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00年
20世纪最后的十年,面对80年代的西方文化热,中华文化继续被丑化,所造成的思想混乱与民族自信心的失落,中央领导从大学生开始,引导社会“找回文化自我”,振奋民族精神,继承中华传统美德,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在如此“天时”的背景之下,孔子与儒学被提上时代发展的议程,开始了新生。
1.继承优良传统,振奋民族精神。
1990年3月,江泽民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与北京大学学生代表座谈时说:“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我们中华民族所以能在世界屹立五千年,就是因为我们有着优秀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
1991年12月19日,江泽民主席在厦门大学与师生座谈时说,广大青年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对他们要经常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同时也要经常进行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例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对于激励人们的爱国热忱是很有作用的。应该说,这些话都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一些富有哲理,教人正直、忠贞、有抱负的名言。学习和掌握它们,对于自己立身行事,为国家、为人民建功立业,是会受益匪浅的。
1993年春,江泽民主席提出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64字创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政廉洁;励精图志,无私奉献。”
2.走自己的路,以中华文化为根。
20世纪末,一些当代政治家、思想家在纵观世界大势的前提下,对于21世纪的东亚社会与文明的广阔前景,做出了比较乐观的判断。
1990年,邓小平在《振兴中华民族》一文中指出:现在世界上有人讲“亚洲太平洋世纪”。亚洲有13亿人口,中国就有11亿多。所谓“亚洲太平洋世纪”,没有中国的发展是形不成的……下一个世纪中国很有希望。
1991年,苏联和东欧先后解体,给中国人“以俄为师”划上了句号。于是,中国向何处去再次要求每个中国人做出选择。有一种主张,是从经济体制、政治制度、文化模式等“全盘西化”;另一种主张,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两种主张公开与不公开的论争,就成为“八十年代”连续不断的社会“风波”与“动荡”的深层内因。
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选择了邓小平的理论,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提出研究亚洲“四小龙”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东方模式”,指引国人思考与研究东方文化与“东方模式”、中国文化与“中国模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研究民族文化在实现社会现代化中的特殊价值。于是,中国人、外国人开始重新反思与对待中国的文化。季羡林、张岱年等学者指出,中华文化的历史命运将会有新的转折,中华文化将会成为走自己的路和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动源和价值支撑。
1993年,中国当代东方学学者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预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21世纪将是东方的世纪,东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将再领风骚。”
1993年,江泽民主席在会晤美国总统克林顿时指出,“亚太地区曾经对人类文明做出过杰出贡献,现在又是国际社会十分重视的地区,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亚太地区各国人民将共同努力缔造更加美好的亚太新世纪。”
20世纪80年代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成为90年代大学生的“前车之鉴”。进入90年代,大学生中的“西方文化热”开始急骤降温,并逐步转向了“东方文化热”。在一些著名大学里80年代讲西方思潮的课堂是门庭若市,90年代却是门前冷落;相反,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堂和“国学”讲座,却场场暴满。
1993年8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整版题目是《国学在燕园悄然兴起——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散记》。“国学热”这个概念是张岱年先生提出的。90年代初大家对国学逐步重视起来,首先是在北大,北大是先锋。北大在1992年建立了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1993年5月出版了《国学研究》(年刊);开始筹建“国学研究院”。到金秋时节,北大学生开展了“国学活动月”。季羡林、邓广铭、张岱年、侯仁之、阴法鲁等国学大师为大学生开了“国学研究讲座”,在北京大学掀起了“国学热”。1994年北京大学部分研究生组织了“爱心社”。1995年北京大学的部分学生又发起了“修身运动”。历来领导思想文化“新潮流”的北京大学学生的“国学热”,表明90年代中国学生的思想文化热点已从西方转向了东方,对自己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寄予了无限的期待。这种从西方文化热向东方文化热的“转移”,不仅是青年知识分子对自身思想发展脉络反思的成果,而且是与党和政府倡导承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共振的思想走向。
在北京大学的带动下,几乎在所有中国的大学里,都相继出现了“国学热”。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学校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人文讲座”;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学校的“古代经典导读”和“传统与现代”的讲座;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华中理工大学、西北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等学校先后为大学生开设了中华伦理、传统美德与现代人生、中华道德修养论、中国古代人生哲学、中国传统道德等必修课或选修课,收到了明显的教育效果,受到了社会广泛的肯定。
大学生开始认识到,悠久的历史、优秀的文化、深厚的传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与灵魂,造就了一代代志士仁人、民族的英杰。一个对于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知之甚少,乃至一无所知的人,就不可能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产生深厚的情感,也就难以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负起责任。在跨世纪的一代大学生中,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与文明取得了新的认同和自信,伟大的“中国精神”又在他们身上得到弘扬与光大!
