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命题以来,全国包括各个高校都兴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热潮。党的十八大又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体系。本节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既能看到成绩,也能发现问题,经过认真分析总结,力图找到原因所在,为进一步开展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取得的成效
在新时期新阶段,各教育部门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精神,努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的教育原则,从大学生最关心的利益出发,力争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各高校也在努力打造全方位、多渠道的育人环境,创新教育方法,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深入人心以及维护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多样化。一是高校充分发挥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尽管各个高校工作运行模式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总体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课堂教学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干课程,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形式与政策课帮助大学生认清国际国内的当前形势,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利于他们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社会科学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学会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等多方面的素质。其次是高校各部门利用自身优势和特点,都在发挥着作用。除了课堂教学外,高校宣传部门还组织教师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学习党和国家的各种方针政策。并通过组织报告会、学校网站、广播、校报等各类媒体,向广大师生进行政策宣传。学生工作部门除负责做好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外,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从而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学生工作部门还通过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等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信的健康人格。学生社团也通过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发挥了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同时,学校党委也从全局的高度出发,制定统一的教育规划,拟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和安排。后勤、保卫处等服务部门,通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加强校园安全防范等工作,保证了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二是各种教育渠道协同发展。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与发展变化之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一种观念系统,也是在多种因素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下,得以开展与进行的。由此,实现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的,也需要多种教育途径共创合力。大学生无时不处在社会、学校、家庭这样的大环境与小环境之中,因此,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作用,也主要是来自于这三种途径。几十年来,教育者也一直在关注着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合力作用。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共产党要管,共青团要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142]邓小平也指出:“我们希望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各个有关部门的同志,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143]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这些精神与政策的鼓舞下,高校也已充分地认识到了学校、家庭、社会各教育渠道的重要性,并力争与家庭和社会各界相互配合,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继续深造等方面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
第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时代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方法的发展也是多视角、全方位的。以现阶段为背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采用的方法呈现出一定的综合性与渗透性特色。方法的新发展趋势符合思想教育的特点,综合性与渗透性的趋势体现在:
一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综合运用。世界上没有绝对无任何内部联系的事物。在当代,社会上出现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等方面的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单一问题,而是错综复杂地联系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并且,问题越是复杂,综合化程度就越高,而对能够解决其问题的方法也就要求更加综合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多样化的方法可以解决多样性的问题。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各高校根据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都进行了综合性的运用。
首先是坚持了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教育。科学的理论是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本质的结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是我国现阶段的正确理论,坚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方面的教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础性工作。近几年来,各高校始终坚持把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知识的认知放在第一位,在教材编写、考试内容、评估资料以及宣传材料上,都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当然,由于社会在发展,人们也会不断地面临新的矛盾和问题,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容和教育方法也会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其次是重视社会实践教育。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各阶层都重视青年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很多青年通过参加劳动锻炼,融入了社会,提升了素质。在近几年,各高校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就打破了旧式“象牙塔”式的教育模式。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渗透性发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教育而言,是一个渐进而渗透的过程,因此,更适合隐性教育。各高校注重渗透性方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
