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本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校本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校本科研,就是基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以解决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校本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研究。校本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指教师基于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培训、课题研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升教育教学技能,从而实现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是校本科研顺利开展的保障。

长春市东光学校

一、课题的提出与界定

(一)课题的提出

从国家政策方面看,1998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明确指出: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2001年课程改革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但要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育实践,同时,还要不断提升综合教育素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发挥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从国内外发展现状看,对比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文献发现,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教师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教育相关部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更加深入,而我国教师目前普遍缺乏对专业化的全面认识,很多教师甚至一些教研部门,更多关注的是学科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反思和写作等科研能力方面的提升,缺乏将教师职业作为一门专业的理性思考和探究态度。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一项紧迫任务。

从我校实际情况看,“十二五”期间,学校正处于课改的攻坚阶段,内涵发展已步入良性循环,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学校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任务。分析教师队伍现状,骨干教师队伍年龄日趋老化,年轻教师约占总数的一半,虽然充满活力,但缺少经验和历练。学校领导班子统一共识,单纯依靠校外培训已无法满足教师成长需求,开展校本科研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基于此,我校申请了规划课题《校本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旨在通过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论证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途径,聚焦适合教育理念下的校本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可行性策略,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促进教师间的合作与共享,为学校及教育部门探索以校本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操作模式提供借鉴。

(二)课题的界定

所谓校本科研,就是基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以解决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校本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研究。

教师专业即教师具有其他职业不具备的各种专项知识与技能,教师专业发展即教师在专业上所应具备的理念、知识与能力等多项素养的可持续提升。其中,专业理念主要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和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科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专业能力,即教师在育人中所表现出来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总和。校本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指教师基于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培训、课题研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升教育教学技能,从而实现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实施策略

(一)开展调研,制定校本科研规划

科学的规划是校本科研的目标和引领。学校立足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视角,通过问卷、访谈、座谈和观察等多种方式开展调研,对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个体发展状况、发展水平与发展需求进行细致地分析和把握。结合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实际,制定校本科研计划。确立了提高专业理念和专业技能的目标,以解决学校和教师发展中的问题为出发点,以问题的解决和教师专业成长为落脚点。从研究的内容、形式和成果提升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措施,保证校本科研的有效实施。

(二)完善制度,加强校本科研保障

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是校本科研顺利开展的保障。学校在原有科研制度的基础上,完善修订了《教师个人三年发展规划》《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制度》《全员参与研究制度》《成果奖励制度》《定期交流制度》等,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实施一人一档管理,采取量化考核加分的奖励措施,唤醒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激发教师成长的内动力,推动校本科研的稳步前行。

(三)加强培训,厚植校本科研根基

教师科研素养的高低决定着校本科研的成效。因此,学校加大了教师的科研培训力度,从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读书引领三个方面开展培训。先后投资60多万元、300多人次到全国各地学习课程开发、教学改革、信息技术、德育管理等先进的科研理论;邀请赵谦翔、陈彩琦、孔凡哲等科研专家到学校进行培训;由校长、主任和科研骨干教师组成了培训团队,借助《教师小课题研究手册》,定期对教师进行选题、研究、积累材料、总结提升等方面的具体指导,并能做到与时俱进,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作为校本科研的重点,开展微课程培训。科研室还定期向教师推荐教育科研书籍,如郑金洲的《中小学教师如何做科研》、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佐藤学的《教师的挑战》、朱永新的《走进最理想的教育》、李希贵的《面向个体的教育》等。多措并举从整体上提升了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为校本科研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行动研究,夯实校本科研过程

扎实有效的研究过程是校本科研质量的关键。因此,学校基于教育教学中师生存在的问题,依托课堂教学、课程开发、德育活动、有效评价四个载体,按照调研、选题、计划、研究、反思、总结、深化、提升的步骤扎实开展校本行动研究。根据不同教师的研究能力,我们采取了个体独立研究和群体协作研究两种方式,最大限度地开发教师的研究潜能。研究过程做到四个结合: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名师指导和校本行动研究相结合,常态教研和大赛历练相结合,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相结合。同时,科研室采取“四导”策略,即全心引导、精心辅导、跟踪指导、评价督导,保证研究过程的科学、规范,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研究素养。

(五)提升经验,共享校本科研成果

学校积极搭建各种展示平台,检验校本科研成效。通过教学观摩、经验交流、专题讲座、报刊发表、成果评奖、送课下乡等活动,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推广校本科研的成果。

三、研究成果与成效

(一)形成了促进教师发展的校本科研模式

按照目标引领—制度保障—开展培训—实践探索—展示推广的五步流程,通过扎实有效地研究实践,学校形成了课题驱动式的校本科研模式,以学校主导课题和规划课题为引领,依托校本课题研究,解决了师生成长的问题,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上下交互——确定研究内容。教师依托主导课题和规划课题结合自身特长、发展需要科学选择研究内容;

