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日
上善若水止于至善
上善若水,止于至善是《道德经》和《大学》中有关做人的名言。
2014年9月,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水立方欢迎晚宴致辞,这里的“鸟巢”是圆形的,“水立方”是方形的,正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天圆地方”的文化观,“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善,如水。善,利他,利万物,无私无怨无悔,而且可以委曲求全,适应各种环境,可贵的品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人要有“水”的品质,无私无怨无悔地行善。
水同空气,无水则无人类。当然,也有另一面,水火无情,洪水猛兽,山洪暴发,暴雨成灾,大水冲走龙王庙,狂风巨浪,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就有了大禹治水,都江堰、南北大运河及而今的大坝水库,水力发电,南水北调。这就是人类面对自然,认识水的性质和特点,采取对策,趋利避害,天人合一。自大禹治水,即用“疏导”方针。堵与疏,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教育方式的两种选择。
对水的污染,对江河湖海的污染,都是做恶,是对人类自身的伤害。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唐代治国理政的智慧。是讲“民为邦本”。讲“军民鱼水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当家作主”。今日中国有许许多多不令人满意的社会问题,但是13亿人民的“好日子”是历史上“盛世”所仅有。一切“缺德”,是一种现代社会病,都需要一个治疗的过程。包括“腐败”,香港四十年前成立“廉政公署”,即是一例成功之举。“三不贪”不敢贪、不能贪、不想贪的经验,正在被内地所借鉴。其中我们的学校教育,让新一代坚守“不想贪”的道德底线,是“治本”之策,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历史担当。
善是中华文化的灵魂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中国人的人格,中国的哲学。
依此面对世界,建设21世纪的人类新秩序,人类要改变或逐步摆脱以恶为尊,利己至上,争斗当先,弱肉强食,同室操戈,相互残杀,灭绝人性两百余年的人类旧秩序。
善恶,乃人性与兽性之说。人性善,兽性恶,“恶”是动物世界的习性,也是人类战争的原始之源。
善,同义。义,利他。
义举(义工、义诊、义卖、义演,慈善,救助弱势群体等皆属行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价值观,在义利之间,见利思义,重义轻利,以义取利,反对损人利己,唯利是图。图财害命,恶也,恶习,恶棍,恶霸,作恶多端,恶贯满盈。
人生观,在生死面前,为了信仰、正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义,路也。
在利他、义举、行善的实践过程中,在人生道路上,体悟、养成、积淀、提升自我品德。见贤思齐,内省慎独。“见义不为,无勇也”,勿因善小而不为,勿因恶小而为之,行善积德,积小善成大德。
道德,是在人际之间互动的产物,个人品德生成与成长,也必须在此种互动之中生成。离开人与人直接与间接的互动,难有道德。
止于至善,是一生的修炼。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做人如水,做事如山。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鸟之将死,其声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善,是智慧,是智谋,是能力——能言善辩,善始善终,英勇善战,善于沟通。
善,是香港的价值观
在香港感受善:
1.1993年我到香港人文大学教育学院出席“公民与公民道德教育”国际研讨会。晚饭后,我陪两位70岁的老先生,东北师大的王逢贤、南京师大的鲁洁回大学宾馆,在大操场向两位学生问路。学生答:很远,要登山,老人家困难,请等一下,于是他俩不知从何处弄来一部车,扶老人上车,送至大学宾馆,又扶老人上楼到房间。老人致谢,学生答“不谢,是主让我们这样做的!”他们是崇基学院的学生。两位老人,中国德育学科研究的泰斗感动万分!这种表现,正是我们学校德育所追求的目标!
