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
一、课题的提出与界定
(一)研究背景
2002年9月,我校针对初中二年级部分学业成绩较差、行为习惯较差的“双差生”成立了独立班级,采取同一年级分层次教学的实验研究,并将其命名为“潜能生”班,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潜能生教育实验探索。经过两年实践,2004年中考,“潜能生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各科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均创建班以来最高水平,28个孩子有26人上了高中,2人上了中专,无一流失。
2004年8月,《潜能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在全校启动,“潜能教育”的内涵扩大,研究视野扩展到关注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通过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挖掘个人潜能的科学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让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并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潜能教育”从“班”扩展到了“校”,所有孩子都被“编”进了“潜能教育”体系,实现了“潜能生”教育到“潜能教育”的转化。“关注个性,开发潜能,科学施教,全面育人”的潜能教育成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特色。
2006年12月,《潜能教育理论与实践深化研究》课题,通过了省教育科学领导小组审批并被确立为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潜能教育”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并取得了良好效果。2009年7月,学校成功举办了“潜能教育与学校发展:师生共同成长的实践研究”全国性学术专题会议。11月,“潜能教育”项目研究室正式成立。“潜能教育”走向全国,并发挥着“示范一方、影响全国”的积极作用。在“潜能教育”的指导下,学校的教学规模和教育水平不断登上新的台阶。潜能教育深化了学校办学理念、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
经过5年时间的梳理和沉淀,2011年,学校申报了《潜能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课题,通过审批并开始运行。本课题在对潜能教育的理论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之上,对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化研究,从而构建出完整的“潜能教育理论体系”,实现“潜能教育”的理论建构;在实现“潜能教育理论建构”的基础之上,研究潜能教育的实践范式,对于实践中的不同途径和不同侧面实施潜能教育进行具体的范式构建,以期可以指导教育实践工作。这一课题的开始标志着“潜能教育”的研究从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建构。
(二)研究意义
1.潜能教育理论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提供支撑
潜能教育理论是基于实践的具有特色的教育理论,它关注每个生命个体、为每个生命提供潜能发展的机会,实现了学校内涵的提升、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在内涵发展过程中,将“潜能生”这一问题变为课题、变为特色,依托这一特色形成了潜能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每个生命个体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了教育的公平,而教育公平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公平服务的,因此,潜能教育理论的建构为我国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提供有力支撑。
2.潜能教育实践研究范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
素质教育将“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其核心和基础是以人的生命存在为本,以生命个体的和谐发展为本。发展是生命个体存在的表现形式,潜能教育理论认为: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进步的潜能、发展的潜能,潜能教育的本质就是关爱生命,重视生命个体的潜能发展,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让每个生命个体焕发出应有的色彩,为每个生命个体提供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潜能教育理论“以人为本”,潜能教育的实验实践研究面向全体学生,发掘、激励每个学生潜能的同时,帮助全体学生实现健康全面的发展,旨在探索出具有理论基础,并可推广的范式,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选择。
3.潜能教育实践研究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依据
人才培养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全面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是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纲要》提出:“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纲要》还指出:“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基于国家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和培养,以探索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潜能教育理论在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培育学生先成人,再成才。在“潜能教育”理论建构的基础上,从更大的范围进行潜能教育的实验实践研究为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范式。
(三)概念界定
1.潜能:所谓潜能是指潜藏在身体内部,还未被开发出来的能力。
2.潜能教育是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自主成长的外部环境,通过特殊的方式、有效的做法,激活学生内在积极因素,使每个学生受到符合其自身能力发展需要的教育。潜能教育的目的是实现每个生命个体的全面、和谐、自由、充分和可持续的发展。
3.潜能教育理论:关注个性,开发潜能,科学施教,全面育人是潜能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
(四)研究目标
在对潜能教育的理论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之上,对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化研究,从而构建出完整的“潜能教育理论体系”,实现“潜能教育”的理论建构;在实现“潜能教育理论建构”的基础之上,研究潜能教育的实验实践范式,对于实践中的不同途径和不同侧面实施潜能教育进行具体的范式构建,以期可以指导教育实践工作。
1.建构“潜能教育”理论
潜能教育的理论应包括潜能教育的基本概念、潜能教育的具体理论、潜能教育的内容、潜能教育实施的策略、潜能教育中校本资源的开发及学校、教师和学生潜能开发的案例研究等内容。
2.建构潜能教育实验实践范式
潜能教育的实验实践研究主要包括:如何通过德育活动开发学生潜能?如何通过转变思维方式开发学生潜能?如何通过塑造阳光心态开发学生潜能?如何通过构建有效教学体系开发学生潜能?如何通过评价机制的构建开发学生潜能?
