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南关区教师进修学校
一、课题的提出与界定
1.研究背景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进一步引发了我们对现实教育中非生态现象的思考。我们亟须构建起一种新的教育情境,一种保持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且生动活泼的教育生态,来激活、燃烧学生的学习热情;来改变、激励教师的教学方法。而在新常态背景下,理念的更新、思想的丰盈,会聚焦在“以生为本”“关注生命”,深度关注课堂生态,创生态课堂,建生态教学,追寻生态教育理想。
2013年,生态课堂在国内基础教育实践研究中处于创建阶段,我们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认为,教育工作者们已充分认识到课堂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开始注重从生态学的角度去审视现今的课堂,提出了构建生态课堂的重要性。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是明晰可见的,如有关生态课堂的理论不够系统、完善和具体;对生态课堂的研究仅限于课堂的本身,并没有与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结合等。加快研究、总结构建优质高效的生态课堂的实施策略,使其易于操作,便于推广,是一项具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的创新工作。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南关区课堂教学呈现出了生态发展的态势,如教师注重教学资源开发,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创设主动参与、交流合作、独立思考的教学情境等。但仍有一些问题亟待改进与解决:如教学中单纯强调知识、技能而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过于强调学习结果而忽视了教育过程的真实价值;学生最可贵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日渐流失等。
南关区新一轮质量提升工程的重点就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度实施策略。在多年实践探索小班化教育、探究式学习等教改项目基础上,基于对生态课堂整体理论的清晰认识和理性思考,经过大量的调研与论证,决定把《中小学生态课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区域主导课题进行实践研究,使其成为区域教育质量提升的一项重点突破工作。
2.概念界定
生态课堂是在生态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整体和谐的发展观,以尊重学生为基点,遵循中小学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课堂为依托,促进教师、学生、环境之间的和谐建构,从而达到课堂的生态平衡,使课堂教学呈现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实现教师、学生、课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生态课堂,关键在教师。生态课堂中的教师,一定要以学习为中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而不被课本和教参所束缚;以尊重为基础,当好“学习共同体”内“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高高在上主宰一切;以问题为抓手,能组织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活动,而不是仅会灌输和表演;以需要为准则,珍视并灵活地利用好一切生成性教学资源,而不是机械地程序化运作;以发展为主旨,实施多维度、多元化、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而不是用批评和埋怨制造压抑。
生态课堂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是内容和方法的统一,是主导和主体的统一,是开与达的统一,是严与爱的统一,是导与牵的统一。
3.研究目标
直接目标: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提炼出“校本”的和“生本”的课型模式,形成南关特色的生态课型,用生态课堂高效促进区域教学质量进一步全面提高。
间接目标: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智慧的生成与发展,建设一支能真正理解并有效实施新课程的高素质师资队伍;进一步建设生态的南关课堂文化,促进教师与学生和谐、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二、课题的研究过程与实施策略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我们成立了以区教育局局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小组,确立“顶层设计,全员参与,名师引领,多方推动”的研究实施策略,采取“子课题与研究项目并进”的研究方式,“科研引领、学校实践、部门联动”的研究模式,将生态课堂建设纳入到教育科研轨道,使课题研究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常态。
(一)树立生态理念
课题组在进行了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生态教育、生态课堂的内涵,提出了关于“生态课堂”建设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并编写了《走进生态课堂——南关区生态课堂学习读本》,在研究中起到了引领作用。
(二)普及生态理论
1.自我学习:全区教师人手一册《走进生态课堂——南关区生态课堂学习读本》自我学习;学校以杜亚丽教授的《生态课堂理论与实践研究》为蓝本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学习。
2.专题辅导:为课题研究能够有效进行,全面实施研究前,潘文久校长面向全区骨干教师作了《我对生态课堂的理解》辅导;针对教师的困惑,在开题会上进行了“生态课堂,我们该怎么做”的教研论坛;针对实验校、团队遇到的实际问题,组织各子课题负责人、骨干教师进行了“一线教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培训,帮助教师有效理解生态课堂理论,掌握课题研究策略。
(三)组织相关培训
1.专家讲座:课题组邀请吉林省教科院杜亚丽教授面向全区进行了“生态课堂”建设的专题讲座,从生态理论角度为教师理清了研究的概念、内容、意义。
2.团队研修:组织实验校、研究团队的负责人参加了“南关区‘生态课堂’指导力提升高级研修班”,聆听了上海华东师大专家的讲座、走访了上海的中小学课改先进校,为我们实施生态课堂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内容。
3.自主研修:一是各实验校分别邀请了王海英、刘晓中、柳海民教授、逯成文书记就有效教学、探究教学、数字化教学、生态“学堂”等进行了专题讲座;组织科研骨干教师到山东、深圳、河南、安徽、辽宁等地学习国内课改成功经验,取其精华为生态课堂建设服务,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二是各实验校注重教师与教师的交流,积极开展了《让课题研究为课堂教学“加力”》《“生态课堂建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与“三疑三探”模式的融合探索》等讲座,有效地促进了生态课堂建设的有效实施。
