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一、研究课题的提出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作业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学生学习活动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是关注学生的作业问题。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探索与实践活动的主要载体是形式多样的作业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从作业训练中去实施,“作业”是培养和检验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及途径。目前,在作业本身的质量和要求上存在着许多违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现象,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也违背了国家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作业问题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业问题也成了推进素质教育的障碍和教改的难点。因此,对中小学作业问题的探索改革势在必行。新课程改革强烈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让学生快乐幸福地学习成长。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各中小学把追求升学率作为学校的第一要务,他们坚持着考试成功就是教育成功的办学理念,作业和考试仍占教育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科作业和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贯穿着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以考试为教学目的,以分数为评价标准,以作业为应试手段的现象广泛存在。大量统一、机械重复的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身心负担,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业负担过重也造成了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单一性,特别是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几乎就是听课和写作业。学生的作业问题,也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为了应试,教师们不得不大搞题海战术,高耗低效,导致教师和学生都在堆积如山的作业中苦不堪言。
作业改革作为教法和学法的交汇点,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重新审视和思考。研究作业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把教师与学生的注意力从习惯的教,转移到学,转移到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主题上来。加强作业问题研究,开展作业改革是解决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途径,更是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实践。应该说目前学生学习中的无效作业非常多。我们现在研究此项课题是想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新的作业模式策略,改变当前中小学作业中高耗低效的现状,减轻中小学生沉重的作业负担,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变他主为自主,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同时也可以弥补我市在此方面的研究空白。因此说,确定这项课题是非常必要的。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总体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立足实际,重点研究如何科学有效地完成作业设计、布置、完成、评价一系列问题。在研究实践中,应该突破以往的框架,可以根据各个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各种各样新的作业模式。下面提供一些备选的子课题,可供参考:
子课题
1.各学科作业形式的特点、分类及设计技术的研究;
2.开放性、研究性、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研究;
3.各科作业的学科特点的研究;
4.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的规律的研究;
5.学生作业心理的发展研究与比较研究;
6.分层次作业的规律和技巧的研究;
7.分层作业的优势性研究;
8.作业效果的测评与反馈的研究;
9.合理的作业难度负荷和时间负荷的研究;
10.作业模式研究;
11.作业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12.作业现状和理念研究;
13.中小学有效作业研究;
14.教师作业设计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具有地区特色的中小学作业改革的操作模式和策略。
2.通过课题研究,转变教师的作业观,创新教学方式,培养一批教学理念先进,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学效率。
3.通过课题研究,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提高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4.通过课题研究,推动课堂教学整体改革,进而为全地区教育改革服务。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策略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各子课题学校可根据课题研究的性质,灵活采用适合的研究方法。比如,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实践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等。
1.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对作业改革研究的成果及现状,为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学习新课程理论和作业设计与批改的相关文章、书籍,借鉴成功经验,提出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调查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调查学生作业现状,教师作业批改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找到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调查分析学生、教师、家长对作业现状的态度;调查分析学生、教师、家长对作业内容、形式、目的和效果的认识。
3.实践研究法:在作业设计的实践中采用观察、发现、调整、分析的方法,获取真实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通过学习效果的检测,不断完善课题实施内容,寻求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4.经验总结法:结合本校本人工作实践经验进行研究。将课题研究内容、过程、成果加以总结、归纳,撰写阶段性小结,修正和完善研究方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加以推广。
5.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总结,边辐射推广。
(二)课题研究的策略
1.尝试探索,辐射推广
总课题组在充分考虑教科所的实际现状和整个地区的情况以及对课题学校研究方案水平和实际研究力量等情况的基础上,决定该项课题以双阳区的三所学校为主,同时吸纳了希望高中、108中学和仙台小学参加研究。第一轮研究主要以尝试探索为主,研究取得成果后进行辐射推广,并进行示范引导。
2.加强领导,强化指导培训
该项课题实施三级研究管理指导,总课题组主要负责对各子课题的领导、指导、检查、评估及不定期对子课题学校教师进行培训和验收课题。县区教科所作为中心指导组负责对本县区的子课题的研究、指导和协调工作;各子课题学校研究组具体负责本校课题的具体研究工作,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聘请专家或内部进行培训。
3.研教结合,以研究促教学
承担课题研究的学校教师一方面要以研究方案中各阶段的具体指导思想、研究内容和方法要求来规划平时的工作,并反映在工作计划中,另一方面,在安排研究任务、规定研究工作的具体方法和需要达到研究目标等方面,又要充分考虑日常工作的进度、内容和要求,使日常工作和研究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同时通过研究,促使工作能更科学有序。
4.加强管理,以管理促研究
加强课题管理,要求参加研究课题的教师明确研究规范,努力向规范靠拢,矫正非规范行为,切实抓好起始时研究方案的论证,研究过程中研讨和成果的展示以及阶段总结这样一些管理环节,并组织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以此保证正确的课题研究方向。总课题组每年到课题学校,听取课题研究汇报,检查课题研究过程资料和阶段研究成果。一方面作为对课题研究的监督和评价,另一方面便于总课题组及时了解和掌握课题研究的动态,以便修改完善课题研究计划,更好地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三)课题研究的结果与成效
1.通过课题研究,课题教师的作业理念和作业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进一步明确了作业改革的理念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发展”“为了每个学生个性发展”“我的作业我做主”,素质教育思想进一步贯彻落实。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充分强调学生在作业中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学生参与作业改革的能动性,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正确思维、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等良好习惯,以及提高学生自主、创新和自我提高能力等,强化了通过作业改革对塑造和提高学生良好素质的潜移默化功能,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2.通过课题研究,成功探索出了很多各具特色的作业类型模式,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课题教师认真总结自己的作业研究经验,广泛收集、整理、加工已有的作业研究材料,根据科学性、实用性、有效性的原则,吸取了许多国内外的作业研究思想、研究理论,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研究实际,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从中探索出了一些较为成型的作业类型模式。如双阳区第二实验小学的课题《小学生作业改革的研究》从课内作业内容改革、家庭作业设计改革和新概念作业设计改革三个维度,探索出了从课内到课外的多种作业操作模式,如合科作业模式、中心制作业模式、分层作业模式、自主作业模式、实践性作业模式等。
3.通过课题研究,课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研究水平明显增强,学生的学习素质和作业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课题教师通过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和作业研究方面的论著,积极探讨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较好地解决了以往在作业布置和批改方面存在的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的问题,而更重视作业设计、布置的科学性和批改的实效性。学生在此项课题中收效更大,学生成了作业的主导者,教师成了学生作业的指导者和激励者,教师更加关注学生作业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和成长。学生的自主学习责任建立起来了,不再把作业当作苦差事,学生在作业改革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明显增强。
4.课题研究成果比较丰富。总课题主持人在主持指导各子课题进行研究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研究水平,积极撰写文稿指导各子课题的研究。在制订总课题研究方案后,先后撰写了《中小学作业存在问题及其分析》和《中小学作业改革策略探究》两篇论文分别发表在2013年《长春教育》第3期和第5期。还撰写了《中小学作业改革漫谈》讲稿。课题研究学校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以双阳区二实验小学的课题为例,课题组教师就有80篇论文获奖,其中7篇发表,作业设计达100余篇。现已积累学生作业作品近千份,教师作业设计集一本。经开区仙台小学拱中波老师通过此项课题研究成为长春市科研骨干教师。
(执笔人:杨秀艳)
课题负责人:杨秀艳
课题组成员:王 惠 宋剑锋 冷宏伟 李 杰
李文茸 涂明艳 李 锐 拱中波
林 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