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一、课题的提出与界定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价值、意义
随着国家《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发展与学习指南》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的出台,学前教育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近年来,在改革探索的道路上又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脱离幼儿年龄特点的小学化教育倾向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一现象引起了许多学前教育专家的关注。我市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也非常明显,这种有悖于学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现象不容忽视。虽然在行政上明令禁止,但由于社会的影响等多种原因,实际上却禁而不止,如何改变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状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对策,尚未探索出从根本上控制和扭转这种现象的有效对策。我市存在的实际问题,需要我们结合本地区实际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并在实践中对我市的这一现象加以扭转。基于此,我们选择了该课题进行研究。
小学化倾向包括两种现象:一是指教育内容的小学化,小学低年级教材内容被直接用于幼儿园教学之中;二是指教学形式的小学化,一些幼儿园并非以游戏为主导活动,而是以课堂教学为基本教育活动。由于幼儿园的教育对象是身心发育未成熟的孩子,因此幼儿园教育是保教结合,在教育形式上是以游戏为主,教育内容上以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能力培养为主,注重培养情感情操,是一种活动形式丰富多样的教育。
最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应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这说明幼儿园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它和学校教育是不同的两个教育阶段。幼儿园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小学是以课堂授课为主要形式;幼儿园强调的是生活常规、游戏规则,而小学的各种学习纪律、常规要求、行为规范,都必须遵守。研究表明儿童入学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学习适应困难、生活适应困难、社会适应困难等方面,幼小衔接直接关系到孩子能不能克服这些困难,实现由幼儿园向小学过渡。因此,幼儿园与小学双方共同探讨幼小衔接中培养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措施,是摆在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面前急需研究的课题。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于解决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危害问题。减弱我市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同时形成一系列分析研究报告和探索实践经验总结,为我市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子。可以用几个有利于对本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给予概括:1.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专业教师队伍的成长;2.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3.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幼儿的和谐全面发展;4.有利于转变家长观念,还幼儿快乐的童年;5.有利于幼儿教育的科学发展。选择该研究课题,对于找出我市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问题根源并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还幼儿教育一片健康发展的蓝天意义重大。时下时髦的一句话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对学前幼儿不当的教育方法和超出其年龄的超负荷的小学化教育却恰恰与这个初衷相违背,其结果将会导致“让孩子累倒在起跑线上”。为此,我们决定从本地学前教育现状和实际出发,从基层做起,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切实找出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有效方法和最佳、最便捷的方法与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作为长春市“十二五”教育科研的重点课题,本课题研究为贯彻落实《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长府发[2011]18号)精神,发挥教育科研在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通过研究找出不同的学前教育机构存在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的各自不同的原因和共性的原因。针对具体问题,探索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在研究实践中对教师的教育行为予以指导、帮助和协调,在研究实践中促使园长、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人才观,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对家长的成材观念和育子观念加以引导,对社会大环境施以积极有效的影响,从而削弱我市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根据幼儿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制定幼小衔接计划,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幼儿达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以保证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在新的环境中得到稳定健康的发展,逐步使幼儿教育步入适合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游戏化轨道。
2.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了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现状。通过对市内幼儿园有代表性的抽样调查,评估我市幼儿园小学化的程度,了解小学化的主要表现。
(2)探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成因。通过对园长的访谈,锁定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主要原因,以便有的放矢地设计解决思路。
(3)尝试克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途径与方法。
二、课题研究过程和实施策略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研究中课题组将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分析法、实践探索法、观摩交流学习法、经验介绍法等各种方法展开实践和探索,力争找出问题根源和解决对策。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在行动中研究行动,要求各研究课题的成员有明确的目的,有具体的计划,控制实验过程,收集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加工、提炼,形成研究成果。
2.文献研究法:通过在网上、书刊上查阅相关文献,提高理论认识,吸取有效经验方法,促进研究。
3.观察研究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研究对象(幼儿、教师)进行观察,典型群体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多种感官参与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从而收集真实、准确、有代表性的信息。
4.合作研究:强调组员之间的合作学习、合作研究,通过共同参与,彼此沟通,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
(1)选定了课题,填写课题申报表;审核了110个子课题参与课题研究。
(2)完成了开题论证报告和课题实施方案;总课题组在长春市政府机关第二幼儿园举行了课题开题会。
(3)成立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成人化的研究”课题组,选定了课题研究人员和指导人员并初步进行任务分工。
(4)选定了课题研究基地幼儿园和学校学前班。
(5)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培训和课题知识培训。
2.实施阶段