(四)开展行动研究
1.确定研究模式
根据研究方案及区域教育实际,确立了“实验校与研究团队”“子课题与研究项目”并进的研究模式,确立了26个实验校,组建了17个由南关名师、特级教师组成的名师研究团队及36个教研员研究团队,确立了79个子课题,5个研究项目。子课题研究内容涵盖了环境建设、模式创建、生态策略、学习方式、教学手段、学科素养等,每一个研究团队就是一个小的研究点,每个实验校是一个大的研究点,这样形成了“由点成线、连线成片”的研究网。
2.开展主题活动
课题研究初始,为了指导教师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跳出来,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开展了“寻找课堂教学中的生态细节”主题教研活动。各实验校分别开展“磨砺课”“每人一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同课异构”等活动;大学区分别开展了“学科主题教研”“每校一课”“生态教研论坛”“研究成果交流”等引领性研究;研究团队开展了“团队晒课”“名师讲学”等活动。教师通过集体备课挖掘生态因子;通过“磨砺课”完善教学方式;通过“同课异构”创设生态细节;通过“合作学习”创设生态环境;通过研究团队“晒课”分享研究感悟,课堂中非生态现象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小组合作、互动式学习,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的质疑、辩论、展示取代了教师的枯燥讲解,生态细节越趋明显。
3.开展研究成果交流活动
各大学区、各校、各研究团队分别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研究交流活动,如大学区生态课堂研训、学科课堂教学交流、教学开放日、专题交流、成果发布等,将在研究中获得的感悟,课堂中师生教学行为的变化,在研究中遇到的困惑等与大家进行交流,寻找推进课题研究的有效途径。
4.开展“微研究微创新”活动
教育是由无数的小事组成,解决好每一件小事,就能成就教育大事。生态课堂建设亦是如此,如果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件小事,都能用“生态理念”去解决,那么师生的生命价值就会得到提升。我们以南关区首届“教育微创新案例征集活动”为契机,鼓励教师立足于日常教育、教学,寻找教学中的“微问题”,指导教师开展“微研究”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对教育教学进行“微创新”。有400多人积极参与到“微研究微创新”案例研究中,形成50多个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5.教研、科研形成合力开展调研活动,为课题研究助力
进修学校教研、科研、培训部门积极进行课题研究,将生态课堂理念作为部门工作的重点,每学期形成一份与自身工作相关的“生态课堂调研报告”和“生态课堂案例分析”,为下一步研究提出可行的建议。3年来,共形成了65万字的《南关区中小学课堂生态调研报告》及两本《南关区主题深度研训成果集》。
三、课题研究成果与成效
1.初步树立了生态理念
生态课堂是以生活实践为教学依托,以和谐生成为教学形态,以富有情趣为教学特点,以发展生命为教学目的,追求让教学回归本质、让课堂充满情趣、让学习润泽师生生命。生态课堂是学生积极学习的课堂,它有健康、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有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有自信、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有让师生自由、主动、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2.总结提炼了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
一是形成了南关区中学整体课堂教学模式:“知情并重363”教学模式,即“三个关注”:关注学生认知、关注学生情感、关注学生能力;“六个活动”:情景创设(教师层面)、对话交流(师生层面)、自主学习、质疑释疑、互助合作、探究延展(学生层面)。“三个效果”:双基落实、情绪愉悦、和谐高效。
二是初步形成了小学“生态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从学生、教师课堂中的“生态细节”评价学生的倾听、书写、表达、质疑和思考、学习的综合能力;评价教师的驾驭教材、引领学生、引导学习方式的能力,推进了教师深入开展生态课堂建设。
三是各实验校根据自己的研究实践,形成了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一○三中学的“1361”教学模式,东四小学的“疑探合一”、一〇四中学的“五步导学”、树勋小学的“导、探、辨、用、拓”、西五小学的“六步教学”、富裕小学“生态学堂”“六变化策略”等,都体现了生态课堂的尊重、和谐、互生原则。
3.教师在研究中素质不断提升
(1)课题研究使我们看到学生在课堂上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再是一句空谈。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质疑与碰撞不断生成出新的问题;研究探讨时的激烈争论、发表见解时的侃侃而谈,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自信、快乐,更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在生态课堂学习中不断地成熟、成长。
(2)在生态理论指导下,在经过了“用眼看、用心听、用脑想、亲身做”后,教师能够借鉴成功的课改经验,在“理念变、行动变”的同时,自身素养也得到提高。在生态课堂建设的研究中,教师们积极参与课堂改革,并撰写出自己的研究心得、体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思想。3年来,我区省级骨干教师人数增加了24人,达到近5年省级骨干人数增加比例的最高值;在新一轮市级骨干遴选中,223人被认定为市级骨干教师,新增比例21.6%,位居县(区)首位。在市级以上教学大赛获奖300人次,近一年来有120多篇文章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
我们做生态课堂建设研究,不是改变一种形式,而是转变教学的意义。课堂教学的意义不再是简单的学会知识、培养能力,而是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实现生命价值的过程,通过学习,生命质量得到提升。因此,构建生态课堂不是我们的终极研究目标,我们将在研究生态课堂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教育的研究,以此来促进南关教育的发展,实现教育的均衡。
(执笔人:邹凤英)
课题负责人:谭 智
课题组成员:潘文久 邹凤英 王淑荣 刘 莹
吴家凯 侯玉丹 景彦双 张成玉
朱聪颖 娄海山 高海燕 秦洪国
王秀森 张静秋 王庆忠 任国权
丁国君 李 鸿 刘丽萍 刘秀丽
李永明 殷立丽 赵桂娟 赵春淼
朱 辉 韩 涛 李彦萍 陈春颖
孔凡信 陈 玥 许 玲 宁 宇
王续橙 李 洁 彭景松 滕 坤
邢质美 戴正之 杨金明 张玉艳
宋惠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