3.潜能教育理论建构与实验实践相互关系研究
通过本研究探索德育、思维方式、心理健康、有效教学及评价机制作为潜能教育实验研究的五大策略对推动学生、教师及学校潜能的开发所具有的作用及实验范式,并将其推广。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与实施策略
(一)课题研究基本方法
潜能教育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学校为潜能教育提供肥沃的环境土壤,教师是潜能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学生是潜能教育的直接受益者。潜能教育是一项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教育,通过学校多年来的教育尝试,总结其具体方法如下:
1.引导教师认同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学校管理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保证。教育理念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基础上的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教育前进的方向。
教育理念是一所学校的教育精神和价值取向,反映学校长期积累的文化底蕴,反映学校的成长与发展的方向。它以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价值期望,一种理性目标的形式陶冶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从实践上看,教育理念不仅具有激励人的功能,也具有教育人、塑造人的作用。它对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有着强化说明的作用,全体教职员工坚定地信奉这种价值观,就会凝心聚力,达成组织的共识,分享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形成一种对学校未来充满信心的文化力量和精神力量。
在“潜能生”班的教育实践基础上,学校确立潜能教育的办学理念。学校强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实施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确立并将该理念深入每个教师的内心。“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施教不好的教师”,激励每一位教师通过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全面的发展,认真完成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任务,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走入下一阶段的人生历程。
2.指导教师充分了解学生
实施潜能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情况,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一般能力、性格特征,以及各种专长或特殊技能。了解学生个性和特长的主要实施者就是教师。教师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和学生的密切接触,对学生的关注,和学生家长的沟通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及特长等等。了解了每个学生的特点,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教育态度、教学方法,为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对具有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态度等等。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发展与呈现。潜能教育的目的就是因人制宜地挖掘每个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能够扬长避短,拥有一技之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得其所。
3.确定学生潜能的类型
潜能人人都有,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他明确提出人类存在多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他将人类的智能类型分成8种,每个人都有这8种智能的可能性,它们在每个人身上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在实施潜能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学生的潜能类别,根据学生的实际潜能开发需要,采取合理的教育途径。
确定学生潜能类型是指教师在对学生个性和特长全面了解后,确定其潜能发展的方向。为了更好地确定学生的潜能类型,需要教师收集多方面的资料,通过慎重而全面地考察与了解,明确学生可以开发的潜能,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教师在进行潜能教育时,可以建立有关个人潜能的档案资料,主要包括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的情况;学生生理素质方面的状况,如特殊疾病或缺陷等。这些状况会影响哪些方面能力的发展,或对学生的哪些能力发展产生限制;学生成长过程中获得的各项奖励、荣誉以及特殊技能的证书等。建立学生潜能发展档案,提高对学生的了解,初步确定其潜能的发展方向及潜能类型,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发展学生一个方面的潜能或多个方面的潜能。但是对学生潜能类型的确定只是初步的,绝不是最终的。因为随着环境的变化,学生各方面的潜在能力也可能发生变化。我们不能静态地看待一个人的潜能,而应当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种潜能。