进入了正式研究阶段,课题负责人定期对基地幼儿园、学校的课题研究进行监控、指导,基地幼儿园、学校对课题的开展研究情况、进展情况以及研究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和总结的经验,及时向课题负责人进行各种形式的汇报,保证了课题的顺利进行。基地幼儿园、学校按照课题负责人的阶段性安排展开课题研究,收集了研究过程中的数据、资料,积极探索课题研究的问题解决途径和方法,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总结了研究的经验、成果。课题研究各基地要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交流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追求务实精神,营造求真、科学严谨的教研氛围。作为基地幼儿园、学校要及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给教师以人文关怀,尊重保护教师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的研究信心。实施阶段总课题组下发了课题研究的中期情况统计表,各子课题上交了课题研究的中期汇报材料。
3.总结阶段
课题负责人汇总分析了各研究基地的原始研究过程性资料,通过认真分析梳理,提炼整理出各基地有价值、有意义、有代表性的成功的措施、方法、经验等,指导各基地将研究的成功策略和经验在其他研究基地相互之间进行横向交流探索与实践,进一步在实践中检验研究的效果,然后提升总结理论,撰写出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对家长进行幼儿教育满意度问卷调查,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专业测查(随机抽样),对教师进行专业理论的测试和教学基本功专业技能的评价测试(随机抽样),认真总结研究成果并进行整理,编辑课题研究成果集,规范档案,写出课题结题报告。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核心组成员及各实验区负责人。组织幼儿园协会专家顾问团成员到各实验区、实验园进行指导。
1.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当前我市学前教育面临着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的双重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成人化”倾向,入园需求迅速增长,对学前教育重要性认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教育教学相对落后等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再度成为广大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部、省、市都先后下发了相关文件,明确规定要规范办园行为,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成人化”,坚持科学保教,保障幼儿健康成长。
2.研究的优秀科研人员,本课题组有核心成员10余名,组长有长春市教育局的领导、专职科研人员、优秀教育工作者。副组长有教育专家、教科研人员、知名园长、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组员有各城区教研员和园长、教师。他们都是我市学前教育工作的精英,有丰富的教育和教科研管理经验,参加过多个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工作,并担任课题负责人。
3.准备工作充分。整个科研团队年富力强,经验丰富,为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4.领导高度重视,为幼儿园创设良好的研究氛围,端正了办园思想,加大了投入,搭建了平台,提高了水平,促进了发展。
5.改变园长的育人理念。通过培训,在园长中间树立全面的入学准备观,包括五方面:认知和一般知识、学习方式、情绪与社会性、言语能力、身体健康及运动技能的发展。①身体健康与运动技能发展包括:成长速率、大肌肉动作、精细动作、自我照料能力;②情绪与社会性发展包括:积极的师生关系、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表达情感的能力、对他人情绪的敏感性;③学习方式包括:对任务和挑战的开放性和谨慎、想象力、注意力、坚持性、认知方式等;④言语能力包括:口头言语能力(听、说)、最初的读写能力(对书和故事的兴趣、拼写意识、理解故事等);⑤认知和一般知识包括:关于客体的知识(例如关于客体物理属性等)、关于客体间关系的知识(例如数理逻辑知识等)、关于社会习俗的知识(例如传统或规则等)。
6.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习幼小衔接文章,精通幼小衔接相关知识,掌握小学生活、教育的一些基本行为习惯要求;加强幼儿安全意识和自理能力的培养;加强幼儿对课间休息和自由活动的引导,让幼儿学会自主安排和管理自己的生活。
①学习幼小衔接文章,精通幼小衔接相关知识,掌握小学生活、教育的一些基本行为习惯要求。
②加强幼儿安全意识和自理能力的培养。
③加强幼儿对课间休息和自由活动的引导,让幼儿学会自主安排和管理自己的生活。
④与小学教师座谈,了解历届幼儿升小学后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幼儿园需要注意的幼小衔接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⑤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加强幼儿对小学生知识的学习和热爱上小学的情感培养,做好幼儿心理疏导。
⑥向家长宣传幼小衔接的相关知识。
7.改变家长的育儿期望。家园同步,增强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沟通,共同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准备。(1)召开专题家长会;(2)利用家访、家长来园接送幼儿、电话交谈等形式,与家长及时沟通和交流;(3)为大班家长举办有关幼小衔接专题讲座。(4)充分发挥“家长园地”的作用。(5)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其了解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教育,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与成效
幼儿方面:通过课题的实施,幼儿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园大班的幼儿基本能做到认真倾听,能带着问题听清老师和同伴的发言,尽量不打断他人的发言;基本能借助一定的条件把话说完整,说清楚;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或现象,在他人的帮助下乐于去发现问题,能积极思考他人的问题;合作的意识明显加强,我行我素的行为收敛了;具有一定的团队意识,能在集体活动中做到不影响全局。
教师方面: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对于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培养幼儿各方面能力提高了,通过各种途径、各个方式训练和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打造了一支研究型的教师队伍。教师参与教研的意识明显增强,从害怕教学研究到逐步喜欢教学研究。教师们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提高,又在学习提高中积淀。
家长方面:通过课题的实施,转变了家长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明确了具有良好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掌握了一些指导孩子养成良好学习品质的方法,通过与孩子一起读书等做法,他们的自身素质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幼儿园:内涵进一步深化,声誉不断提高。通过课题研究幼儿园和小学形成了幼小衔接,孩子能顺利完成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在社会上、家长中形成了很大的反响。让幼儿园崇高而优美的阳光教育内涵更加深刻,幼儿更加自由、独立地成长。
实践成果:3年来,我们课题组收集了高质量的区域游戏案例、观察记录325份,个案分析及反思35份,教育叙事30份。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52篇等。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形成了游戏化的教育理念,为扎实、有效推进学前教育发展做出了强有力的贡献。
理论成果:我们体会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幼小衔接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心理能力的衔接;再有,制约孩子入小学后以至将来上中学、大学的最关键的因素是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同时,在研究中我们不断地体会到许多方面研究越深入,需要解决的问题就越多,幼小衔接并不只是一些表面问题的衔接,而需要教师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内容、教育要求等诸多方面的衔接,在能力、习惯等的培养方面也不仅仅是几种具体能力的培养,而是一项大的工程,是一个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大工程,还需要不断分析现阶段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因素,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将会根据这些问题进一步深入思考、尝试,寻求解决的办法。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进入实验阶段,一堂堂的课题实验课,一次次生动活泼的教科研论坛,一个个富有思想、蕴含新课程理念的总结交流活动,使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带动了幼儿园的教科研气氛,提升了幼儿园的教科研能力,为优化幼儿园办学条件起到了推动作用。
(执笔人:谭 清)
课题负责人:谭 清
课题组成员:曲 虹 张洪波 崔 哲 白丽萍
张馨予 刘 冰 何玉萍 都艳茹
曲 静 刘 晨 任秀荣 李子木
齐 欢 齐 畅 张 玲 李 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