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大班幼儿入学准备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幼儿园大班幼儿入学准备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幼小衔接的重任和责任落在了幼儿园这一方。2.在推进幼小衔接有效性实施的过程中,提高大班教师对小学低年段学生心理的认识,促进大班教师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幼儿入学准备的能力,提升大班教师的专业素养,优化教育教学结构。

东北师大附中净月实验学校幼儿园

一、课题的提出与界定

(一)研究背景

1.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现象的社会需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这决定了幼儿园教育必然承担着为学校教育打基础的任务,而入学准备是幼儿园教育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环节。《幼儿园规程》第29条规定:幼儿园与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阶段的互相衔接。因此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准备,以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是幼儿园的重要任务。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幼小衔接的重任和责任落在了幼儿园这一方。然而,就现实来看,幼儿园有关幼小衔接的工作做得并不理想,幼儿园小学化教育倾向严重,2011年12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提出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纠正‘小学化’教育内容和方式”。

2.提升幼儿入学能力,尽快适应小学生活的现实需要

德国的哈克教授认为,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也包括教师、朋友、行为规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的变化。他根据观察和研究指出,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存在着下列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

关系人的断层。孩子入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角色的关系人——幼儿园教师,而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这使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

学习方式的断层。小学正规的科目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孩子必须有适当的时间加以适应。

行为规范的断层。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他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

社会结构的断层。孩子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友伴分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

期望水平的断层。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上了学的孩子给予新的期望和压力,为了学业而减少了孩子游戏、看电视的时间等。

学习环境的断层。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转换成为科学习、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孩子容易陷入不注意状态或学习障碍。以上断层使德国30%的小学生有不适应现象,导致学习兴趣低落、恐惧、焦虑以及攻击性强等行为发生。因此,解决好这六个断层的连接问题,是做好幼小衔接的关键。

3.提升家庭对入学准备科学认知的需要

首先是改变家长入学认知的需要。

一些家长在幼儿入学的认知上还存在多识字、多写字、多学拼音、多学计算等以知识为主的学习上,对幼儿学习特点认知不够清晰,对幼儿园教学内涵了解不够,只一味追求表象上的多学、多会。这样的家庭教育氛围势必与幼儿的发展特点相违背,改变是家长的教育观念,是真正做好幼小衔接,保障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的前提条件。

其次是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能力的需要。

幼儿语言与专注力、区分玩与学的能力、课堂行为能力、时间观念、作业行为与任务意识等的培养都需要家庭的强力支持与配合,从家庭教育的角度与幼儿园教育达成一致,采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坚持性、持久性,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入学做好充分的能力准备。

4.发挥我校幼小一体化教育优势的需要

我校是幼小初高一体化的教育学校,与小学的随时性、即时性的衔接培养条件能够保证我们在及时沟通的前提下,针对幼儿出现的各种入学适应问题进行及时的掌握,随时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调整我们的衔接培养方案,让幼儿适应小学生活。

(二)概念界定

入学准备在此项课题研究中泛指幼儿适应小学生活所应具备的心理适应能力、社会交往适应能力、语言发展等学习能力的准备现状及对策,专指本园幼儿入本校小学后各方面适应性表现现状以及基于此现状的解决策略。

大班指5—6岁即将升入小学的幼儿。

(三)研究目的

1.通过与小学的密切交流与合作,发现本园幼儿入小学后的心理、行为表现的优势与不足,运用一日生活中常规培养、幼儿园衔接课程上的能力培养、家园合作中的责任意识培养等路径帮助幼儿做好入学适应,提升幼儿入学适应能力。

2.在推进幼小衔接有效性实施的过程中,提高大班教师对小学低年段学生心理的认识,促进大班教师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幼儿入学准备的能力,提升大班教师的专业素养,优化教育教学结构。

3.通过家园合作,提升家长对入学准备科学性的认识,积累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形成家园共育课程体系。

4.通过实践研究,形成富有本园、本校特色的幼小衔接课程体系。

二、课题研究过程与实施策略

幼儿入学能力的准备不仅仅是在大班,追根溯源这种能力从幼儿入园开始就应获得。所以,在本课题研究中,研究对象以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学生为主,幼儿园其他年段幼儿能力培养为辅,采用行动研究法来进行实践研究,同时广泛向家长宣传,召开家长会,让家长参与到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当中来,有效地促进了家、园、校同育,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

