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化时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策略分析

信息化时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策略分析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中心,掌握着大部分的信息源,信息由教师向学生发散式传递,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摘 要:信息化给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带来了巨大冲击,在教育国际化、市场化和网络在线教育等的冲击下,现行的教学管理方式、教学的理念、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已不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无论是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是从教师、学生的角度都应该做出调整,要从转变教育理念、改革管理制度、改善教育环境、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等方面入手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关键词:信息化 高校 课堂教学 改革

学生和教师在学校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教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它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综合国力的提升。随着互联网在线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教育的国际化、市场化的挑战,传统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目前的形势,作为高等学校教育工作中心的课堂教学应与时而进,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背景

(一)信息化是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大推动力

21世纪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也促进了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20世纪末以来,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深远,使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体制、内容、方法、技术等方面都面临着一场革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教育空间的移动化、虚拟化、网络化,教育时间的碎片化、终身化,教学的交互化,教育资源的共享化,教育技术的智能化,教育的差异化、个性化、国际化,教育对象的全民化,教育系统的开放化。

当代教育领域发生了许多显著的变化,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育方式的转变,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学习主体的自主化、学习过程的个性化、学习管理的自动化以及学习资源的网络化等特点。近几年来教育现代化的水平在不断提高,信息互联网技术引起的教学环境的变化,教学资源的涌现、教育形式的变化;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角色的变化;教师教法的改革和教学媒介的变化等都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1.信息技术使教学环境发生变化,也改变了学习方式和学习生态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相互作用就引起了教育信息化变革。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变革体现在:

第一,信息技术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变迁和创新。技术改变了人类活动的时空结构,从而改变了学习方式。计算机网络技术时代的网络教育,创造了新的基于信息化的教育,各种网络学院、网校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上网学习成为人们学习的基本方式,而且出现了泛在学习、移动学习和在线学习。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堂外;不但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

第二,学习环境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数字化教室越来越多。教育媒体已经经过好多代的变化,特别是现在到了网络时代,人们有了很多信息化的工具。

技术提供了行为主体的智能代理功能,改变了学习生态。现在这方面的变化相当多,如虚拟导师、虚拟学伴、虚拟团队,虚拟教练、还有虚拟班友,学习生态就产生了变革。

第三,信息网络技术使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变得易行。开放课程运动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在2001年首先发起,该大学提供了一些开放又免费的课程资源。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进了OCE(Open Course Ware,即开放课件)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开放教育资源。从该年开始,基于WEB(全球广域网,也称万维网)的支持大规模访问的免费开放课程MOOC(慕课)在全球推行。后来又有一些大的项目,如TED(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是美国的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可汗学院,还有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很多大学已在做实体大学以外的网上大学,其学习内容呈现的方式以及参与的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中国在2003年就成立了开放教育资源联盟,在高校中组织精品课程的开发,既有教育部组织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也有省级的精品课程,加起来估计有2万多门,再加上各校级精品课程,数量相当可观。不少课程在一些大的网站,如网易、新浪、爱课程、优酷上面可公开点播,有的课程受到网民的热捧。在线教育如火如荼,给大学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计算机网络在十几年时间里把远程教育变成了在线教育,而且打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很多限制,人们不需要到学校来,就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学习方式更加灵活。

2.知识信息资源的易得性削弱了老师的权威

技术改变了学习资源的分布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拥有方式,信息资源变得多源性、易得性、可选性,从而改变了人们之间的教育关系,引起教育者权威的削弱。自互联网普及后,人们知识获取的渠道变得更为多样丰富,那么对大学生来说,教师课堂上的演讲不再是他们获得知识的唯一的来源和唯一的途径。如MOOC资源公开课资源,这些资源意味着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获取范围更大、种类更多。

教学活动由信息不对称变为对称,因此改变了人们之间的教育关系,手机轻轻一按或一碰,很多的答案就能呈现在你的面前,这实际上也是教育关系变化的例子。在信息对称的条件下如何重构教育关系,是当代教育者面临的新课题。

