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级管理发展探究

班级管理发展探究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班集体不仅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且是班主任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个别教育。班级组织是随着班级教学的产生而形成的。17世纪伟大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为班级授课制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但是,一个班的学生群体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班集体。正式群体得到学校的支持,班主任和有关教师的领导。

班集体不仅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且是班主任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个别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培养集体与教育个人往往是不可分割的。

一、班级组织的概念

(一)班级组织概念的历史考察

班级组织是随着班级教学的产生而形成的。中世纪末期,社会生产的发展要求更多的人接受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教学有比较固定的结构与模式,教育者便采取了将相同年龄和相近知识经验的学生组织起来施教的教学方式。这种学生群体就是最初的班级组织。此后,班级教学替代了经久以来的主要教学方式——个别教学,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班级组织也成为师生从事教育活动及学校管理活动的基本单位。17世纪伟大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为班级授课制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他提出了“一个教师同时教很多学生是可能”的假设,进而对课堂教学的课程、时空模式、班级组织等进行了界定。但是,对班级教学的实施产生重要推动作用的还数“导生制”。到了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形式日趋规范。后来,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又集夸美纽斯、赫尔巴特之大成,提出了分科课程论、教师主导论和课堂教学的原则、环节等,构筑了班级授课制的教学论模式。在这个理论模式中,作为班级授课制基本组织形式的是教学班,“班”与“课”是形式与内容、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授课是教学班唯一的内容和目的。

(二)班级组织的概念

一个班的学生不是一群孩子的偶然汇合,而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但是,一个班的学生群体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班集体。因为由班群体发展为班集体有一个培育与提高的过程,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由此,可以把班级组织定义为: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它既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单位,又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集体单位,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一个真正的班集体,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它能正常发挥其整体功能,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不断总结经验,使集体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和不断前进。不是任何一个班都能称得上班集体。那些纪律松弛、涣散、集体功能不健全的班就算不了集体。

二、班集体组织的结构

班级是一种社会组织,其基本成员是班主任、教师(特指不担任班主任的任课教师)和学生,它通过师生相互影响的过程来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在一个班上,除了有一个学生都必须参加的班群体以外,实际上还存在若干个比较正式的群体和非正式的群体.若让学生自愿参加,每个学生参与的群体将大不一样,甚至有的学生实际参加的群体和他心目中向往的群体也不一致。这样,在班上便形成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群体之间的关系,并深刻影响每一个学生志趣与品德的发展。因此,了解学生中各种群体的特点、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对搞好班主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一)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在校行政、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它通常包括:班学生群体、班共青团和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此外,在一个班上还有为配合开展班集体活动,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而组织起来的学生小组,如班刊编辑小组、学科小组、文体小组、学习小组等。这也是一种正式群体。过去,我们不注意区分班学生正式群体和班集体,其实,两者有严格区别。这不仅在于班集体是由班正式群体发展而来,而且班正式群体也不只一个,因而必须区分和认识。正式群体得到学校的支持,班主任和有关教师的领导。它的目的与任务明确,成员稳定,有一定的组织纪律与工作计划,活动开展经常。正式群体如果组织得好,就能有力地团结、教育全班学生共同前进,在一个班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起重要作用。

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因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邻居、亲友、老同学等关系以及其他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其类型多种多样。非正式群体也有其特点:大都自愿组合,三五成群,人数不等,一般偏小;成员性情相近,志趣相投,有共同的需要:由较有威信与能力者领头;活动由大家商量确定或由头根据大家需要而定,易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交往与活动频繁,有活力。但它一般没有正式的组织机构和长远的活动计划,其成员也不稳定,易受外部条件和内部人际关系变化的影响,特别是其主要成员的变化(如退出或有新的参与)会严重影响它的活动,导致群体解体与重组。

