留的一个疑问是,我们的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是否就是不对口就业,换句话说,是不是意味着在本科阶段开设的很多课程就显得多余甚至浪费?其实,这也是我们一直强调的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的道理之所在。如果我们专业的学生可以很好地融入人力资源岗位,可能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因为他们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可能对更为广泛的企业管理、社会管理、政府运作与管理方面具有更多的知识积累和情景体验,能够更好地处理多方面的复杂关系,甚至在公司管理类岗位的轮换中更具有优势,更能够在高级管理人才培养梯队中胜出。当然,这也是需要在实际的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中不断引导和强化的。
四、考研能算就业吗? 可以作为一个方向来引导
在严格意义上,考研肯定是不算就业的,国际通用的就业率统计口径也是不含升学的。但是,随着近些年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曾有新闻爆料,现在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工资比农民工高不了多少。[10]我们此前在20世纪90年代加速市场化改革的时候,也出现过“脑体倒挂”,后来的发展虽然逐步摆脱了这样的“暂时性”现象,但是现在又出现类似的状况,那么这种现象到底还是不是暂时的呢? 在欧美发达国家也存在着普遍的“体力劳动成本”过高的问题。回到一个现实的问题,即考研能不能算就业? 好多年前就有戏谑的说法“考上研也只是死刑缓期执行”而已。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柯林斯的最新研究表明,西方国家的就业率也确实是一个大问题,特别是年轻人的失业率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11]这里面当然有很多因素的推动和加剧,例如全球化、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我们一直提倡产业升级,但是产业升级可能会带来比较高的失业率风险,甚至是永久性失业人数的增加。伴随着我们的产业升级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我们的失业率可能还会进一步提高。而柯林斯的论证表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面临着比较严重的失业现象,而且几乎是无计可施,尤其是欧洲国家,最近的主权债务危机和欧债危机都飙高了失业率。
当前,降低失业率是施行以罗斯福新政为典型代表的“经济凯恩斯主义”,就是以公共工程为主要方式加大公共投入(当时的所谓公共工程很多其实就是为了表面化解决而实施公共财政专业,例如雇佣失业工人植树造林、粉刷墙面等),克服经济大起大落,“烫平”经济周期性波动。但是,由于西方国家制造业的普遍转移,新兴科技产业的发展,使得可吸纳就业的岗位越来越少。柯林斯更是“危言耸听”:在21世纪,将因为新科技(特别是机器人)的推广,广大的中产阶级的工作岗位也将会被渐渐地淘汰。[12]此外,就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施“社会凯恩斯主义”,以社会保障的形式建成现代福利国家,[13]解决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但是这样的方式治标不治本,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20世纪70年代石油大危机之后,西方国家普遍放弃将完全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目标),甚至在很大程度上福利国家被失业所捆绑,西方的现代福利国家其失业率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希腊的年轻人失业率已经攀升到28.3%,意大利为27.7%,西班牙为25.9%,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经济危机推高的。但是福利国家的年轻人失业率都是很高的,除了北欧几个国家和德国不到10%,其他的都超过10%,欧陆国家(除了德国),特别是南欧国家多是超过15%。[14]所以,在西方又出现了所谓的“教育凯恩斯主义”,即以公共教育投入的方式,实现财政的转移,包括助学贷款、国家公共教育投入等方式,从而让更多的年轻人一直在学校里不断深造,当然这种方式也只是暂时性缓减失业问题。但是,如果国民教育得到普遍提升,那么就相当于很大一部分需要就业的年轻人可以享受政府的公共教育投入而不用进入就业岗位,再加上延迟退休,可以大大缓解失业率大增的问题,因为如果没有大规模提升高等教育比重,延迟退休恰恰会引发青年失业群体的反对甚至抗议,我们经常看到西方国家(例如法国)发生因为延迟退休而出现的青年群体的抗议潮流。
所以,从就业形势和今后发展的大趋势来看,我们将会有更多的毕业生选择考研读研、出国深造,这个比重可能会在不同的年份有所差异,但是大的趋势肯定是这样。又由于上海区域的特殊性,在上海的很多公司,学历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即使用人单位不做要求,实际上硕士特别是海外大学毕业的海归硕士还是占据更大的优势),进而也是我们今后在专业建设方面将要认真对待的重要因素。又由于现在高考制度中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使得我们的生源水平参差不齐,所以,还是有很多同学可能一进校的时候就有很远大的志向和抱负,我们当然要通过更多的课程安排和其他的辅助指导环节,将学生的考研选择作为一个重要方面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辅导,以便他们能够更早、更顺利地实现求学深造的理想。
五、本文小结
上面四点是笔者从事行政管理本科教育几年来的观察、思考和一些基本的体会。当然,笔者本科专业是政治学与行政学,并且一直在读书和做研究。身边的同学朋友也很多都是从事政治学和行政管理类的工作的。入职以后也经常了解我们行政管理本科生的学习情况和就业情况,他们很多即时的反馈是我们思考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当然,不可避免会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批评和指正。其实,反馈到课程建设环节,就存在一个制度惯性的问题,按照新制度主义的说法就是“路径依赖”的问题,即没有特别大的推动,是很难实现重大的制度变革的。[15]而且市场发展本身也是多变的,对于其规律,对于市场需求的把握还是一个非常难的任务。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和分析,以便更加了解市场动态,从而能够做到更好的调整。