3.信息化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

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打破了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限制,使教学由原来的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互动转变。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中心,掌握着大部分的信息源,信息由教师向学生发散式传递,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数字化时代,大学生凭着对新媒体的使用,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易查找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师生信息资源占有的不均衡状态被打破。在传统模式下,教学流程相对封闭,师生交流以单向为主,学生参与较少;而新媒体时代,学生借助于设备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表达和互动,学生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互动性增强。

教育信息化、现代化使大学教育日益趋向于民主的教育模式。该教学模式强调师生之间平等和协作式交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学习、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这是传统灌输式教学所欠缺的。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4.信息化和多媒体技术促进课堂教学法和教学媒介的更新

多媒体技术引领课堂教学变革新风尚,从微视频到翻转课堂令人耳目一新。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布置作业让学生校外去做,但事实上,一旦出现情况,当学生碰到学习中的难点、疑点需要老师帮助时,往往教师并不在现场。而翻转课堂知识讲授在教室外,知识内化在教室内,学生事先观看视频,而在课堂内老师和学生在一起解决重点、难点,这样无疑大大增强了教学的效果。现在美国有30%的学校在试验这种教学模式,我国也有学校做试点。

(二)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是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1.传统教学模式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知识经济需要培养创新人才,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大学生是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要培养创新人才只重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还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只能教出机械、死记硬背,缺乏灵活性且创新能力不足的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所以,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2.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化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高等教育日趋国际化,对上什么样的学校,出国还是留在国内,人们已经有了更多的选择。近年来中国学生出国留学人数逐年激增,这就是国民用脚投票的结果。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来自于国外优质教育的竞争,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如果我国高校教育不及时加以改革,国民对本国高等教育的失望感会更大,那么将会有更多的学生弃国内高校而出国留学,国内高校的优质生源流失的危机就会发生。

另一方面,大学推行的选课制度,教师之间摆擂台竞争上岗,如果哪位教师不思进取,不与时俱进的话,他开设的课就会无人问津。目前在一些高校推行的督导员随机听课评教机制、学生评教制度、社会上通过网络发动的外部评师网等多重监督机制,也给大学教师形成压力,迫使他们在上好课上下功夫。

二、当前影响大学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因素

信息化时代高校课堂教学需要做哪些改革?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教师、学生、行政管理,还有外在环境因素。在信息化多媒体教学环境下高校教师素质发展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目前大学课堂教学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变化面前明显存在滞后和不足,干扰学生学习的因素增多,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工作的支持不够,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教师素质没有跟上

1.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单一

教师能否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授课是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决定因素。我国高校中不少教师不能或不愿选择和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课。上课方法陈旧单一,教师仍以填鸭式教学法为主,师生缺少互动,学生参与感不强,有时会出现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昏昏沉沉地睡的现象。

2.没有充分利用新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投影机等多媒体工具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运用到大学课堂教学之中,但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学校多媒体设备老化或欠缺,不能保证教师教学中有足够的多媒体设备和软件的使用。一些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对计算机软件、网络等新技术还没有达到熟练操作的程度,导致他们在教学中不能熟练制作课件,甚至有些老师弃新技术于一边,设备只作为教室的摆设;有些只把制作的PPT课件类似于黑板的板书那样使用,只列出文字,没有插入音频、视频等资料,不能达到生动、逼真,让学生从多种感官刺激中获取信息的效果。总体来说,相较于教师,学生接受数码产品等新东西的速度和能力要高于老师,在使用数码新产品上学生的熟练运用程度已超过老师。对于一些学生用起来得心应手的即时工具,一些老师不仅不会使用,更谈不上把计算机辅助工具运用到教学之中了。

(二)干扰学生静心学习的因素增多

从社会大环境方面看,“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就业靠拼爹”之类的有失公平的负面因素使学生很难做到心无旁骛地学习。