在意识认知层面,我们进一步研究“幼小衔接”的基本思想。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考虑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是我们研究的前提。幼儿园与小学要统一思想,在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方法、环境设置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衔接,避免幼儿园单方面的向小学靠拢、关注知识的提前储备等错误倾向,将研究的重点由“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的生活”转变为“幼儿园、学校采取什么措施、方法尽快适应孩子的需求”,为孩子平稳过渡到小学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促进这一阶段孩子的整体和谐发展。

首先,教师加强学习,正确认识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事情,愿意去学,主动探索,在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上达到充分衔接。

其次,教师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利用环境与幼儿的相互作用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其中包括精神环境——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融洽、宽松的学习氛围;物质环境——丰富的学习材料和整洁、优美、具有文化氛围的内部环境),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在相关能力、习惯、意识等的培养和知识技能的学习等方面必须尊重该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和学习特点,在教育教学模式上得到衔接。

再次,教师充分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育,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进行主动学习,努力改变“一刀切”的教育形式,在教育方法上逐渐达到衔接。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为孩子提供丰富适宜的学习、活动环境,充分满足孩子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帮助孩子顺利完成这一阶段的过渡,使孩子在快乐的学习生活中获得身心健康的发展,是幼儿园、小学两大教育团体研究幼小衔接的实质。

结合本园大班幼儿实际发展现状以及本校小学一年级幼儿实际发生的适应现状,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我园从四个维度开展此课题研究。

(一)一日生活中幼儿的社会性培养

课题组成员通过幼儿日常行为调查问卷分析中进行思考,清楚了幼儿存在的问题以及入学存在的困难,分别从一日生活中幼儿良好卫生习惯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文明礼仪养成、集体意识养成五个层面开展研究。

1.良好卫生习惯养成

良好卫生习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提高人的文明素质有重要作用。在研究的过程中,班级通过卫生小擂台、我是整理小超人等活动,从一日生活中注重对幼儿卫生习惯的培养并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良好生活习惯养成

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影响人的文明素质水平,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了许多公认的生活习惯礼仪等要求。在幼儿园阶段,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进餐不说话、不浪费粮食,午睡安静不影响别人,节约社会资源不浪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等。在研究中,我们通过“光盘行动——不浪费粮食”“环保天使——保护环境”“自理达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文明使者——公共场所轻声”等活动,在活动中激励、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周围人。

3.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古语讲:“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卧如弓”实际上是对人的行为习惯所总结出来的标准性要求。在研究中,我们通过“好习惯儿歌表演”“习惯伴我行童话小剧场”等活动,将良好的行为编成儿歌、童话剧进行表演,在编排和表演的过程中,内化幼儿的良好行为,提升幼儿自我内省的能力。

4.文明礼仪习惯养成

幼儿年龄小,是养成文明礼貌习惯的最佳时机。文明礼貌教育主要内容有:说文明语,待人有礼,与人为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开展“礼仪小天使”“我是小雷锋”等活动,帮助幼儿从自身做起文明守礼、乐于助人,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和影响周围人,达到人人文明、个个守礼的良好氛围。

5.集体意识习惯养成

幼儿园是集体性教育组织,是幼儿在集体生活学习环境中能否自觉遵守集体规范,是否养成组织性、纪律性的重要前提。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我是小小值日生——服务他人”“今天我播报——服务集体”“我的出勤表——遵守集体生活时间”等活动,帮助幼儿养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进而为集体服务、为集体争光的良好集体意识。

(二)在区域游戏中提升入学必备八大能力

在课题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幼儿入小学往往会表现出学习不适应、社会性不适应和心理不适应,其中学习不适应最为明显,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阅读困难、漏字;书写困难,做作业拖拉;理解能力差,不能依照教师的指令听说读写等;社会性不适应主要表现为自控能力差,规则意识差,交往困难等;心理不适应源于幼儿园里有教师呵护,而到小学要逐渐自立。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应该是专注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习惯养成。

由此,幼小衔接的关键不是知识的衔接,而是能力的衔接,应该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良好习惯入手。这种能力包括视觉专注能力、听觉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等。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培养。