首先是在教育内容方面,各高校注意与各种日常事务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渗透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去。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也努力挖掘各学科的思想教育资源,挖掘各学科服务于社会、服务于自身的价值功能,鼓励大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更好地实现个人的理想目标而练好本领。从实际教育效果看,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教育效果更加明显。
其次是在教育形式上,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干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加了实践环节和交流式的授课方式。教师更是通过亲切的交谈,力图拉近和大学生的距离,以减少大学生对授课内容的抵触心理,使其更加相信教育者的价值观宣传。在大学生的各类活动中,主题也是以兴趣和娱乐为特色,远离了立场观和世界观之类的政治术语。同时,高校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现可以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载体和新途径,力争使教育方法更加新颖和具有吸引力,更好地实现渗透性教育的作用。
经过近两年的教育实践,大多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高,学生自身素质也有了明显提升。比如表现在: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有所呈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主要体现在个体目标得以逐步实现,大学生的整体思想状况积极、健康、向上,并且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思潮中的引领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绝大多数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良莠不齐的西方社会思潮与中国本土思潮共存的形势下,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调查显示。当问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否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29.6%的大学生选择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坚持共产主义发展方向,45.1%的大学生表示肯定,有17.3%和8.0%的学生表示不明确和没有考虑过。可见,在当前多样化社会思潮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仍然在大学生之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方面,有63.4%的大学生选择“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没有过时”,只有7.0%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没有说服力了”。当问及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时,48.8%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指导性意义”。这些数据说明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144对36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进行了调查,其中有46%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特别重要”,有31%的人选择“比较重要”,9%和4%的人分别选择了“不重要”和“根本不重要”, 9%的人选择的是“不知道”。另外,有80%的大学生表示“相信马克思主义”,选择“不信马克思主义”和说不清楚的分别是6%和14%。[145]在2010年对重庆五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认同情况调查显示,在600个调查结果中,当问及“马克思主义是否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回答“非常赞成”的有23.7%,比较赞成和不赞成的分别是57.2%和5.2%,这就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思想,它的合理性与实用性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在对“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与国家发展的密切关系”方面,有50%以上的人认同关系密切;在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认同中,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占40.6%,民主社会主义占21.5%,其他的占37.1%,这些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同学有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有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感。[146]
二是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理想充满信心。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受诸多因素影响,但据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能够做到用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个人理想。通过对某所高校1000多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坚信不疑的占87%,有79%的人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而坚信“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占79%。可见,每项都有超过70%以上的大学生持坚信不疑的态度,这表明当代绝大多数学生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的。[147]对某所大学的200多名学生就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52.91%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充满信心。在面对西方思潮、西方民主与自由价值观的影响下,对“西方多党制不适合中国国情”的赞成者达到了58.2%的人数。在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满意度”方面,选择“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占23.28%和22.22%,56.08%的大学生表示对“保持党的执政地位”有信心。[148]通过对14所高校的成人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在900份问卷中,有94.12%的人对党中央充满信心,99.05%的大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96.44%的人认为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这些成人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能认识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他们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发展情况,有90.8%的人“经常与人谈论政治”,有85.10%的人表示“如有可能愿意担任人大代表”。虽然在入党动机上,成人大学生有功利化倾向,但有55.67%的人表示是为了督促自己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成人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是非常明确、积极的,相对于年少些的大学生,他们表现得更加的成熟与稳定,更加珍惜社会主义的发展环境。[149]