1.就业压力和所学非所用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扩招之后,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剧增,一些学生陷入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大学生找工作中遇到的不公平现象,使得他们认为人脉、关系比学习成绩更重要。这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大学的课堂教学秩序。知识贬值,工作后收入的脑体倒挂、新读书无用论,导致学生的生存焦虑,心态浮躁,无心思读书。再加上一些单位招聘时需要相关实践经验的导向和一些企业更倾向于招聘大学高年级学生做实习生的倾向,导致了大学生为眼前利益或为将来就业着想,早早涉足职场,或实习,或打工。一年级学习、二年级实习、三年级找工作、四年级做全职这种现象在一些高校并不少见,从而导致学生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课堂学习上。

一些教师课堂教学所授内容陈旧,与实际工作脱节,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毕业后能立竿见影用得上的很少,这也导致学生产生“学了也无用”的消极印象,难以激发他们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曾几何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响亮的口号激励了不少莘莘学子刻苦学习,然而,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社会上的“唯金钱观”,导致学生对学业的判断是能赚钱就行,一旦认为某门课不实用,就提不起学习兴趣,翘课或人在教室心不在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2.对数码产品的迷恋

有些学生自控力弱,意志薄弱而易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大学里没有了中学时代老师和家长的督促和监控,一下子失去了约束,网络游戏、虚拟社交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学生因沉迷网络电子游戏而逃课,或上课打瞌睡、开小差。现在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因沉溺于游戏而荒废学业的不在少数,课程考试不及格率高的现象确实存在,甚至退学的学生也有。

3.严进宽出

部分学生是通过高考志愿调剂招进来的,对学校不满意,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学生在高中阶段为进入大学苦读,经过激烈的竞争得以进入“象牙塔”,但一旦进入大学就读,发现与自己想象中的大学相去甚远,甚至有些大学教师的水平还不如以前教过自己的中学老师,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机和目标,对于学习的态度是消极应付。另一方面,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过分透支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早早滋生了厌学情绪。

大学的教育管理相对宽松,缺乏健全合理的淘汰机制,学生被淘汰率低。据调查,高校学生的毕业率达到95%以上,学生基本上都能拿到毕业证书。对大学生来说,进了大学基本上就如进了保险箱,入学后失去了拼劲,失去了方向和动力,对待学业考试有人敷衍了事,只求混个文凭,学习要求低,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混日子”的不少。

(三)教育管理部门支持不够

1.导向问题

高等学校评价机制方面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导向。由于社会上高校排名考量的指标以申请项目级别和经费、发表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为主,科研成为影响学校实力和声誉的关键因素,科研水平也直接与教师收入挂钩。而实际工作中教学的地位被弱化,再加上教学的成果相对难以量化,虽然可以通过评教打分来衡量,但往往含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近年来,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重科研的现象,教师以申报项目、发表论文为第一要务,许多学校在职称晋升和奖励力度方面都倾向于科研,这种导向使得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研上,放在教学上的精力不足,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2.管理制度

健全和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形成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前提和基础。然而,相关制度的不完善和已有制度的执行不到位;管理理念陈旧,“以人为本”服务教学和服务师生的动力不足;教学管理的行政机构和人员分工职责不明,没有利用新技术并采用“一站式”服务,行政人员办事拖拉,效率低下;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不科学,存在烦琐主义、形式主义的问题;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和增效的策略

高校课堂教学改革要以正确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先进的技术为支撑,整合网络资源,兼顾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特点,把一线教师作为改革的主体,立足于课堂教学实际,变讲授式为主为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一)转变教师和学习者在课堂中的角色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一些陈旧的课堂教学观念,以知识为本,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对学生素质和人格的培育;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同一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师讲生听,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考试以知识记忆为导向,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等习惯做法。

随着我们前面所探讨的教学环境的变化,学习者角色的变化以及教师角色的变化也迫使我们对传统教育理念进行反思,不管是教师的角色变化,还是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抑或现有的评价方式都需要做出相应调整和改变。

1.从教师指导者向学生探索者转变

在传统教育理念当中,教师是指导者角色,也是知识的给予者。而随着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更为多样丰富之后,对学生来说,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不再是他们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和途径,前述的MOOC等公开课资源意味着学习者对资源的获取范围更大更多,因而在新教学模式下以学生探索为主,教师成为帮促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把丰富的开放性信息资源整合到课堂教学之中。