4.创设学生潜能发展的外部条件
潜能教育主要是学校和教师为具有潜能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主要包括:一方面对已经具有某种潜能的学生,可以为他们提供各种发挥其潜能的空间,从而提高其潜能的水平;另一方面对于具有某种潜能但仍然隐藏的学生,应从心理上激励他们,使他们有突破自我,提高自信的动力,使其内隐的潜能得到发展,最终成为学生的一种才能。学校通过教学上的激励、抓反复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文艺、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音乐和运动潜能等。学校为学生潜能的发展给予了外部环境支持,使学生在学校这个成长环境中,各方面的潜能都能得到施展的空间。
5.激励学生能动地开发自我潜能
学生潜能实现的整个过程中是内外力量持续互动,内因与外因持续交替的过程。在良好外部条件的创设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自身给予一定的肯定与激励,使学生产生主动发展的能动性。提高学生潜能的方法主要是使教师和家长放手,把学生的未来交给学生自己来控制,让学生具有自我决定、自我提高、对自我负责的能力,成为一个有主见、有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的人,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当各种活动是他主动选择并参与时,他便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和未来负责,他会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确自己能够做到什么,并主动寻找和探索实现目标的资源和努力方向,一旦成功地实现目标,就会提高他们的自信,对学生今后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促进学生能动地开发自我潜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指导过程,因此,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学会等待。在等待中,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表扬与鼓励。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的一项实验表明:表扬与鼓励较之批评与惩罚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导向、自我依赖、自我评价的主体性格和挖掘自我的潜能。教师采取目标激励法,需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宜,恰当、到位并真诚的鼓励会激励学生潜能的发挥,推动学生挖掘自我潜能能动性的早日实现,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无可替代的、充满创造性的人。因此,教师对学生潜能发挥的评价与肯定,有利于激励学生能动地开发自我潜能,促进了其全面发展。
6.实施专业指导,提升学生潜能水平
当学生在潜能教育实施中,形成某种专业特长或掌握某种特殊技能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发展和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学生今后的成长服务,为社会服务。这时的潜能教育已从特长定向发展到特殊才能的发展,与学生的未来人生接轨,成为学生成长旅途中的一个闪亮的光环。学校的各学科教师可以从自己的专业知识方面指导学生根据其特长来确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提高学生在该领域的发展潜力。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及策略
随着潜能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学校开始探索基于潜能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办学实践方式,借助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激活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符合其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是潜能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根本目标。在具体的实践中,学校将潜能教育理念渗透在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中的方方面面,并通过经验的总结与提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校管理体系。
1.注重素质培养实施人本德育
潜能教育理念中最重要的就是个性发展,要求每一位教师要关注个性。今天的潜能教育不仅仅有利于人的潜能开发,更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以人为本,实际上就以每一个人的个性为本。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关注到每一个人的个性生命体。人本德育作为一种新的学校德育范式,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的需要作为出发点,促进学生本身的发展,同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使德育活动在教师和学生的优化互动过程中,实现学生主体发展的德育目标和任务。它的核心是满足个体生命发展的需要,选择适合的方法,实现有效积极的改变。德育工作作为一所学校校风的具体体现,其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整体工作管理。多年来,我校的德育活动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中前行的,目前已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本德育体系,主要体现为:全员参与的德育;适合规律的德育;走进心灵的德育。