三是大部分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进取精神。为了切实掌握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状况,很多研究者都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如就某所大学的841名同学作为随机调查对象,有77.1%的大学生认同个人应该“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有89.3%的人认为“大学生应该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其他的一些观点只占少数部分。从调查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都明白个人发展需要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支撑,二者关系密切。[150]湖北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研究会就湖北的十所高校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1200多名大学生中,虽然这些学生明确表示自己的爱国思想和自己的某些行为是相矛盾的,但他们的爱国主义观念却依然非常强烈。这表现在他们对国家的责任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以及对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态度方面。在所选问题中,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赞同的有879人,占总人数的78.9%,比较赞同的还有13.8%,这说明大学生都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对“二十一世纪是华人的世纪”表示赞同的占到62.1%,说明大学生对本民族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爱祖国是没有任何条件的”,赞同者与比较赞同者达到了80.2%。对于“主权高于人权”,赞成者达到了77.7%,对“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问题,赞成者占67.3%。在对待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关系上,赞成“爱国就是爱社会主义中国”的占到66.1%,不太赞同的同学认为爱国和爱社会主义没有必然联系,绝大多数同学认同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对“爱国主义就是集体主义的升华”,赞成者达到了77.4%。通过以上的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是认可的,并且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感。但与此同时,部分大学生也表现出了一定的错误思想倾向。因此,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艰巨而持久性的工作。[151]
四是绝大多数大学生道德与行为表现良好。当代大学生的总体素质是比较好的,这体现在他们的日常行为表现中。据就武汉8所高校的大学生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有维护社会正义的思想意识。在被调查的500名学生中,当问及“有人因心脏病发作而瘫倒街头,你会怎样做”,有79.7%的人选择“进行急救或者拨打120”;“对打击犯罪分子的活动”,有79.9%的学生认为是全社会的责任;在对“有些大学对见义勇为考生加20分”的行为评价中,有38.9%的人认为“值得提倡”。从数据看出,大多数学生对维护社会秩序有基本的责任感,对见义勇为也基本认同。[152]就河北省境内155名参加“西部计划”的大学生志愿者展开调查。当问及“参加志愿者服务的动机”时,有42.42%的人回答是因“国家需要”,有43.43%的人是为了“自我锻炼”的需要,这两种动机占主要部分。在自然环境和语言交流环境都不很熟悉的情况下,当问及志愿者对“服务任务完成的信心”方面,回答“非常有信心”和“有信心”的人数达到了98.11%。我国“西部计划”明确表示不解决就业问题,即使在没有优惠政策的条件下,这些大学生依然奔赴西部,服务于当地的社会建设。大学生志愿者的这些行为充分地体现了他们所拥有的“爱国、诚信”的时代精神,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敢于担当、勇于实践的主流价值取向。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所取得的成效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绝大多数大学生的整体思想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并且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思潮中的引领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还有一小部分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实践方面是存在有问题的,这也就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部分教育者在教育方法的选择和实施方面存在有不妥之处。
第一,部分教育者对灌输式教育方法运用不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理念教育,需要大学生真正认同接受,才能转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自己的行动符合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大学生参与其中,用心领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自觉。然而,在当今的教育中,不少教育者仍偏重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注重理论的传授,普遍存在紧扣课本,以教师说教为主的“我说你听”、“我教你做”的教育模式,学生讨论和参与的程度较低。有的也就是至多联系一下实际讲解或者播放一些相关视频加深学生理解,缺少学生的真正参与,比如小组讨论法、专题辩论、专题演讲等能够真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却很少运用。这样导致广大青年大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很少用脑用心,自然很难入脑入心。
第二,部分教育者对现实关注不够,存在传授理论不能与实际紧密联系的情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是高度浓缩和概括的,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应该联系实际进行阐释。然而由于部分教育者本身素质以及思想重视程度不够等方面的原因,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只是进行晦涩的填鸭式的理论灌输,不少学生只是记住标准化的概述和总结,但很难领会其实质。教育不能联系实际,解释、解决现实问题,就会成为纯粹的道德说教。世界热点不断,社会矛盾多多,大学生关注社会,同时也疑惑很多,他们在不断求解。然而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部分教育者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如人际关系、就业、理想与现实、恋爱与友谊等,教师却关注不够,不能及时准确地给予他们以指导,容易给学生以政治教育无用论的感觉。[153]由于对现实的关注不够,不能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空洞的说教使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产生了排斥。