2.从传统说教性的教授向交互性教学为主转变

目前,我国不少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仍以教师为主,由教师单向传递信息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课堂上师生之间缺乏双向互动交流,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因此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交互性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教是传授和传递,学是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展开的师生双边活动。教学信息在教与学之间的双向或多向流动,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情境,运用一定的方法,师生以教学内容为媒介,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为完成教学任务发生的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一种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交互性教学具有民主性、平等性、开放性、技术性等特点。交互性教学优点主要有:首先,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放下架子,眼睛向下关注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个性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健康发展。第二,学生有了主动参与探究与体验的机会,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智能。第三,相对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潜能的发挥。教师要合理有效地开展交互性活动,加强师生的沟通,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寓教于乐。

(二)提高教师素质和技能,实施灵魂的教育

1.提高教师素质和技能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要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教师应努力提高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具备广泛的技巧,才能应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大学生与教学密切相关的需要有认知需要、求知需要、理解需要、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教师的主要作用仍然是知识经验的传授,不管学生有多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不管现在的家长接受过多么精英化的教育,知识水平有多高,学生来到学校坐在课堂里,教师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对大部分学生而言,目前这一身份仍然是无法取代的。学生对老师的期待不仅仅是解惑释疑,还要有过硬的专业的职业技能和人格魅力,而且还能用独到的、富有吸引力的方式传授知识。教师只有以专业化水准、人格化魅力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信息化时代,信息软件、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已成为课堂教学设计完成和顺利实施的保证,意味着教师必须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提高使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的能力。今天的课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教师要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到多媒体、互联网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并积极使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枯燥单调的课堂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海量的知识信息,逼真的图形实物和声音,使课堂教学有趣生动,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教师需要制作教学视频、课件,收集网络教学资源,同时根据需要进行在线问答。教师要积极建设和使用微课、慕课,利用网上优质教育资源改造和充实教学内容,实施基于课堂和在线课堂的翻转课堂等混合模式,使学生向主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方向发展。

2.不做“教书匠”,做“灵魂工程师”

教师应对工作满怀激情,不仅要关心自己授课的内容,也应关心学生的情感需要。要有良好的修养,具备高尚的情操和人格魅力。好的教育其出发点是爱的情绪、情感态度,离不开个人情感的投入。唯有以积极的情绪情感状态进入到教育情景之中的时候,才能真正地调动潜能去追求美好的事物。

人们经常称老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教师在何种意义上才堪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当教师激励了学生个体心灵向善去追求美好事物,提升个体灵魂的境界,能够做到这样的教师才称得上“灵魂工程师”,否则就是“教书匠”。德国的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乃是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1]这表明教学就是要超越知识技能的授受,要上升到文化精神价值的陶冶。教育的根本就在于引导个体灵魂欲求美好事物,以达到灵魂的美善。尽管知识技能的传授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但学校教育不能止于知识技能的传授,知识技能的教授是成器的教育,而不是成才成人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从知识的学习转化成个体的人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正是有了情感,才有对知识的渴求,才会使知识变成增长智慧、人格和精神的活的东西。”[2]人们可以说知识的教育是重要的,但任何时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比单纯的知识技能的教育更重要,心灵的美善比知识更重要。马加爵、药家鑫、林森浩等案例已经足以证明,他们虽然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和技能,但他们的灵魂是扭曲的,他们心中还没有被激励出足够的对于美好事物的欲求,恰恰是心底潜藏的恶魔被激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健全的人,是人格有缺陷的人。其实发生在他们身上泯灭人性的悲剧,也是他们经历的教育的遗憾,他们的悲剧跟社会有关,也跟教育有关。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大学教育应该具有全面性,全面关照人的成长和发展,不仅仅重视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大学课堂中除知识技能传授之外,还需要人格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引导个体成人,把成才与成人结合起来,以成人来引导成才,以成人的教育来引导超越知识技能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从知识的学习转化成个体的人格,引导生命积极向上,引领个体向着美和善的方向发展。人格的提升远大于知识课程的学习。大学教育是一种育人活动,是师生围绕着文化而进行的文化传承和创造活动。发挥教学的育人功能,重视大学教育的特殊性,把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建立在广泛而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之上是大学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