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游戏。我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模仿各类人物、动物及各种事件,使好奇心得到满足;兴趣得到发展;身心愉快。在区域游戏中,因为相对自由宽松的游戏氛围、自主的学习方式,幼儿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行为等,使幼儿的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合作、创造、表达、思维、交往等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因而,作为幼小衔接问题解决策略之一,我们将区域游戏的有效开展作为幼儿入学适应能力养成的主要阵地,在深入研究中发展幼儿的各项能力。

1.建立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的班级活动区

首先,我们将幼儿区域中幼儿能力培养目标细化、分块,并依照各年龄段重点培养目标建设班级活动区,小班突出适应性培养,以生活操作区、娃娃家、小厨房等生活体验区为重点,建立生活化的游戏环境,帮助幼儿在游戏中适应幼儿园生活、发展初步的交往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中班突出视觉专注能力、交往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通过创建美工区、娃娃医院、超市、益智区等游戏环境,让幼儿在自主操作中内化主动学习的良好品质,发展创造力、交往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大班重点突出小组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优势,通过创建阅读区、科学区、棋牌游戏区、职业体验区等,发展幼儿听觉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交往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

2.投放符合幼儿兴趣需要以及能力发展需要的游戏材料

每个班级针对幼儿能力培养重点,有目的性、有指向性地投放材料,并通过进区频率表、材料使用频率表、材料调整策略方案等,有目的地对幼儿操作材料的兴趣、爱好、能力发展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调整。促进游戏材料对幼儿能力发展的有效性。

3.形成个性化的游戏方案

为使区域游戏能力培养更目标化、具体化,教师通过材料的隐性指导,形成相对目标化的游戏方案,幼儿通过游戏主题的选择,自主选择、操作材料,教师结合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观察,改进游戏材料,在自主游戏中发展幼儿的各项能力。

(三)家园合作提升入学理念认知的路径探析

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没有家长的配合,家庭教育没有幼儿园、学校的指导,教育就形不成合力,教育就难以产生互赢局面。因此,为增加“衔接”工作的实效性,家园联系策略相当重要。在幼小衔接的家园合作中,我们的具体策略是:

1.通过专题讲座,提升家庭对幼小衔接认识的科学性。每学期,通过班级家长会、组长幼小衔接主题微报告、东北师大教育学部专家课堂开课等形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理念,从根本上转变家长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观,与家长协调一致,共同培养幼儿的大能力。

2.通过共育亲子活动,加强家园联系,共同见证幼儿的能力发展。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共育游戏节、共育体育节、共育科技节等亲子活动,提升家长对幼儿在活动中发展能力的认知水平,获取家长从心理到行为上一致性的支持与配合,家园同步以能力养成为重。

3.开展家长助教、家长义工、家长开放日等活动,请家长走进幼儿园,以教育者的身份参与教育行为、关注教育过程、感受教育成果。

4.指导家庭开展亲子阅读、亲子互助等活动,发挥家庭一对一教育的特性,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生活习惯,在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提升幼儿倾听、理解、记忆、专注、表达等能力。

5.协助个别家庭开展问题行为个案研究。由于个性心理、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幼儿在学习情感、学习方式上也会存在很多差异。因此,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我们及时关注并加强对幼儿的个别指导,同家庭携手,运用行为引导记录表等方式及时帮助一些行为偏差、能力不足的幼儿,帮助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逐步提升各项能力。

(四)走进小学对幼儿行为影响的实践探究

幼儿园教师、幼儿和小学一年级教师、学生开展经常性的互动、交流、研讨,在交流中探究幼儿园幼儿能力发展的优劣,为幼儿园的课题开展提供现实依据。具体做法是:

1.大班幼儿参观首地小学环境、参与小学活动、走进小学课堂,感受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不同。

2.请一年级小学生走进幼儿园,和弟弟妹妹谈谈小学上课、下课的故事,帮助幼儿了解小学生活状态,产生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为入学做好心理准备。

3.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请小学生走进幼儿园,为弟弟妹妹讲故事,用亲身示范帮助幼儿了解小学生哥哥姐姐的了不起。