第三,部分教育者对新媒体的运用不够,丧失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力武器。思想和文化教育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必然会去占领。意识形态的渗透和较量无影又无踪,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当今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偏传统方式,对新媒体重视、利用不够的现象。当今已步入信息时代、网略时代,大学生几乎人人变成“网虫”,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相当强大。因此,网络媒体注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的作用。然而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把教育重心仍然停留在传统教育方式上,虽然对网络教育重视程度有所增强,但目前各大高校几乎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业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生除了课堂上能见到教师的身影外,在课下,任课教师和学生基本没有任何交集。为了避免被学生打扰,任课教师基本不加入授课班级的QQ群、飞信群,有些老师甚至连个人手机号码和邮箱都不提供给学生。这种情况的存在就大大减少了学生和任课教师接触的机会,学生不仅感受不到任课教师在专业学习方面所给予的帮助与指导,更完全丧失了师生之间所谓的民主与平等感。这样一来,就使得任课教师——高校中这支重要的教育队伍发挥不出来育人的真正作用,那么,这部分教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效果就会可想而知。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正确的情况下,对教育方法的认识和运用不到位,必然会出现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知也不行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模糊。一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度需要提高。就武汉8所高校进行调查的300名学生中,对“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包括哪些内容”的问题,仅有30%的大学生回答完整,而在这个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数据中,有68%的学生是来自文史专业,32%的是来自理工专业,在认知度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专业分歧。所调研的这部分大学生总体素质高于全国大学生平均素质水平,那么,这些学生的调研结果尚且如此,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情况就会可想而知了。[154]对某大学的1000名学生展开调查,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来说,从认识的广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能获得广泛认同。有19.5%的学生不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及其内容;19%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重要;对“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规律”的理解,有32%的大学生表示没有认真领会过;[155]这些结果显示,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认知方面,表现出普遍的欠缺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问题的回答方面存在着模糊、犹豫、甚至否定的现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二,部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待提高。就某高校的调查结果来看,只有26.4%的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57.3%的大学生表示没有信仰问题,26.6%的大学生认同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自由”、“民主”价值观。[156]大学生主流信仰呈现模糊化和边缘化倾向。理想信念方面,比如为人民服务思想、助人为乐的精神等,已经在部分大学生心目中明显失落;还有部分大学生把宗教作为自己的信仰,有69.31%的学生对宗教信仰表示尊重;信仰模糊化还表现在一部分大学生对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心不足。[157]就新疆5所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仰情况来看。由于新疆所处位置特殊、民族成分复杂,使得高校大学生的信教人数非常之多。有66.4%的少数民族学生信伊斯兰教,有60.12%的学生对宗教教义比较了解,78.97%的学生认为宗教活动就是风俗习惯。信仰方面的复杂情况造成了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动摇,冲击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效果。
第三,部分大学生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度有待提高。我国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当代大学生切身体会到党的创新理论所带来的物质成果,他们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满意度也具有比较高的认同。由于大学生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他们对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特别敏感,如贫富差距、干部腐败现象等都会引起大学生的不满。调查显示,在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中,有16.93%的大学生选择“非常满意”,“比较满意”的占38.62%, 34.9%的学生认为政府的工作是为“一部分人”服务的。对党和政府的不信任,使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前途产生困惑,对社会主义最高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认同信心不足,最终导致对共产主义的科学性与现实性也产生了怀疑。[158]
第四,部分大学生的“知行背离”情况严重。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的正确认识,只有上升到实践层面,才算是最终达到了目的。然而,很多大学生在这方面往往做得不够。调查显示,对“假如你发现有小偷在偷别人东西,你会怎么做”的问题,有60.3%的大学生选择“悄悄提醒被偷者”,选择“用行动立即制止”的人只有18.3%,其余的选择“装作没看见”;对“假如你是一起恶性案件的目击者,如有需要,是否会选择出庭作证”的问题,只有30.6%的人表示“一定出庭作证”,有53.9%的大学生表示还在犹豫中;对“假如歹徒打劫你时”,只有27.7%的学生选择全力与之搏斗,有62.0%的人选择“按歹徒的要求做,事后再报警”。这表明虽然大学生在总体上认同助人为乐的社会主流价值规范,但落实到实践层面,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的不仅不多,并且还表现出一定的功利化倾向。在大学生中奢侈浪费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对“你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什么”这个问题,有33.86%的大学生选择“金钱的多少”,有64.02%的大学生认为“生活是否潇洒、舒适”。[159]就湖南某高校大学生助学贷款不偿还情况进行调查,其中显示,缺乏基本诚信恶意违约的有3.0%,还有21.2%是无法联系到大学生本人,“能拖就拖,能不还就不还”是这些大学生的共同心态。贷款不偿不仅严重破坏了社会诚信制度建设,同时也给国家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160]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这也就暴露出了全社会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校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方法选择或实施不当所带来的危害。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影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实施作用。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取得的成效部分,我们应该再接再厉,而对于不足和问题部分,我们应该寻找和发现深层次的原因,对症下药。我们认为教育方法的应用问题及其对教育效果产生的负面效应,主要是由于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影响因素、部分教育主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观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等原因引起的。