2.注重教学质量开展有效教学
教学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如何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如何探寻教育教学规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等问题,引发了当今众多教育者的思考和探索。为充分发挥实验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我校在潜能教育理论指导下,近年来对于上述问题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并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有效教学的实验研究,实验效果显著,中小学课堂教学不断规范,管理制度日趋完善,教师专业成长迅速,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3.注重总结提升深入校本教研
课改研究专家、华东师大郑金洲教授提出了“校本”的三方面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改进学校工作,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改进是其主要特征。“在学校中”是指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基于学校”是指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组织培训、研究、设计好课程等。校本科研的理念是:学校即研究中心;课堂即实验室;教师即研究的主体;师生成长即研究目的。多年来,我校从学校的发展出发,结合本校实际,确立了以“潜能教育”为主导的课题,引领全体教师开展校本教研。鼓励中小学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在实践研究中解决具体问题,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平台,引导教师成为智慧型教师,实现了学校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4.注重管理效率实施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强调将工作做细、做精。“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我校在实施潜能教育的过程中将精细化理念引入学校管理之中,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形成了制度管理重规约;事务管理重流程;过程管理重反馈的一系列精细化管理策略。
5.注重内涵发展打造独特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提升教育内涵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学校文化要因校制宜,凝炼符合自身特点、适应学校发展的文化主题,要突出鲜明的自主性和厚实的文化性,要以现有学校文化状态为基础,又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规划学校文化发展的前景。多年来,我校在潜能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已经逐步形成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即理念超前的创新文化;勇于担当的精神文化;价值引领的共融文化;尊重生命的人本文化。
三、课题研究成果与成效
在“潜能生”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校通过对“潜能教育”的深入研究,探索教育规律,挖掘学生和教师潜能,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一)关注每个学生,实现全面均衡的发展
“潜能教育”既要求我们更新教育理念,确立人本的教育思想,同时要求体现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课程资源的整合,通过创新课程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建构特色课程体系,探索多元评价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学校通过以下三种课程模式的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1.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就是学校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设置课程,开足、开齐所有国家规定的课程,并以国家标准课程为蓝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置中小学的课程,达成国家课程的教学目标。
我们在校本化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通过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寻找到最恰当的契合点和平衡点,实现教学效果的优质高效,使学生个性得到尊重、潜能得以开发。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
(1)注重全员培训