小、实、值——科学选题。即课题选择切口小、符合师生实际需要、有价值。

1.个体独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提升

主要是教师个人从学校主导课题中选择适合自身优势、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小课题进行研究。如,语文教师可以依托主导课题选择《中学生四大名著阅读策略研究》子课题;各学科教学骨干可以依托《导学-自学-互学模式研究》选择《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以加强朗读提高学生展示能力的研究》子课题;班级管理出色的班主任,就可以依托规划课题选择《以家校互动策略转化学困生的研究》子课题。按照设计方案-行动研究-观察诊断-反思改进-总结提升的流程,开展研究探索,在多循环实践中形成有效策略。在研究过程中,学校采取全心引导、精心辅导、跟踪指导、评价督导的策略,促进教师规范研究、有效提升。

2.群体协作研究,带动教师整体发展

这是我校积极倡导的小课题研究形式。依托教研组、年级组将小课题再分解成若干个子层课题,分头展开研究,用剥竹笋的方式层层分析,层层解剖,最后形成有效策略。通常我们采用课例诊断研讨式和骨干引领提升式来完成群体协作研究。

(1)课例诊断研讨式

教学常规是本,科学提升是魂。我们将常规教研课和小课题研究进行了有机结合,上课即研究,研讨即总结,反思即提升。各学科教研组根据学校主导课题确立学科协作课题,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师生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利用每周一次的主题教研活动,进行问卷调查,梳理师生问题;集体教研,预设解决方案;轮流上课研讨,集体分析诊断;继续实践研讨,形成初步成果。在此基础上,邀请省市专家给予指导,创建各级平台,展示研究成果,最后形成学科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群体协作研究发挥了团队优势,达到了互相协作、共同提升的目的。

(2)骨干引领提升式

为了提升教师的整体研究水平,学校成立了“三级科研骨干教师工作室”,通过专题讲座、骨干论坛、示范展示、青蓝工程、主持群体协作课题等形式,充分发挥各级科研骨干教师在小课题研究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如在骨干教师的个人独立课题《偏旁部首情节识字研究》中,选择97个偏旁部首作为切入点,创设138个情节,编撰了关于人体、动物王国、植物世界和社会生活领域等图文并茂的识字校本教材,其成果列入了《小课题大文章》一书。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申报了群体协作课题《低年级情节识字教学策略研究》。在科研骨干教师的引领下,全体语文教师一起改编校本、钻研教法,形成了追本溯源低年级情节识字策略,全面提高了识字教学效率。通过骨干引领,提升了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

(二)形成了促进教师发展的管理策略

科学规范的管理是校本科研有序推进的保证。在学校科研校长的领导下,各处室主任各负其责、分工协作。科研室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监督、总结,逐渐形成了校级科研管理部门—科研评价处—学科组—教师四级科研管理网络,制定了校本科研管理策略。一是实施目标管理,建立了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科研目标考核责任制,将校本科研目标逐级分化,提高了校本科研领导工作的执行力;二是实施走动管理,每天设一名副校长和一名主任值班巡视,检查校本科研落实情况,提高了管理实效性;三是实施捆绑管理,学校将主任与年段、学年组长与年级、教研组长与学科教师进行交叉式捆绑管理,发挥主管领导、主任和教师的校本科研管理合力。依托校本科研考核评价制度,考核小组将每月的自评、互评、校评结果进行及时反馈、核实、汇总、公示,整个过程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形成了条块结合、良性竞争的管理氛围。

(三)推进了教师和学校可持续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扎实有效的校本科研,教师树立了“先学后教、顺学而导”的先进理念;依托“五学三导”生本课堂模式,充分发挥了编导、引导、督导的作用;导学案和微课技术有机融合,增强了教师构建智慧课堂的能力;阳光德育的实施和校园文化建设,提高了教师课程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实效。在“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浓厚研究氛围中,教师拥有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校本科研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编撰了导学案、研究案例、有效评价论文、思行随笔、研究报告等20多册课改研究成果集,2014—2015年,我校教师有300多篇研究成果获奖,60多篇文章在各类刊物上发表,48人被评为省市骨干教师。70%以上的教师在各类大赛中获奖。在2015年全国开展的“一师一优课”活动中,73位教师参加晒课,24位教师录制优课,15节被评为长春市优课,9节被评为省优课,5节被评为国优课。理念的转变和成绩的取得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了教师的人生价值。

学校内涵提升。在校本科研的带动下,提高了办学质量,做到了中小学无痕衔接,打造了“五学三导”的生本课堂,开发了“两化三性”的校本课程,形成了“体验式”德育模式和“层级多元”的师生评价体系,彰显了学校的适合教育特色,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长春日报》《现代教育科学》等报刊多次报道我校课改研究成果。学校两次在长春地区科研总结会上进行课改成果交流,多次承办现场会,在迎接省市领导调研、评估活动中,因为特色鲜明、亮点突出而受到一致好评。学校先后荣获了国家课题实验校、省校本科研基地校、市三星特色校、教学常规达标校等20多项荣誉。

(执笔人:何国军)

课题负责人:王淑琴

课题组成员:黄 娟 杨玉晶 张丽莉 王 权

      薛英秋 刘恩辉 杨艳红 刘 芳

      宋云平 孙 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