2.新亚精神,挽救中华文化,天人合一,对中华文化复兴,有个新亚洲的期待,从“关怀行动”到“中华美德教育行动”,从医治躯体病证,到强壮心灵,是“上善”。梁秉中、黄乃正、刘尚俭、陈志新,刘国强、刘校监,许多校友“义工”奉献。
新亚书院成为创建尼山圣源书院的第一推动力。新亚校友会参访团的梁英伟(10万)、陈志新(60万)。新亚设财务专项支持与新亚书院的办学历年的支撑才有尼山圣源书院的今天:(1)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永久会址; (2)培训国学师资的基地(3000+1500+3000),到今年年底已达近万人; (3)“乡村儒学”的孵化器(村、乡、县、省);(4)培养高端国学人才的“流动站”;(5)海内外华人子弟、孔子学院学生,寻根、朝圣、游学、体验的基地。
3.从企业家到慈善家——田家炳。“国家的希望在教育”,回馈社会,教育兴邦。希望工程,硬件软件。
20世纪90年代,有香港无数的企业家、慈善家,以“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理念,支持“希望工程”。为当今中国内地每年有近1000万青年报考大学奠定了基础,做出了贡献。
4.在香港所到大学,都能看到慈善家对于教育的赞助,这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
善与恶德与法
善属人性,是人的社会属性,是在利他利己之中展现。
恶属兽性,是人的自然本能,是在损人害己之中表现。
德与法,都姓善。德者,扬善抑恶。法者,惩恶扬善。德者本也,法者末也。德主刑辅。德能固法,法可厚德。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德,内在自律;法,外在他律。
司马迁有言,“礼禁未然之前”,而“法施已然之后”。
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新一代能够“自律”“慎独”“内省”,不想贪,那么贪污腐败就失去了根基,是“从娃娃抓起”的治本之策。
而今,贪污腐败,恶性发作,非一日之寒,也非“市场经济”和“西方价值”之祸,而是荀子所言“旧礼已废,新礼未立,必生乱象”。一是,百年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否定、批判与革命;二是,这一两代人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之恶果;三是,吏制被“权”与“钱”所绑架。
西方教育同道早有明鉴:一个国家的国民,若不经过系统的道德教化,那么,有效的法律也无济于事。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功能超过十名优良的警察,宁愿聘用大量的教师,也不要雇佣更多的警察;宁愿投资建设更多的学校,也不要建造更多的监狱。
国家发展的目标,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追求,是“小康”与“大同”,是个“伦理社会”。法制社会,是实现伦理社会的手段。一个法律多如牛毛,警察无处不在,监狱到处林立的法治社会,不会给国家带来“长治久安”,可能是社会危机的征兆。
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前者的主体是国家的执政者,后者的主体是人民大众。
《北京日报》曾发表一篇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利明教授的文章“善治是法治之目标”: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有的阶段政通人和、百业兴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被称为“盛世”。一般认为,这在历史上算是“善治”。所谓“天下大治”,指的就是善治,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有序以及国家长治久安。建设一个政治开明、经济发达、人民幸福、国泰民安的法治国家,就是善治所追求的。只有全社会人人诚实守信、崇尚道德、遵守规矩,才能奠定良好的法治基础。
只有全力推动道德教育与社会文明建设,才能为法治社奠定基础。
要重视道德教育和建设的基础功能。要有法制教育,要让公民有法律的意识,但是非因“不懂法,而教之”。大量犯罪案例并非不懂法,而是知法犯法。
学校的道德教育是法制教育、政治教育的基础。否则,难以根治社会乱象,重建礼仪之邦。这里讲“善治”“德治”“法治”的关系,推动社会良性发展,是强调学校的德育要“立德树人”。
积善成德从小养成
世界上最难的事情是做人,是做个好人,做个善人。人的一生,都在做人,学习做人。
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活到老学到老。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这对于教育之存在及其定位有了明确导向。至今,离开人性的教育,何以立德树人。
行善,扶贫济困,救助人心,后者更为根本,这就是“教化”。教人“行善积德”。“立德树人”。
何谓“德”,何种“人”?
“五种人”、“十种美德”育新人。
1.2006年,河南新乡卫滨区小学开展“日学一语,日行一善”。勿因善小而不为,勿因恶小而为之——校门口两边大墙的标语。人若能如此,警察、派出所、法庭、监狱,就会大大地“减负”!
2.山东招远北关小学的黄同学与“的士”爹正月初一行善救人,爹被感动,行善救人,成为烟台市“最美的哥”。
3.北京市东城区织染局小学“善”的教育也卓有成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