实施“潜能教育”的主体是教师,提升教师对潜能教育的认识并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实施是关键环节。我们创新教学培训模式,将专家培训、专题培训、案例培训、教师读书自我培训、外出学习培训、课题培训等相结合。每学期对全校教师进行教学专题培训和专业化考核。从而达到理念背出来,讲出来,做出来。按成长的三个步骤体现:照着说,接着说,自己说。使教师成长为有教育思想、教育主张、教育能力的人。
(2)健全管理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形成管理的制度文化,保证工作的务实高效。我们建立了管理中的以下机制:
A.完善管理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形成保障机制。《教学管理常规制度》《教学事故问责制度》《教师教学业务评价工作条例》等二十几项规章制度作为保障;
B.建立问题反馈机制:充分发挥少先队、学生会、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广泛开展调研、督导工作;班子成员与分管人员定期进行问题交流,给出明确的指导意见,商榷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校中层干部、班子成员以周为单位汇报每周工作职责执行和落实情况。通过各种问题反馈渠道,使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做到及时、恰当地解决问题。
C.强化流程管理机制:我们提出管理中的流程法。明确要求预设是前提,策划是关键,执行是核心。如:教学过程中的高效课堂的评价机制中的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批改的实施方案和流程的设计,就使国家课程校本化更加科学、规范、有效。
D.健全管理激励机制
教师激励策略的建立:从2006年至今,我校根据吉林省人事制度改革的精神,为进一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经教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校内岗位工资实施方案》《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岗级责任制实施规定》并予以实行。该规定将校内绩效工资分为三级六等,教师可参照自身条件选择适当的级别进行申报。经学校考评领导小组最终确定教师的等级。不同的等级实行不同的工资标准。
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潜能教育”要通过学生的成长进步来体现。我们通过校本化的评价机制的设立,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1)增设了课堂教学调控分:即在期末各科教师根据平时学生课堂实际表现给予评分,并计入期末总成绩,调控分包括:课堂发言、课堂纪律、课后作业、创新能力四个方面。
2)设立综合性考试:以关注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增设非笔试能力测评分,如:小学一二年级不统计卷面分,只进行综合能力的汇报,语文、外语增加朗读、口语的测试;数学增加数学建模测试,物、化、生增加实验操作测试;政、史、地增加社会实践活动测试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能力,促进全面综合发展。
3)建立奖励制度:在每个学期中,学生在所学知识范围内,制作或研制了与所学知识有联系的小发明、小制作或在省市级以上科技小发明比赛中获奖,该生在期末考试中相关学科可以免试。上述措施给有个性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才能的机会和空间,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
2.学科课程专业化
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教师的好好学习,才有学生的天天向上。学科教师每学期的专业化考核是一项硬任务,通过教材解读,课例分析、微型课展示等多种途径强化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每个学科要有潜能教育大课题下的专业课题,形成学科的专业团队、专业特色,实现将复杂的课上得简单,将简单的课上得深刻,将平淡的课上得生动的学科课程目标。
如:外语学科:“项目学习法”与初中英语课堂模式优化研究
由于外语学科的独特性,我们在这个学科中推行了项目学习法。即把学习内容整合成项目,要求师生既学习书本知识,又融入实践活动,使得学生的自学、动手、研究、分析、合作和交际能力都获得了极大提升。教师在项目的合作中,对教学目标的思考、教学方法的碰撞,彼此实现教学理念的升华,探索教育教学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数学学科:学案教学指导法
以备课组为单位,课堂为平台,教研组为核心逐步实施该教学法,研究实施过程中各环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学案将学习目标、目标达成度、知识回顾、提出问题、探究归纳等环节一一呈现。又将课堂讲解、作业练习、知识梳理等融为一体,促进了教学的高质、高效。
3.德育课程个性化
关注个体心灵维度的德育体验彰显了我校德育课程特点。德育课程以活动为实施载体,注重形式选择,优化过程设计,达成心灵体验。
个性化的活动主题设计。主题设计是德育课程的灵魂。设计主题,了解主题,达成主题成为我们流程管理的重要途径。
“一千个妈妈有一千种爱,每一种爱都是母爱的情怀”——让孩子们在体会亲情中学会感恩;“平安之旅、文明之旅、学习之旅、快乐之旅”——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感受;“体验服从、体验艰辛、体验严肃、体验守纪”——是军训场上的真实写真;各种校本实践课程让孩子们的足迹印在北京、留在江南、踏出国门;“成长是快乐的,成长是自主的,成长是超越的”——是毕业前孩子们人生的幸福回顾等。特色德育活动的设计,既关注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又关照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体会到了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激活了学生对成长中的自主体验。