非正式群体虽然是自发形成的、不稳定的和易变的,其存在时间也可能是短暂的。但它确有活力,是学生进行学习、娱乐、生活和交往所必需的,可以弥补正式集体活动之不足。每个学生在班的集体活动之余,都需要过一些非正式的小群体生活。这不仅是个人的需要,而且使班集体生活充满友谊与欢乐。所以,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共存,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班主任要公正、热情地对待各种学生群体。不可偏爱正式群体,非难、歧视和打击非正式群体,而要关怀它和尊重它,看到它的积极一面是主要的。要善于引导非正式群体的发展,使它与正式群体(包括班集体)的奋斗目标一致起来,把那些在非正式群体中涌现出来的有威信、有能力的学生选拔出来,担任正式群体中的适当工作。这样,就能使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之间关系融洽、目标一致,为了集体的共同目标和利益,积极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当然,非正式群体也有盲目性消极的一面。例如有的过分热衷于小群体活动而不关心班集体,不愿担负班的工作、参加集体的活动;有的具有排他性,在班上闹不团结;有的则迷恋于吃喝玩乐,甚至恶作剧、违法乱纪。不过,只要班主任真诚地关怀和帮助他们,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就可以缩小其不良影响,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如果班主任对非正式群体毫无认识,把它视为小圈子、小集团,横加打击,那将人为地迫使它与班的正式群体对立(主要是与班集体对立),严重影响班的活动的开展和班集体的发展。

(二)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是学生个人乐意把它的目标、标准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调节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群体。通俗地说,参照群体是学生个人心目中向往和崇尚的群体。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将同时参加若干个正式的与非正式的群体。但他并不把这些群体摆在同等重要位置上,并不与其中的每一个群体在思想行为上都保持一致,而是按个人的价值观把它们排列成一定的顺序,分别加以对待。排在末尾的是被他看成无关紧要的,或毫无兴趣的、甚至令人厌烦的群体,只有排在量前的一个或数个才是他个人力图与其在思想行为上保持一致的参照群体。每个学生选择的参照群体往往大不一样:有的向往少先队、共青团;有的羡慕歌咏队、舞蹈队和运动队;有的则想参加学科与科技小组……在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下,学生选择的参照群体也会不断变化。低年级学生常以高年级学生组织的某些群体为参照,而高年级学生则多以社会上受尊敬的领袖人物、科学家、英雄模范或某个先进单位和集体为参照群体。还有这种情况,在青少年期有的学生可能不是以他个人所属的群体、现实生活中的群体为参照群体,而是以文学、电影、电视或道听途说的主人公和团体作为自己追求的参照群体。因此,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参照群体十分重要,由此可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他的志趣与倾向,他的价值观,他的生活动力,从而能预测学生的个性发展,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教育。

由于学生选择的和心目中向往的参照群体与他实际参加的学生正式群体往往不一致,因而给教育工作造成了极为复杂的情况。一种情况是,学生是以少先队、共青团、先进班集体、高年级优秀生,乃至英雄与伟人为崇尚对象,这同学校教育和班集体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班主任要帮助他们巩固与提高,使他们的追求更加自觉、明确、强烈。另一种情况是,学生以球队、武术队、科技小组或文学艺术团体为学习榜样,这就可能因迷恋有趣的活动、运动、游戏与文艺而同学校的要求和班集体的活动常常不一致,甚至产生尖锐的矛盾与冲突。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要善于因势利导、长善救失、发扬其积极因素和抑制其消极因素,根据学校的制度与纪律来安排、调节这些个人的感兴趣的活动,以利于个人和集体的发展。还有一种情况,少数学生选择的参照群体具有极大的危害性而与教育要求背道而驰。如有的以剑侠为膜拜对象导致离家出走,或以流氓集团为效法样板而热衷于斗殴。对这种情况,班主任稍有觉察就要立即制止,并做好思想转变工作,以防止严重事态的发生。

有时,有的学生可能同时有两个性质相反的参照群体:如学科小组和流氓集团。他既努力争取优异成绩,又积极参与同伙作案,以自己的长处、优点掩饰其劣迹。这就是“尖子”学生犯罪问题的一个重要由来。这种情况十分隐蔽,较难防范。班主任只有系统、深入地了解学生,才能弄清学生选择的参照群体,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追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及时地给予正确的引导。

三、班级组织的发展阶段

一个班的几十个学生,从刚组建的群体发展为坚强的集体经历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一)组建阶段

这时,班从组织上建立起来了。不过班的核心和动力是班的组织者——班主任。他必须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集体的目的和应当遵守的制度与要求,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活动,促进集体的发展。这时集体对班主任有较大的依赖性,不能离开他的监督独立地执行他的要求。如果班主任不注意严格要求,班就可能变得松弛、涣散。