1994年初,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的文化。我们民族历经沧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好地继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1994年10月5日,由中国孔子基金主办的“孔子诞辰2545年纪念与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位学者参与学术活动。会上,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中华孔孟学会、韩国儒教会等组织联合发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立了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中国孔子基金会名誉会长谷牧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期间,国家主席江泽民接见会议部分代表并合影留念。会议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推举谷牧先生为会长,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先生为名誉理事长,韩国崔根德先生为理事长。从此,在中国历史上,有了第一个以研究儒学思想,继承儒学精华,发扬儒学精神,以促进人类之自由平等、和平发展与繁荣为宗旨,推动儒学研究与传播的国际组织,表明中国政府礼失而求诸野,借鉴亚洲四小龙的经验,推动儒学走向世界的心愿。
1995年8月3-8日,中华孔子学会和北京市平谷县人民政府联合召开了“儒家思想与市场经济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日本、美国、德国、韩国、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共计150多人参加了大会,提交论文130余篇。
大会开幕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向大会发来贺信,国家教委副主任张天保,全国人大常委、著名学者任继愈,孔子后裔、全国政协委员孔德懋等到会祝贺,一些国家的驻华使节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有关国际组织的驻华代表也参加了大会。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张岱年教授致开幕词。研讨会采取大会发言、学术报告、分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海内外新闻媒体极为关注大会的召开,纷纷报道会议开幕的消息,《北京日报》理论部还编发了“研讨会专辑”。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目前,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得到长足的进步,在这个大背景下,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成为学术界热门话题之一。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无疑会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资源的认识,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会代表紧紧围绕儒家伦理道德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与环境保护、儒家人格修养理论与当代儒商的塑造、儒家思想与东亚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
1995年8月3日李岚清副总理的贺信。得悉“儒家思想与市场经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开幕,谨致热烈祝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许多观点在今天仍值得学习、继承和发扬。希望这次研讨会,能结合时代发展的新特点,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1995年9月11日至9月22日,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孔子77代嫡孙女孔德懋女士随同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一行十人,前往台湾进行为期十天的两岸文化交流活动。9月12日,在台北举行的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开幕式上,孔德懋女士做了题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交流”的演讲。她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两千多年积累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中华儿女应该不分地域、不分党派,认真地努力学习、继承和发扬。”孔女士列举大量孔子《论语》原文,说明“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目前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人民往来和祖国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她的演讲受到与会者的一致赞同和热烈欢迎。
孔德懋女士是第一次到台湾。在台湾期间,她与居住在台北的胞弟孔德成先生进行了多次家庭聚会。
1996年5月16-19日,由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中华伦理研究室和南京大学东方道德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由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具体承办的“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市房山县韩村河村召开。来自日本、新加坡、韩国及中国香港地区和各省市的近百位专家出席,会上发表的35篇论文编辑成集。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杨向奎教授、中宣部原副部长徐惟诚先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李文海教授、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罗国杰教授、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张岂之、钱逊教授等国内著名学者,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刘国强、梁元生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王永炳,日本学者王敏等海内外专家学者,围绕:(1)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2)儒家伦理的现代转化,(3)儒家伦理在现代公民道德教育中的价值,(4)当代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与方法,(5)对近现代儒家伦理历史命运的反思及其未来历史价值的展望等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证,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阐发了儒家伦理在建设现代公民道德中的重要价值与实现的路径。学者们认为,在人类迎接21世纪的今天,对新一代国民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受到各国政府和民众的普遍关注。人类所向往和追求的理想社会,应当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伦理社会。实现这种理想的社会,要靠法律,更需道德。作为一个公民,道德“主内”、法律“主外”,只有“自律”意识和能力比较强的人,才能成为一名素质较高、真正自由的合格公民;作为一个国家,如果新一代公民没有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与训练,整体道德素质不能得到提升,那么,法制的大厦就有可能失去社会道德的支撑,即使有再多的法律、警察和监狱,也难以维系社会的长治久安。这是因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注重“法治”、更重“德治”,主张“以德为本”、“以德齐家”、“以德治国”,“为政以德”,是中国古代儒家的治国方略。这种东方智慧的结晶,至今仍然有它一定的宏扬价值。