责任担当体验:基于“自觉担当、自主学习、互助成长”的目的,在我们学校,没有班级干部,只有角色担当。每个孩子在班级中都有一个角色,都担当一份责任。角色体验让学生找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有了一份成长中强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多彩的社团活动:领袖是在社团中产生的,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的。我们非常注重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以此培养学生的个性彰显。“缤纷社团,有我选择”。学校现有100多个学生社团,涉及文学、体育、生物、美术、音乐、科学、艺术、手工制作等,为实施个性课程提供了广阔舞台。每个社团都有一个富有寓意的名称,有家长参与、教师指导,建立组织机构,明确责任担当,保证活动有序。
打动心灵的成长氛围。每一项教育活动,我们都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目标,科学、有效地创设一种达到“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的体验氛围,使学生能在这种环境氛围的影响作用下,主动、自觉地通过“体验”和“内省”来实现“自我教育”,并达到“自我实现”和“个性完善”的内化过程。
我们精心设计学生成长关键期的活动,为孩子创设一生都难以忘怀的氛围,体验成长的快乐。如:六年级的“我们读书吧”读书推介活动;七年级的“读懂亲情”——中学生成长论坛;八年级“我的青春我做主”——校园艺术广场集体表演、九年级的“快乐着你的快乐”新年包饺子活动和“感谢您给我的光荣”初中毕业生毕业典礼。
我认为:教育的最高意义就是对人格上的积极影响,而感动是影响的最佳状态。我们针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精心策划打动心灵的教育,使其受益终生。
(二)打造教师团队,提供适合的教育
“潜能教育”理念下的省二教师具有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这种不同源于在学校文化感染下,每位教师努力探寻教育规律、认同教育理念、满足社会需求、达成个人专业成长。将孩子成长看成人生价值的根本追求,将学校荣誉看成至高无上的荣耀。每一位省二人都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份工作,尽心尽力地爱着每一个孩子,默默无闻地创造每一份力所能及的佳绩,这已经成为学校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立足教师的职业特点,着眼学生的未来发展,在尊重教师个性、关注教师心灵、激活教师潜能的过程中,达成师生情感共融为目的发展。我们还提出做具有贵族精神的教师,从“教养与品位”“责任与担当”“自由与追求”三个方面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的目标。
1.尊重个性,树立典型,成长有榜样
我们通过树立个性鲜明、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典型,让教师们感到,榜样并不遥远,榜样就在身边。借助榜样无穷的力量唤醒教师内心对职业的热爱,充满激情地做教育。
激情如火是同事们对杨卫红老师的赞誉。她喜欢教育,喜欢孩子,她会把教育做得让学生觉得有意思、感兴趣。她也用激情感染着身边的同事。她既是班主任,又是英语组教研组长,并创造了培养两届中考状元的佳绩。我们运用鲶鱼效应,树立了一批杨卫红这样的典型教师,我们称之为“影子引导法”,只要你与她在一个年级组、教研组,她就会像影子一样感染你、带动你。我们就是要用她的事例告诉大家:平凡的事只要用心就可以做好,简单的事只要投入就可以做好,教育的大事只有热爱才能做好。
教坛不老松是我们对李婧伟老师的评价。作为13年前吉林省树立的四位课改典型,她是唯一还在小学班主任的岗位上坚守并释放着巨大能量的老教师,也是我们常树常新的老典型。她说,是校长推着她走。我们说,是她带着青年教师走。学校成立了李婧伟班主任名师工作室,推广李老师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将其对岗位的坚守、对事业的坚守、对师爱的坚守,更好地呈现在更多的中小学教师面前,我们将李老师比喻成一颗包裹着爱的种子,这颗种子能够将“爱的力量”,传递给更多的教育者。
追求卓越是石馨老师的特色。她是一位有思想、有内涵、有悟性、有性格的教师,她曾是一名执教如诗、颇具个性,略有争议的语文教师,如今,她已经成为教学与管理相得益彰,自身与部门齐头并进的杰出管理者。在她身上传递着一种思想,务实求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体现着一种气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焕发着一种魅力,超越自我,激活团队。于是,她带出了一批优秀的语文教师、带出了一支出色的德育团队,也带出了一个高效精湛的管理部门。石馨的成长和典型的树立,是我们提倡的扬长避短法。告诉我们:不求全而求精,不求完美而求率真,不求刻意模仿而求做最好的自己。
教师的成长需要有榜样。“潜能教育”理念下教师专业发展就是基于尊重教师的个性特点、心灵感受、情感体验、幸福追求,通过榜样的力量,用不同时期、不同特点、不同学科树立起的榜样力量去引导教师“做最好的自己,做有特色的自己”,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2.激活潜能,搭建平台,成长有路径
实施潜能教育不仅需要有“关注个性”的理念,更需要有“科学施教”的专业素养与技能。学校从教师发展的内在需求出发创设常态化、制度化、人性化的专业支持体系,引导教师自主成长、鼓励教师创新工作、实现跨越发展。
常态学习,为成长铺路。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培养教育家型教师的基本要求。“只有学习进入常态,工作才能进入状态”。要让教师认识到:“读书是生命的最佳状态,学习是进步的最大动力,培训是最好的福利待遇”。学校必须为教师创设专业发展的常态化学习氛围。
