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4日
今天,我们中华美德教育行动总课题组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举办改进汉字教学“汉字标识”系列讲座。主讲是潘鑫国先生,来自该校和通州、朝阳、房山区等学校的31位教师代表出席。我先做一个开场白。
一、定位
如何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改进汉字教学,可能是个切入点,至少是21世纪中国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是从传递文化基因,让学生喜欢中华文化,立德树人——非单纯知识的传授。
英语,不再是必修必考课程,英语热开始降温,母语——国语开始升温——汉字书写大赛——大势所趋。
帮助下一代练好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童子功,是立德树人,复兴中华文化的根基。
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汉语将成为世界语言。“汉语将成为声控电脑的第一语言。总有一天全世界人民必修汉语,并以汉语语音来声控电脑。”
二、文化基因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
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依靠文字传承。
中国的汉字与中华文化共兴衰。中国汉字发展史与中国的历史命运紧相连。
秦的“书同文”,使中国有了统一的文字,也就有了统一的国家。
汉代“独尊儒术”,使中国有了统一的伦理思想,对于汉字的发展与应用有历史贡献。东汉许慎的《说文》,用540个“部首”,对前两千年的中国文字进行了系统整理,称之“汉字”,是一大贡献,应称“字圣”。然而,又经历两千年之后,发现其中有2/3的字而今已经不用。
唐代的《群书治要》、《贞观之治》,总结与发展了治理国家——中国治道的基本理论架构,唐诗三百首,使语言、文字的艺术达到新的高峰。
清代的《康熙字典》未能离开《说文》的体系,而王君的《文字蒙求》对于汉字的普及有积极意义。清代对中华汉字的丰富、发展、普及有重要贡献。
1840年以下,英语来华,在列强统治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国,一代知识精英,在韦伯理论的指引下,对自己的文化开始质疑,进而加入了日本“脱亚入欧”的行列。将中国落后的原因归结于中国传统文化,在“打倒孔家店”,“吃人的礼教”等激进之声下,有人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取消汉字,汉字拉丁化,拼音化,用英语取代之等等。
1949年后,仍然认为汉字落后,不便传承。于是一方面“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另一方面,推动汉字“拼音化”,先是“拉丁化”,后是“英语化”,至今我们天天、时时所用电脑、手机,都离不开用英语来拼音。一说,这是“中体西用”;一说,这是汉字的“西化”。它便于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从清代王君的《文字蒙求》,到今天潘鑫国先生的《汉字标示》,对于汉字教学又有新的要求与发展。
《汉字标示》是从以“部首”为工具,变为表义符号(代码)“标识”为工具的识字法。用205个“标识”,可以非常方便地认识3600个常用汉字。以形表义,是认识汉字的诀窍。一旦离开表义而简化,就不是汉字了。(只,古音为“啊”,羞子之中的“丑”,憔悴,都有树心)形义之和,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融通,乃汉字之魂。
三、汉字特色
汉字与英文,中国文字与西方文字,各有长短和特色,中国文字就命定落后于西方文字吗?
数千年形成的以音形义为特色的中国方块汉字,与以拼音为主的西方符号文字相比,就是落后?
方块字来源,是对天地人描述与概括——是唯物,非唯心;是人造,非神造。由于天地人等事物的客观不变性,是与汉字“与日月同辉”,历史长存。
其结构是上下左右,从里到外——是彼此照应,平衡、对称,辩证统一,是西方文字所无有。
其表义形象生动,蕴含深刻,真情实感,文以载道,在西方文字中难以体验。
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到辩证理性的抽象思维,从练习与强化记忆力,到接纳与认同中国人的共同价值观——中华美德。
记忆、思考、智慧、审美、品德、思维模式与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人成才奠定基础。
四、方块字与中国人
“汉字是汉民之宝”。方块字,使得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用音形义的汉字特点,教会新一代全面地认识“中国文字”,从繁入简易,由简到繁难。是“识繁用简”的一代。
如此,易懂中国历史文化的本质与魅丽。
如此,传授中华文化基因,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情趣、认同、自尊、自信。
如此,爱祖国,从爱自己的语言文字开始。
如此,面对澳台、东北、东南亚,世界华人,世界汉学工作者就有了中国人的体面。
台湾“识繁用简”尚未通行,仍是识繁用繁,文言文,两岸统一后,我们的学生会有差距。
1992年研讨会的三句话:爱无心,亲人不见;产无生,厂内空空;门楣不正,走向陷阱。爱亲产厂门进——愛親產廠門進——从表意的角度提出意见。
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华校,从小学就开设“有趣的汉字”。如:
东——東,旦,国,戏。从形义(结构)角度识字。
韩国有1800个汉字。
我们小学语文的课改,能否考虑“三百千”:经典、诗词、故事 繁体字——能否以“三百”为载体,认识1000个繁体字?
我见“春耕园”等民间私塾。
我见江阴市辅延小学的“汉字宫”。
如此,文以载道,有利于“立德树人”,有利于中国的人文科学的建设与人才的培养。
这是复兴中华文化的童子功——基础工程复兴中华文化,从复兴中国文字开始!
五、设想
这是一个尝试,是一项实验,有意义,有前景,要时间,要付出,要克难。教师是一种职业,更是终生的事业。需要成为教书匠,更要成为教育家。
实验要有一个过程,是汉字专家与语文教师的共同研究项目,需要通力合作与“教学相长”。
要有志愿者与学校、单位参与初创,作为试验基地,进而建立民间合作的研究团队和组织。在一二年初步试验的基础上争取立项。用五年的时间,拿出对比试验成果报告,再用五年的时间在深化与适当推广的基础上,生成比较定型的可以在较大范围推广的“汉字教学新模式”。为子孙后代做一件积德行善之事。
如此,各位已是40~50岁的老师,到50~80岁可以大有作为,大有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