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离开现代化的大城市,来到当代中国的新农村,在农村召开这样的国际学术会议少有先例。如此内容的国际研讨会,也是近现代以来在中国内地第一次。
1997年6月16-19日,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汉学研究中心主办,国际儒学联合会协办的“儒学与世界文明国际学术会议”在新加坡举行。大会主旨是要把儒学作为世界优秀文明之一来研究和提倡,并且把儒学研究当作与世界不同文明进行对话的过程。
来自世界各地与新加坡的学者,为大会提供了一百多篇精彩论文,不仅研究古代儒家的理论及其发展的历史,而且也探讨近代和现代的儒家思想,并发展和创造适应现实与未来的儒学新思想;不仅研究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儒学,也研究俄罗斯、印尼、日本、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及世界各地儒家传统及学说对当地的社会文化及华人社群的影响。有的学者从世界文明最新发展的角度去尝试创造新的方法、开辟新的路径。
1997年6月10日,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谷牧致贺词:我听说贵校主办“儒学与世界文明”国际会议,不胜欣慰。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人类文化的瑰宝。儒学中不少思想并不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失去理论价值,比如儒学中关于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可以说是一种历久弥新的大智睿识,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近几十年来,随着东亚经济的崛起,儒学受到世界上许多学者的关注。但无论从中国和世界来看,现代多数人尤其是青年人对儒学思想所知甚少。因此加强儒学的研究和宣传很有必要。
承邀出席盛会,心实向往。然遵医嘱,不便远行。谨祝大会圆满成功,并祝与会学者身体健康!
国际儒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宫达非以“儒学研究要有世界意识”为题致辞。他认为,提倡儒学研究的世界意识,并不是说要用儒学去包治世界百病,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医治人类社会的弊病,使人类社会和平发展,建立公平、正义的世界新秩序方面,借鉴儒家文化的精华,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西方的国际政论专家提出“文明冲突论”,认为儒家文化与伊斯兰文化是对抗西方文明的主要力量,是21世纪国际冲突的根源。他们提出要使用科学宣传手段,以他们的文化来统领世界。这是新形势下一种新的“文化霸权主义”。而我们赞成文化的多元化和中西方文化的互相融合。儒家文化具有包容精神,儒学精华的宏扬不会排斥其他文明,只会丰富世界文化,给世界带来和平和安宁。
“世界大同”、“天下为公”不仅是儒家的社会理想,也是人类共同的美好理想,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向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道者,人类共生共存之原理也”。天下大同,不仅强调人类社会的正义与公平,而且强调和平共处、公平发展,和平与发展正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哈佛大学燕京学社杜维明教授,以“新儒学论域的开展”为题发表主题演讲,他认为,“通过文明对话来思考全球伦理是我们不可推却的思想天职。儒家人文精神的涵盖性可以开拓启蒙心态所标示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领域,也可以丰富启蒙心态所突出的理性的资源,这点我深信不疑。但我也有自知之明,儒学第三期发展的文化事业要靠文化中国、儒教东亚乃至全球社群中有志融会东西的公众知识分子共同来缔造。这个文化事业现在才刚刚起步,所谓创业维艰正是这个意思”。
以上,是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以后,三年内连续召开的这三次会议,从市场经济、公民道德和世界文明对话的不同视角,研讨了儒学现代发展的时代价值与历史使命,极具方向性与代表性。
3.开发儒家伦理、推动道德教育和建设。
199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关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和《加强改进学校德育》。
1995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这一系列的文件与国法,都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从此,接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成为每个公民的权利;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也就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的义务。
1995年年底,由李岚清同志主持、教育部具体组织实施,罗国杰教授主编的《中国传统道德》一书正式出版。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集中国内一流学者,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资源,儒家伦理所进行的大规模开发。李岚清同志在此书的序言中指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根本目的,在于结合革命传统教育,更加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在于使社会主义道德具备更为丰富的内涵;在于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于使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成为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主旋律,并形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他还指出:“《中国传统道德》可作为德育的参考教材,在学校试用一段时间,收集一下各方面的意见和反映,然后再组织力量,在此基础上编写出适合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使用的教科书”。