(二)核心初步形成阶段

它的特点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了一定的了解,产生了一定的友谊与信赖,学生积极分子不断涌现并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班的组织与功能较健全,班的核心初步形成,班主任与集体机构一道履行集体的领导与教育职能。这时,班集体能够在班主任指导下积极组织和开展班的工作与活动;班主任开始从直接领导、指挥班的活动,逐步过渡到向他们提出建议,由班干部来组织开展集体的工作与活动。

(三)集体自主活动阶段

它的特点是,积极分子队伍壮大,学生普遍关心、热爱班集体,能积极承担集体的工作,参加集体的活动,维护集体的荣誉,形成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这时,班集体已形成,它已成为教育的主体,能主动地根据学校和班主任的要求以及班上的情况,自觉地向集体成员提出任务与要求,自主地开展集体活动。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很复杂,实际上往往很难把这三个阶段截然分开。但是,了解集体的发展阶段仍有助于我们认识班集体形成的规律,诊断出一个班的发展在现时所达到的阶段,以便采取措施,使其成为坚强的集体。

四、班级组织的特点

班级组织的管理具有一般管理过程的特点,是一个计划、组织、检查、总结的动态过程。但它除了具有一般组织的共性之外,还是一种教育性组织,是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成长和开展各种活动的基本场所。该组织的个性特点表现为:

(一)班级组织的目标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班级组织的管理具有一般管理过程的特点,是一个计划、组织、检查、总结的动态过程。但它除了具有一般组织的共性之外,还是一种教育性组织,是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成长和开展各种活动的基本场所。

(二)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班级组织为了实现育人目标,依照教育的有关法律及课程标准,制订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及课程的时间分配。它作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层单位,其活动本身就要求班级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必须是直接的、面对面的。班级组织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和教师对班级成员的认知和理解程度。因此,需要班主任和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的、互动的、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

(三)情感是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纽带。情感是一种体验,它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积极的情感体验能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引起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在班级里获得情感体验,使集体生活赋予学生多样而深刻的情感体验,这些情感具有唤起动机的功能,发挥深化或巩固教学内容的作用。首先,中小学生由于心理和意识发展的程度不高,情感就成为他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其次,班主任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利用情感的力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班主任和教师的教育艺术就在于使班级组织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让学生对班级产生向往感、荣誉感、友爱感,使学生的良好个性也能在班级组织中得以培养和生成。

(四)师生交往的多面性。在现实的班级活动中,由于班级组织中存在着各种交往中的情感因素,因此班主任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不是单一的、片面的,常常是全面的和多层次的,既有知识传递与接受的交往,也有情感方面的交流与分享,等等。班主任和教师要重视通过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个别交流等多种途径与学生进行广泛的交往,满足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多方面需要。

(五)班主任和教师需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来组织班级活动。班级是学校的一个正式的基层组织,在建立之处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作为一个社会组织,为了完成教育目标,必须有规章制度来维持。因此,教师与学生各自扮演的角色在班级成立之初就已经规定了,班级的互动主要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它不仅需要通过正式的规章制度维持,也需要各种非正式的方式和手段来维护。

五、班级组织的教育功能

(一)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巨大力量。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这一宝贵经验。他说:“我自17岁起就当教师,我曾长时间地想过:最好先把一个学生管理、教育好,然后再教育第二个、第三个、第十个,当所有的学生教育好了的时候,那就会有一个良好的集体了。可是,后来我得到一个结论……要采取这样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不得不参加共目的活动。这样一来,我们就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经验证明,进行班主任工作必先注意培养班集体。因为班集体一旦形成,它便能成为教育的主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向其成员提出要求,指出努力方向,并通过集体的活动、纪律与舆论来培养其成员的品德。它能紧密地配合班主任开展工作,成为班主任依靠的重要力量。

(二)班集体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班集体的各种活动中,一方面,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都会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掌握丰富的道德规范,养成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更加社会化;另一方面,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活动、工作和角色,不断发展自己特有的志趣与爱好,更加个性化。在集体中,学生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相互促进的。而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都将促进全班学生的全面发展。班集体是培育学生个性的园地,它能使个性之花竞相开放、争芳斗艳。

(三)班集体还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毕竟是学生自己的集体,有它的组织机构,需要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需要学生自主地制订集体的活动计划,积极地开展各种工作与活动。这无疑能有效锻炼和逐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随着集体的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也能提高到自觉的程度。即使离开班主任的直接领导和监督,班集体也能独立地开展活动和很好地管理自己。要注重发挥班集体的自我教育功能,以便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