教师个体的作用非常重要,课堂里的教师应该富有进取心、关心学生,是一个高素质的人。即使没有物质支持,即使他们的工作环境、条件并不优裕,教师也能在课堂上发挥出色,因为教师的作用是异于其他职业的。

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要明确课程能帮助学生培养哪些技能、素质和能力;学生的已有水平,从教程中能获得什么;教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如何创造让学生尝试和探索的学习环境。学生能够在协作探究式学习环境中使用信息技术,教师能够积极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在提高学习效率、解决问题获取新的信息等方面提高知识与技能。

(三)从“教师主导”向“学生自主”发展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就是激励学生的向学性。很显然学生的学习活动始于课堂教学,学生是教育的中心,好的学校教育其根本是如何激励学生成为向学的生命。

信息技术改革了教育关系,学生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变化。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他们从被动的听众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这需要学生有很高的学习自主性,这一点在实施信息化教学实践中起关键作用。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维”“如何研究”,保证学生有机会独立学习,形成“自激”机制,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新问题。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重的,既有对专业学科的兴趣,也想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做一个对国家民族有用的人;也有基于将来能够找到一个薪酬、待遇好的工作,也有为了成名成家、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等。大学教育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学生的学习应以兴趣为基础,以获得各种成功为基础,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条件,学习的过程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以有意义的学习为关键。

教学活动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课程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当课程教授的是学生想要知道和学习的内容时,他们就更有可能集中注意力听讲。作为教师鼓励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激发他们的兴趣,通过各种感觉通道和多种形式的活动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并能保持更长时间,而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为此创造了条件。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开启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如果一个人不能够主动地学习,你强迫他在教室里死记硬背,那是毫无益处的,只有让他内心有了学习的欲望,学习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这个时候他才真正地成为向学之生。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更新

教学手段是开展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媒体和设备。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和学生都在使用信息化工具。互联网技术已成为教学不可缺少的媒介。信息化时代对大学课堂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师传授知识的多少来评价教学效果。信息化时代,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优劣。当前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使用存在陈旧单一的问题,迫切需要改进。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教学方法由单一的“讲授法”向兼用多种方法转变

随着网络技术的渗透,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传统单一的模式。讲授法虽然作为一种传统方法仍有其存在的必要,但这一方法主要是通过教师讲解和演示,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改变“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法,运用讨论法、发现法、案例法、项目法、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改变填鸭式教学法和死记硬背的考试模式,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辅助教与学

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我们可以整合现有的技术工具为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提供可能性。传统的一支粉笔和擦黑板的行为已经落伍。即使目前不少高校教师已经普遍运用PPT这一教学工具,但其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有些只把PPT代替黑板使用。如何将电教媒体恰当运用到教学中去,充分发挥其作用,这也是当前高校教师必须重视解决的问题。合理使用和制作图像逼真、色彩丰富、兼具静态动态特点的有声有色的视频和课件,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便于突出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记忆。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环节,扩展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如将电子教案与课件上网,学生在课前课后通过点播实现在线学习。在采用模拟法、案例法、讨论法时有多媒体辅助,真实的情境创设、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和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为更多的学生创设和提供了参与的机会,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有利于学生探索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开展。

(五)以评促改,加强监管

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加强监管。出台政策措施,从制度上加以保证,鼓励学院支持一线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把教师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师评估和学院目标量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激励教研室进行教学改革的研讨活动,开展一些同行评估的活动,同时要做好配套保障工作,对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所做的尝试给予肯定和一定的酬劳。

学校及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为教学提供服务,多向勇于改革的教师提供支持,要加强配套教学改革的措施,如精简教学内容,调整课时安排进度,改革教学考核方式,而不是简单地去怀疑批评,否则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仅仅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也能促进师生的平等交往。信息化是教育民主化的催化剂,知识传递转向改变教育关系和培育学生智力及创新能力,现代教育中要摆正师生地位,把教育看成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1]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

[2] [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