1997年6月,李岚清在第六次全国高校党建会和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利用革命传统和我国优秀传统这两种特有的德育资源,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吸收世界的先进文明成果,丰富和完善有中华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他讲: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犹如一座繁花盛开的百花园文献典籍浩如烟海,思想智慧取之不尽。我国传统道德精华及其一贯思想,就是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整体主义思想。这是我们区别于西方伦理道德传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点。……范仲淹提倡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认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这是思想道德修养和品格情操的最高境界,这种民族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哺育了无数志士仁人,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还指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还有丰富的唯物论辩证法思想,《老子》中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庄子》中的“一尺之干,日取一半,万世不竭”。《孙子兵法》中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神灭论》中对“神不灭论”的科学批判等等,都含有丰富的哲理。中华民族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宝库,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其实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如唯物论、辩证法,甚至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中国自古有之。所以我们在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同时,也要讲我国历史上对哲学所作的贡献。这样真理就能够深入人心,使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
1997年,教育部组织专门力量,由北京师范大学贺允清教授主持编写了《中国传统道德》的小学和中学读本。该书采用连环画、讲故事的方法,将传统美德古奥的文字表达和深刻的道理化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浅显形式,使他们在娱乐的同时也受到了必不可少的美德熏陶。本书以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和初中年级学生为主要对象,德目排列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开始,体现了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小学道德教育特点。每条德目前写有导语,告诉学生该德目讲的什么道理和应该怎样做。每个故事的结尾用一句话概括出主题,把该故事体现的道德精神和今天应该怎样做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加强理解和学习。
中国传统道德小学读本目录:
1.孝敬父母 2.尊师敬老 3.友爱助人 4.谦恭礼让
5.诚实守信 6.勤劳勇敢 7.俭约爱物 8.见利思义
9.勤奋苦读 10.热爱祖国 11.奉公守法 12.坚守气节
13.砺志自强 14.严己宽人 15.自律改过
中国传统道德中学读本目录:
1.父慈子孝 2.兄友弟恭 3.夫妻爱敬 4.尊老爱幼
5.勤学苦读 6.志学博学 7.尊师重道 8.交友相益
9.乐群利群 10.人和为贵 11.敬业克勤 12.克俭爱物
13.公私之辨 14.义利之辨 15.制欲导行 16.仁爱爱人
17.公忠为国 18.胸怀天下 19.修身为本 20.诚信守约
21.宽恕待人22.谦恭礼让 23.明智勇毅 24.砺志自强
25.廉洁守节 26.知耻羞恶 27.改过自省 28.慎独自律
29.躬行笃行 30.明于荣辱 31.善处忧乐 32.穷达如一
33.成事由力 34.生死惟义 35.理想人格
这套《中国传统道德》中小学读本,其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中华美德。尽管教育部没有采纳使用,但它作为政府行为的成果,仍然有其权威性成为以后教育体制内外中小学校主动进行中华美德教育的重要参照。
1995年,原国家教委在华中理工大学召开“第一次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院校工作会议”。有计划、有组织地在52所高等学校开展试点,成立了“加强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协作组”。试点院校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措施:(1)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2)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3)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改善校园文化氛围。(4)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5)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6)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
1998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0月教育部成立了以杨叔子教授为主任的“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
1999年,教育部在全国确定32所大学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在华中理工大学出版了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的《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通讯》。教育部领导提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是:(1)提高大学自身的文化品位;(2)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 (3)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4.弘扬传统文化、进行文化建设。
1997年,十五大提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表明中国从“文化革命”转向“文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华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基础,明确了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其中就包括对儒学价值的新定位。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阐明了社会主义新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历史联系。
1997年11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中指出,从历史文化角度来了解和认识中国,是一个重要角度,因为现实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中国的文明传统,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理想追求,乃致中国的发展方向;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形成了团结统一的传统、爱好和平的传统、独立自主的传统、自强不息的传统。这些论断表明,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至今仍然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动力。
