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日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21世纪中国教育的顶层设计,它开启了中国教育的新纪元!当然,摆脱百年“进口教育”的“桎梏”,告别盘根错节的应试教育,获得良好道德生态环境尚需时日,尚需国民教育价值取向,随着相关社会经济基础的变革而逐步转变。当面对独生子女在其成人与成才之间,做出德者先,才者后,国为先,家为后的选择之时,就会显现出此种教育价值选择的历史推动力。
我们当代教育人正处在两者之间相互交错、转型的历史新时期,担当着这一历史性的新转变,实现弘扬中华文化、承接中华美德,落实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这取决于每一位教育人的认知、学识、学养与毅力。其前提是对这种教育转变的历史必然性及理性认知的程度。
1.理论依据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是立德树人的理论依据。
2700年前,齐国管仲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指出道德与国家兴亡之间的关系,至今仍是治国理政的名言。
100年前,孙中山讲,“有道德始有国家,有道德始成社会”。是说,没有道德就没有国家与社会。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山东讲:“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这两句话,把道德与人生,道德与国家的关系说到了极致。
小康社会是文明社会,是仓廪实而知荣辱,衣食足而知礼仪的社会。一个寡廉鲜耻、礼崩乐坏的国家,不可能成为举世公认的大国。
而今,在世人面前作恶多端,贪污腐败之徒,纷纷受到法律的制裁,证明了“人无德不立”的真理性。
2.治国之道
德主刑辅,德本财末,治国方略——是立德树人治国理政的定位。
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智慧的结晶。摆正德与法的关系,是治国实践之道。2500年前,孔子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种“德主刑辅”的治国之道,至今仍然光辉四射。《礼运·大同篇》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追求的“中国梦”。然而,它是一个“伦理社会”,最后一句话是“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当一个社会能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切警察、法院、监狱等都会“无事清闲”。一个国家的公民,若缺失道德教育和训练,就容易生成“礼崩乐坏”的道德生态,就会导致法律多如牛毛,警察无处不在,监狱到处林立,社会成本翻翻的“被动时局”。在实现“大同”中国梦的进程中不能没有法律,通过“法制社会”,建设和巩固“伦理社会”;通过建设“伦理社会”,不断给“法制社会”瘦身。
要从治国理正的高度,认识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
3.人才定位
为政以德,德才兼备,以德治吏——是立德树人的教育定位。
从广义来讲,凡是吃国家俸禄者,均可称“吏”,都要“德才兼备”,“为政以德”,因而必须“以德治吏”。
这里讲的“德”,是“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围绕“修齐治平”所进行的道德修养。学校教育是帮助学生“在明明德”,在打好道德基础上,接纳和建立意识形态,逐步打牢政治素质,接纳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证明,没有道德教育作基础的政治教育,容易打造出只会表态的“政治工具”,不能抗拒诱惑的“老虎”。
我们要从历史、理论、现实的视角,认识当今学校道德教育和立德树人的深远意义。
4.百年树人
立德树人,是一个从低到高的过程,不能离开人的成长过程,急于就成,使得最终的人才目标变成标语和口号。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德育。
树人,树什么样的人?我们过去的教育有很多的提法,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社会主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现在的提法是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培养目标是非常高的,我们的孩子到什么时候能够做到?我们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什么时候他能够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个很长时间的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能够达到,一个人的成长是分阶段的,不同阶段要有不同的要求。
在讨论树什么人的时候,听到一些校长、老师非常生动地说了几条:第一条,是要培养人,不要养成宠物。人与禽兽有区别,要有人性不要发展兽性。一些有钱的家庭,把孩子变成宠物。《论语》《孟子》当中讲人禽之别,在于人性,在于有道德。我们教育孩子,要成人,有人性,有善,不要有恶。要做人,不要成为宠物。第二条,要做中国人,不要做洋奴。中国人要会说中国话,中国的语言,会用中国文字,懂得中国历史,了解中国地理,热爱中国文学艺术,践行中国风俗习惯和传统,以中国人为荣的中国人,不是洋奴。第三条,要培养成为好公民,不要成为罪犯。国民要有公民的义务、公民的责任,要像个公民维护社会秩序。进大墙去劳改、去进监狱,这是罪犯。所有人都面临着选择,要做好公民还是成为罪犯。第四条,要做接班人,不做败家子。现在的富二代、官二代都面临这个问题,能当接班人吗?过去说富不过三代,现在能过两代吗?接班人不仅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要具体到担任某个行业,某一家,一个家业,一个行业的接班人,每个行业都有接班人,广泛而具体,并不抽象。第五条,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不要成为空谈误国之辈。要有真才实学,能够实干兴邦,非沽名钓誉,空谈误国之辈。