然而即便已经明确了调整的方向,也还会面临一个比较难以处理的问题——协调的问题。即我们在课程设置上,总量是固定的,那么不同系列的课程之间就存在一个此消彼长的问题。例如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类课程,就需要从别的课程系列减少课时量。当然,我们几个方向的互补性变动可能还是比较好处理的,就是减少政治与公共行政类课程的同时,增加管理类、经济类课程,这是互补的,但是我们在师资结构上不仅是“路径依赖”的,甚至是相对“固定”的,调整也将是缓慢的。另外一个方法,就是增加学生选修课程的权限,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增加课程选择性也会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教学投入的问题。如果放开选课,肯定是使得选课比较分散化,如果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那将要开设更多选修课程,但是如果更多地开设选修课,则会面临更高的教学投入和成本。我们的教室数量与协调、后勤保障、资金投入是否能够跟得上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实际上,我们在行政管理专业建设方面的难题主要就是,我们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然后即时调整我们的课程建设,以回应市场需求。但是,问题在于,我们的调整肯定是缓慢的,市场变化却是很迅速的,结果反而造成滞后效应。[16]十多年来,我们一阵又一阵地扩张“热门专业”的后果就是出现了先热后冷,然后导致更多的问题,例如计算机、法学、生物工程等专业热门、扩招又导致比较严重的就业问题。所以,我们需要更为慎重地考虑和调整我们的课程建设,这是根据市场需求即学生的就业状况反馈过来的,当然,至于如何更好地调整,我们依然是有很大主动性的。
[1] 逄淑玲与蒋珊珊为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行政管理本科专业2013级学生、行政管理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
[2] 2016年度上海本科预警专业名单发布,10大专业“吃黄牌”,管理类占一半[N].文汇报,2016 6 13(2).
[3] 我国的社会组织发展是非常快的。2004年中国社会组织数量为35万多个,从业人数为425万人,而到了2014年,社会组织数量增加到60余万,从业人数增加到682.3万人。上海2008年社会组织数量为8943个,从业人数为12万余人,2014年数量增加到12365个,从业人数增加到15万余人。但从中也可以看出,相对于组织数量的增加来说,吸纳的就业人数还是较少的。数据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index.htm.
[4] 写作时参考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行政管理本科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
[5] 国有控股企业法人单位的数量从2010年的249622个增加到2014年的263348个,而国有单位城镇就业人员数量却从2000年的8102万人逐步降低到2014年的6312万(2012年、2013年的数量分别为:6839万和6365万人)。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index.htm.
[6] 高校、公立医院取消事业编制,千万人将丢“铁饭碗”?[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 cn/n1/2016/0809/c1001 28621189.html.
[7] 专访:中国经济下半年料持稳6.7%左右摆脱下行通道唯有加快改革[EB/OL].路透社中文网:http://cn.reuters.com/article/interview-experts-china-reform-id CNKCS10Q06T.
[8] 朱珉迕.“一号课题”报告——基层大改革——解析2014上海市委“一号课题”[N],解放日报,2014 12 30。
[9] 我们学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中介实务》课程即为笔者开设,因为笔者有着较长时间的上海市人力资源管理师等级考试辅导的经历,而受训者的专业性还是不太高,所以专业化发展前景的潜力较长。但是对于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而言,大部分只能起到填补空白或者初级替代的作用,将来大规模专业化补充的可能性非常小。
[10] 大学生与农民工收入差距缩小,毕业生降低薪资预期[EB/OL].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609 24/doc-ifxwevmf2139201.shtml.
[11]② [美]兰德尔·柯林斯.中产阶级工种的终结:再也无处逃遁[C]//载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等.资本主义还有未来吗.徐曦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2] [美]兰德尔·柯林斯.中产阶级工种的终结:再也无处逃遁[C]//载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等.资本主义还有未来吗.徐曦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13] .恩斯主义应对大萧条的可能性——以瑞典、英国和美国为例[C]//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克波.找回国家.方力维,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201.
[14] 这里的调查数据标准是15~29岁之间的年轻人,并未参加工作、又未接受教育和培训的人数所占的比重。数据来自年轻人就业和失业[EB/OL].http://www.oecd.org/employment/action-plan-youth.htm.
[15] 关于路径依赖的研究最早见于[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16] 周雪光教授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发现一个现象,大学回应市场需求的调整是最弱的,但是,相对于企业而言确实“长寿”的。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