1998年10月13日,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与国际儒学联合会在北京共同举办了东方伦理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省市及香港,韩国、日本等国的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国际儒学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宫达非主持会议,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等中外专家对于儒家伦理、东方伦理与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及其价值展开了十分深入的研讨。
宫达非常务副会长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这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东方伦理与青少年思想道德。是要研究东方伦理在实现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历史价值;要研究如何把东方的优秀伦理道德传授和普及给新一代国民。这是当今的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各国都在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儒家伦理,是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扬弃其历史局限性和封建糟粕之后,它将闪烁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智慧和美德,这种智慧和美德是中华民族战胜艰难困苦、经久不衰的精神之源,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世纪之交,中国党和政府对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十分明确和坚定,就为我们从事研究历史、文化、道德、传统、教育的学者明确了方向,增添了力量。我们将进入一个研究、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新时代,进入一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新时代。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应当为建设这个新时代,奉献自己的心智和力量”。
他特别强调:“我们的学者,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已经有了大量的考证、研究和评价,成果累累,当然还有不少领域需要深入研究。但是,当代学者的另一个历史任务,是如何把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加以现代转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科学的方法和现代化的手段,普及到民众中去,尤其是普及到青少年当中去,使其在提高国民素质、文明程度,建设精神文明的过程中,显示力量、发挥作用。我们国际儒学联合会,将一如既往支持那种旨在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的研究与实践,我也希望国内所有志同道合的学者们,都来参与和支持这项功在千秋的普及工作”。十五年后的今天,重温宫达非先生的讲话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我们更加怀念和感激他在有生之年为国际儒学联合会的建设与发展、推动儒学研究与普及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在如此社会背景之下,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的教育部、北京市重点研究项目《大中小学中华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开始启动,一直延续至今。2000年红旗出版社出版由王殿卿主编的《大众道德》丛书,成为参与此项中华美德教育试验教师的参考书。
由团中央青少年基金会主推的青少年诵读国学经典的活动蓬勃开展。这种借鉴亚洲“四小龙”,尤其是新加坡“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教育和建设经验的活动,在新生代的生命之中开始流淌中华文化的基因,被世人称颂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深得民心。在中华大地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从儿童到成人,从城市到农村,各行各业,诵读国学经典的朗朗之声此起彼伏。二十年后,从小读着中华文化经典长大的一代,将成为中化文化复兴的中坚力量。
5.儒学走向世界,展现中国智慧。
1999年9月9日,由文化部、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的“纪念孔子诞辰2550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孔子基金会名誉会长谷牧,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文化部部长孙家正等出席了座谈会。李铁映发表了讲话: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说在中国和世界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孔子思想所蕴涵的许多积极因素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属于中华民族,而且属于全人类。来自国内文化、教育,学术界知名专家、学者代表30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这是20世纪末以政府的名义最为隆重的一次纪念孔子。
1999年9月28日前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孔子基金会等单位合作,在北京和山东曲阜召开了“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英、法、德、俄、荷、瑞、加、以、澳、日、韩、新、泰等国家,以及中国港、澳、台、内地300余位著名学者齐集北京。围绕儒学与21世纪人类和平与发展、儒学如何走向世界、走向现代、走向未来以及如何普及儒学等重大学术与实践问题发表论文150篇。会议的规模、学术层次均属历代世界最高水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出席此次会议的部分代表。他明确指出,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新世纪,儒学要走向世界,就要在回答人类正在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上展现智慧,有所作为。
主要参考文献
1.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炎黄春秋》第10期。
2.邓小平:“振兴中华民族”《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3.[日]池田大作:“21世纪与东亚文明”,《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4.季羡林:“迎接21世纪东方文化的复兴”,《中国教育报》1993年12月2日。
5.江泽民:“共同努力缔造更加美好的亚洲新世纪”,《光明日报》1993年11月22日。
6.钱穆:“中国的哲学道德与政治思想”,《港台学者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
7.张岱年:《儒家思想与市场经济》,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
8.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
9.陈荣照:《儒学与世界文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3年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