总之,从人的成长与教育过程的视角,要培养人、中国人、好公民、接班人,最后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树人,是这样一个过程,要面对和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这些实际问题,非常实在,非常具体,不是空洞的概念。
5.反思教训
“礼崩乐坏”道德生态的历史教训——是立德树人的动力之源。
要反省百年中华文化与道德的历史命运,来自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科学民主人权,对于“五常”“八德”等所谓“封建礼教”无情的冲击与取代,导致“旧礼已废,新礼未立,必生乱象”的历史教训;要总结百年“进口”教育之得失,道德不能依靠“进口”,不能割断历史。美国教育理念不会为当今中国学校的立德树人提供支持。要转向东亚东南亚,礼失而求诸野。
6.有根有魂
立德树人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习近平主席讲,“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离开根与魂的学校教育,极易蜕变为“去中国化”的工具。习近平主席提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合和、求大同”,是对中华民族根与魂的新概括,是立德树人的根与魂。
7.在明明德
立德树人,在明明德,用中华美德培育新人。
道德,不能依靠进口,立德树人之道,难以效法西方。学校德育,意在育德,育德必有“德目”,否则,学校德育就会变成“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荡,难以培育学生具有人生所必备,相对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
小学阶段:孝、礼、勤、诚、耻“五德修身”;初中阶段:忠、信、义、宽、廉“五德立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十德”教育,为新一代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下坚实基础。离开中华文化根与魂的培育,意识形态教育容易蜕变为标语和口号。
8.运作模式
三文、三维、三者“三三互动”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经典文化、节日文化、地域文化;学校、社会、家庭;家长、教师、学生。开创以中华文化为主体性,传递中华文化基因,21世纪的中国德育新模式。
9.教师队伍
教师国学,国学教师,立德树人的保证。
教师没有的学生是不会有的。当今在职的教育人多是在西方强势文化打压中华文化,致使中国教育不断“去中国化”的教育生态中成长的,而今要适应“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他们均与学生同在一个起跑线上,急需“恶补”国学,至少需要十年的强化培训。否则,落实“指导纲要”,立德树人,只能是“雨过地皮湿”。
10.教育体制
要让教育人办教育。不要让不懂教育的人“上管改”办教育,不能“外行领导内行”,教育不能误国误民。如此,才能“去行政化”,才能“简政放权”,解放教育“生产力”,才能大大精简教育行政机关编制和教育支出。把人力物力用在教育“土壤中”。大量教育经费用在行政管理上,是一项极大浪费,一个国家的教育质量,不是靠教育行政部门“数字化管理与评估”得以保证。只有历史,才有资格评价今天的教育质量。
11.政府有责
立德树人,是各级政府的职责。一个塌方式腐败领导班子的属地,肯定是“礼崩乐坏”的重灾区。当权者,争权无德,为钱缺德,是所管辖区域“道德乱象”的祸根。
12.道德生态
立德树人需要整个社会的道德生态相协同。要像治理自然生态污染那样,治理道德生态污染。道德生态遭破坏,其背后是道德生态被破坏。道德生态建设也应是评价“政绩”的硬指标。一个缺德的领导班子,不会重视道德生态建设。一个不读书、不学习、不看报,没有起码中华文化情怀与底蕴的领导,也不会关注教育,即使关注,也是瞎指挥,以致给教育添置内伤。
13.教育理念
不重视德育的教干、校长、教师都是不负责任的教育人,都是对立德树人阳奉阴违的教育人。因为,“尸位素餐,是腐败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教育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事业。教育人,没有人事制度意义上的退休,是一种终身的事业,要一生诲人不倦。
教育需要管理,管教育者要懂教育,管教育的本质是办教育。否则,成为破坏教育的杀手。
14.教育吏制
选拔教育官员,要有五年制“门槛”的“台阶论”:5年教师—5年主任(教师兼任年级、科处主任)—5年校长(兼课)—5年县、市教育局长—5年主管教育县、市长—5年省、市教育厅局长—5年主管教育省、市长—5年国家教育部部长,65~75岁的主管教育省、部长,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教育委员会”从中推选其主任,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主管教育的副总理。国家的高层教育领导人,不能简单的“年轻化”、“妇女化”、“海归化”、“非党化”。教育领域用人不当,极易导致教育的腐败,教育腐败为礼崩乐坏培根育苗,最终是民族的危机。
(此文系2015年7月26日海峡两岸读论语教论语师资研修班用稿。2015年12月2日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