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选导师就像选伴侣

选导师就像选伴侣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好的导师就如同好的人生伴侣,会带给你一段收获满满的快乐时光。但是,选导师也像选伴侣一样困难。因此在挑选导师时,若有机会,一定要找到前辈们咨询下导师在这三个方面的情况。它指的是导师在学术研究之外要具备最基本的为人处事之道。有的导师热爱自己的科研事业到了完全忽略个人生活的地步。导师实验室的研究水平则决定了一个学生做研究的质量。如果导师的人文关怀不多,学生的抗压能力也不强,那就很有可能失去科研的兴趣。



选导师就像选伴侣

Image



□徐大海


读研的时候,「选择导师」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好的导师就如同好的人生伴侣,会带给你一段收获满满的快乐时光。但是,选导师也像选伴侣一样困难。这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应该从哪几个角度评估一个导师是否适合自己。


关于选择导师时的两个衡量角度:


一、导师的个人特质


「导师的个人特质」对于学生来说有 4 点最为主要:导师对学生的科研指导、导师的性格、导师是否关注学生的未来成长、导师是否有人情味。接下来,我们对这 4 点逐一进行分析。


1. 导师对学生的科研指导


「导师对学生的科研指导」的含义是:当学生需要答疑解惑的时候是否能找到老师,老师是否有耐心为学生解答问题。现实中,有些老师「神龙见首不见尾」,基本不会指导学生的科研。这样就会对研究生,尤其是有论文压力的博士生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2. 导师的性格


导师的性格多种多样,其中大部分的性格特点对于学生来讲无关紧要。不过有几点极为关键:


能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是否易怒、在组会上不留情面直接怼学生;


是否因为学生稍有一点不足就嫌弃他。


大多数研究生科研生活不幸福的原因,主要都是以上这三点。因此在挑选导师时,若有机会,一定要找到前辈们咨询下导师在这三个方面的情况。


3. 导师是否关注学生的未来成长


「导师」二字顾名思义,是要帮助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顺利成长。因此,「导师是否关注学生的未来成长」可以说是在选择导师时最重要的一点。导师对学生成长方面的帮助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科研方向的选择;


其他能力的培养;


是否同意你去实习;


当老师的利益与学生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是否能为学生考虑。


我就曾见到过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的老师,他会结合学生的个人意愿帮助学生选择科研方向,还会根据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刻意地训练对方一些技能。即使实验室再忙,这种老师也会给学生留出实习的时间。


4. 导师是否有人情味


人情味这点听起来有点奇怪,但仔细想来却韵味深长。它指的是导师在学术研究之外要具备最基本的为人处事之道。有的导师热爱自己的科研事业到了完全忽略个人生活的地步。更恐怖的是,这些导师在忽视自己生活的同时,还会忽略学生的个人生活。学生们科研间隙休息了几天、假期旅行几天都要被批评。还有的导师在学生生病的时候仍旧布置高强度的任务,还会因为学生家里有事请几天假就各种不满意,甚至以此为由克扣工资,这就是没有人情味。


二、导师实验室科学研究的水平


现在很多学生在选导师时会看导师的学术背景。是否是院士、杰青、卓青、长江学者,实验室近几年的论文、论文的被引次数、论文所在期刊/会议的影响因子等。以上这些都是衡量实验室科研水平的一些指标。但如果想要客观地评价一个实验室的研究水平,只靠这些指标是不够的。下面,我们来聊一聊那些最关键的评价指标。


1. 未来导师的研究必须是可靠、可信、有可重复性的


对于刚刚开始研究生涯的学生来说,肯定不希望从一开始导师就很明确地期待你在实验研究中获得什么样的结果,这就把你的研究思路限制了;你也不希望当得到的实验结果与预期不一致时,导师大发雷霆勒令你重做,而不是与你一起分析这种结果的原因。真正好的导师应该接受和积极地分析实验结果,帮助学生慢慢理解什么是有足够的说服力、可靠的科学证据。


2. 实验室高水平、高质量的产出


这部分不用多说,是作为考察一个实验室科研能力的硬性指标。很多实验室的科学研究成果都是几代学生一点一点积累下来的,实验室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不仅代表科研成果,更代表着一个实验室的科研氛围。


3. 四个分类


如果我们从「导师的个人特质」和「导师实验室科学研究的水平」两个维度进行划分,可分成四类。


第一种:导师的个人特质-好+实验室研究水平-好。


这就是传说中的完美实验室了,不用犹豫就选它了。


第二种:导师的个人特质-坏+实验室研究水平-坏。


这种打死都不要选。


剩下的两种就是在选择中比较让大家纠结的了,我将剩下的两种放在一起来分析。


第三种:导师的个人特质-好+实验室研究水平-坏。


第四种:导师的个人特质-坏+实验室研究水平-好。 


导师的个人特质会影响学生的心态,而研究水平影响学生的能力。


心态与能力是螺旋式的结构,二者无法分离。心态好,能力提升快;心态差,科研环境再好也无法帮助学生提升能力。


导师的个人特质,会决定学生能否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中得到快乐和成就感。这些心理层面的东西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未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意愿。


导师实验室的研究水平则决定了一个学生做研究的质量。包括学生能否具有从事前沿研究的机会,在研究生阶段能否具备从事一流研究的能力。因此,导师实验室的研究水平高会提升一个学生的硬实力。


所以,研究水平很高,但导师个人性格不怎么样的实验室,更适合进一步的学术训练,不适合研究生们作为研究生涯的起点。刚入学的年轻研究生们,不管对学术研究抱着多大的热情,总是会有盲目、幼稚和脆弱成分掺在其中。这种热情需要得到呵护和引导才会最终转化成对学术的兴趣。如果导师的人文关怀不多,学生的抗压能力也不强,那就很有可能失去科研的兴趣。一旦失去了兴趣,未来的学术研究发展空间再大,也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学生已经有了足够的科研基础,也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实验室的科研水平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总结一下:


导师的个人特质-好+实验室研究水平-好=一定要去;


导师的个人特质-坏+实验室研究水平-坏=一定不要去;


导师的个人特质-好+实验室研究水平-坏=适合科研新人、抗压能力较差、将来不打算做科研的人;


导师的个人特质-坏+实验室研究水平-好=适合有一定经验、抗压能力强、将来打算做科研的人。


2017-07-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