满足个性需求:青年教师日渐成为学校教师的主体,为满足其成长需求,学校从2007年秋季成立了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利用每周六和寒暑假,对来校不足5年的青年教师进行专门培训。现在,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已由集中培训,发展为常态化的综合性培训。入职初,由学校各方面管理人员为教师作专题讲座,了解学校办学理念、知晓文化制度;然后,深入中小学进入实践学习;入职后,部门内部进行教育教学培训,通过师徒结对、学科研讨、导师引领等形式搭建起学校、部门、年级、教研组、备课组“五位一体”的青年教师成长平台。一年后,学校将会对青年教师进行转正考核培训,内容包括:教学、学习、业绩以及综合评价四大部分,学校通过“六个看”,即看教案书写、看课堂教学、看作业批改、看听课记录、看教学成绩、看读书笔记,综合考核青年教师的工作成绩,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由年级组、部门、学校分三个层次给予帮助和修正,最后,针对共性问题,学校对其进行专门的培训,以此,在满足青年教师切身需求的基础上,促进其下一步的成长与发展。
2013年11月,学校组织中学部全体语文教师、小学部部分语文教师共计81人赴沪进行了为期8天的求学之旅。本次学习是为省二语文教师量身定制的,语文教学文本化的研究有极强的针对性,将专家理论课程及实践观摩课程结合,通过培训促进教师开阔视野,提升专业化发展。
完善学习制度:坚持并完善学习制度是打造教师专业成长氛围的重要手段。学校现已形成六种完善的学习制度,如:校长外出学习报告会制度;A级教师研究发表制度;骨干教师学科示范制度;外出学习人员汇报制度;全员读书报告制度;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制度。读书、学习、培训成为教师成长的必需和常态,一人外出学习,全组、全校教师受益;一人读书学习、大家共同体验分享。系列健全的学习制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激活优势,为成长架桥:每位教师都蕴藏着无限的潜能,唤醒教师的潜能,培养教育智慧,就是为学校发展积蓄力量。学校给予教师施展才能的空间,帮助他们激活潜能,让教师的生命价值得到实现。
康建国是一位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生物教师,但他爱学习、善研究、动手能力很强。他自己动手带着学生搞科学小实验,研究昆虫的习性、观察植物生长,了解家乡特产,自酿葡萄酒,师生携手乐此不疲。他的课堂不局限在教室内,凡是与生物有关的环境都能成为他教学的场所,生物实验室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为充分发挥他的特长,学校让他指导学生社团活动。在他的指导下,学生的小论文《长春南湖水质污染的调查分析》获得全国小科技、小发明论文一等奖;《关于小白鼠记忆力的探究》曾在全国中学生生物小论文评比中获奖。2011年评职称时,康老师因专业特长而受到重视,成为六位中学高级教师中的一位。
经验分享,为成长搭台:心理学认为,人们感受快乐的较高层次是努力工作,创造成绩,与人分享快乐。基于关注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心理需求,为教师搭建平台,提供与他人分享成功的体会、分享心灵成长的收获、分享幸福快乐感受的平台是至关重要的。近几年,学校借助阶段性工作总结的形式、由教师介绍自己实施“潜能教育”的案例,介绍个人工作中的苦辣酸甜,讲解专业成长的经历,讲述在别人帮助下获得的快乐。在这个平台上,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原有能力水平的基础上不断超越,实现着自我改变。祝凤娟老师通过经验交流,发现自己潜能无限,从而成为优秀的A级班主任。2012年中考状元班主任马春娟老师,从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师成长为省级骨干教师;中年教师张玉坤,默默工作,不善张扬,因善于提升班级的整体水平而受到关注;班主任张建丽老师,以无私的关爱让穿着尿不湿上课、有些弱智的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正是交流的平台,让教育的正能量得到释放。实施潜能教育的过程中,我校教师形成了“善于观察发现潜能、关注个性因材施教、宽厚包容平等待人、坚忍不拔持之以恒、涵养品德以身作则、正确反思修正自己”的六种能力。
3.共融发展,荣辱与共,成长有氛围
“潜能生”班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实施“潜能教育”不仅依靠个体行为,更需要团队的合力。“潜能教育”理念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就是学校创设氛围,实现教师共融成长。
捆绑式的团队专业发展能够满足不同教师的发展需求。在团队的共融中分层次稳步前进。如,“教材解读”的分解任务,责任落实,预设重点,齐头并进。备课组长上引路课;A级教师上示范课;青年教师上体验课。每一次教学活动都帮助教师找到了自己在团队中的位置,为教师专业发展找到了适合的切入点。
捆绑式评价是我们的重要考评方式。我们将每个备课组确定为一个考评作业单位,并要求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在日常的备课、学生辅导等工作中要带动和指导组内的教师,避免青年教师由于经验缺乏而产生失误。
在潜能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打造出“特别能奉献、特别肯吃苦、特别爱钻研、特别能够创造”的专业团队,在“共融”的氛围中,教师将自身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整合在一起,荣辱与共,形成了“追求卓越,勇于担当,示范引领,共同成长”的学校文化。
(执笔人:张海燕 刘艳滨)
课题负责人:宋 戈
课题组成员:宋 戈 关尚敏 陈 杰 王宏杰
遇建勋 张连峰 石 馨 王 成
杨桂华 荆玉求 张海燕 刘艳滨
孙校茹 郭振南 苏立平 赵全红
孙 海 杨春霞 薛文霞 邢 阳
吴 林 梁竹青 杜 悦 陈 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