4.邀请小学教师到幼儿园,为教师及家长做有关能力养成方面的讲座,幼儿园教师及家长通过聆听和咨询做好相应的指导与准备。

每学期,幼儿园大班的教师都会走进小学听课,听课后与小学教师进行深入研讨,在热切的讨论中很多问题基本能够达成思想一致。如关于坐姿问题,小学一年级教师强调课堂规范,要求学生“坐如钟”,稍有偏差即提醒。而我们则认为,孩子持某种姿势时间过长会产生疲劳,因此教师对孩子适当调整姿势应给予理解。再如课间奔跑问题,我们和小学教师一致认为不能“堵截”而应“疏导”,因为奔跑是孩子体能释放和宣泄的途径,关键是要让孩子知道哪些地方可以奔跑,哪些地方不可以,更为重要的是教给孩子一些适宜的游戏内容和方法。此外,小学教师在赞赏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方式的同时,建议幼儿园教师更有智慧地设计和组织游戏。这种争论和建议非常有意义,它不仅使我们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更使我们彼此了解了对方,更为可贵的是它促使我们一起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去努力寻找适宜的方法。

三、课题研究成果与成效

(一)研究成果

1.幼儿方面

通过课题的实施,幼儿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大班的幼儿基本能做到认真倾听,能带着问题听老师和同伴的发言,尽量不打断他人的发言;基本能借助一定的条件把话说完整,说清楚;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或现象,在他人的帮助下乐于去发现问题,能积极思考他人的问题;合作的意识明显加强,我行我素的行为收敛了;具有一定的团队意识,能在集体活动中做到不影响全局。

2.教师方面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对于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培养幼儿各方面能力提高了,通过各种途径、各个方式训练和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打造了一支研究型的教师队伍。我园教师参与教研的意识明显增强,从害怕教学研究到逐步喜欢教学研究。教师们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提高,又在学习提高中积淀。

3.家长方面

通过课题的实施,转变了家长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明确了具有良好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掌握了一些指导孩子养成良好学习品质的方法,通过与孩子一起读书等做法,他们的自身素质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4.幼儿园层面

内涵进一步深化,声誉不断提高。通过课题研究幼儿园和小学形成了幼小衔接,孩子能顺利完成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在社会上、家长中形成了很大的反响。让幼儿园崇高而优美的阳光教育内涵更加深刻,幼儿更加自由、独立地成长。

5.实践成果

3年来,我们课题组共收集了高质量的区域游戏案例、观察记录325份,个案分析及反思35份,教育叙事30份。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52篇。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形成了游戏化的教育理念,为扎实、有效地推进学前教育发展做出了强有力的贡献。

6.理论成果

我们体会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幼小衔接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心理能力的衔接;再有,制约孩子入小学后以至将来上中学、大学的最关键的因素是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同时,在研究中我们不断地体会到许多方面研究越深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越多,幼小衔接并不只是一些表面问题的衔接问题,而需要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内容、教育要求等诸多方面的衔接,在能力、习惯等的培养方面也不仅仅是几种具体能力的培养,而是一项大的工程,是一个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大工程,还需要不断分析现阶段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因素,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将会根据这些问题进一步深入思考、尝试,寻求解决的办法。

(二)研究成效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进入实验阶段,一堂堂的课题实验课,一次次生动活泼的教科研论坛,一个个富有思想、蕴含新课程理念的总结交流活动,使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

1.带动了幼儿园的教科研气氛,提升了幼儿园的教科研能力,为优化幼儿园办学条件起到了推动作用。

2.形成了课题组优秀论文集。

3.推动区域游戏有效开展。

帮助幼儿从心理上、生理上、能力上做好入学适应准备是每一位幼儿工作者的责任,通过此项课题的研究,让我们更加明确了幼小衔接的现实意义、探索出一定的科学、实效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未来的工作中,我们会一如既往地以更加积极的心态、科学的方法将此项课题深入研究下去,激发幼儿的潜能,促进幼儿能力提升,为幼儿的学习生活夯实基础,厚实积累。

(执笔人:周敏玲 刘春杰)

课题负责人:赵 明

课题组成员:王淑杰 周敏玲 张 啸 刘丽娜

      刘 聃 计英姿 邢 楠 刘春杰

      韩 露 王文凤 王淑娟 王 晶

      白 晶 颜 喆 赵丽丽 吴 莎

      王 鑫 谢 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