第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影响。在综合教育环境中,首先高校的教育环境有待进一步加强,在这里主要是指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目前,高校校园中弥漫着许多不良风气,比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了月光族,比奢侈、比名牌,艰苦朴素被认为是落后、能力低下的表现。因此,很多大学生热衷于开发商业头脑和寻找商业资源,学习反而成为兼职工作,请假与旷课现象极为常见。在就业方面,很多的大学生热衷于关系与熟人推荐,忽视了自身能力的建设。这缘于社会上的一些负面事件对大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很多热衷于读书的莘莘学子看不到知识的优势,也就放弃了学习,从而败坏了整个的学校学习风气。高校大学生表现出来的浮夸与功利倾向,自然就影响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也影响到了个人的价值取向。总之,学校毕竟是社会中的学校,学校好比是一个小社会,大社会的所有风吹草动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因此,要想彻底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环境改革,必须加强社会环境优化建设。目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势头猛进,在党的一系列先进理论的指导下,中国人民找准了方向,明确了失误,吸取了教训,抓紧时间搞建设,立志要摆脱“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但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民自古以来都强调人事网络,主张以人治世,而不是以法治世,因此,人情之风盛行,腐败之风正浓。歌星、影星可以一夜成名,获得巨额暴利,这也造成了整个社会风气都比较浮躁。受社会环境影响,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关注更多的是大学生的专业、就业与收入,很少从大学生的思想与品质入手,从国家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出发,以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去教育大学生。部分教育者也深陷于这种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因此,即使对教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再适中,如果整个社会环境都体现不出正能量,那么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会是事倍功半的。因此,净化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部分高校教师具有“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思维。由于我国高校有不少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的社会经验,对学生的真正困惑和需求不清楚,以至于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和其他教育一样,只会照本宣科,多是理论政策的宣传和灌输。学生又很少有课外学习、实践的机会,甚至很多高校没有充分发挥好当地红色纪念地的作用,没有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和形象教育手段。这种只强调理论教学,缺乏必要实践性渗透的教育思维,不仅落后于当今时代性要求,也和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与思维方式是不能融合的。因此,在这种理念影响下采用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必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161]
第三,部分教育主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理解不深入,不注意在教育方法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是有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涵盖范围要更宽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目标,它的内容不仅与我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教育接轨,也和世界许多国家的价值观教育接轨。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核心价值观却是不同的。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教育实施,是带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软实力”策略。“三个倡导”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目标明确,词句押韵工整,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因此,如果教育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背景和包含内容理解不深,如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作为一般的知识宣传、灌输给大学生,就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就不会主动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教育,自然不会收到渗透教育的效果。
第四,社会监督评价体系不健全。一项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监督评价,缺失监督评价就会迷失方向,缺失监督评价就等于缺失了成功的保证。很多情况下,问题往往不是出在决策程序,不是出在指挥程序,也不是出在参谋咨询方面,而是出在容易被人忽略的监督评价方面。监督评价体系不健全,监督评价力度不够,往往会出现工作好坏无人过问,工作问题无人解决的现象,从而影响教育的实效性。
在国家层面,教育部于2010年决定成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来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研究、咨询、评价、指导、服务。从各个高校层面来讲,多数高校能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此项工作。但根据调研可以发现,也有个别学校存在对教育效果缺少监督评价的虎头蛇尾的现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高校要强调监督,强调有一个合理科学的教育管理工作评价指标体系,高校的教育管理就会有章可循、有责可查、有奖可出。通过多方面的监督保证和科学评价,使学校处于一个清醒的发展氛围中。既不能因评价监督丧失信心,也不能因评价结果较好而沾沾自喜、自高自大。[162]通过完善有力的监督评价,确保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大学生顺利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想解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其在教育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最根本的还是需要教育者改变不科学的教育理念,全员动手,遵循正确的教育原则,创新教育方式,形成新的富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方法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作好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