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兼容并包与“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兼容并包与“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17年1月4日,蔡元培正式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为什么吸纳人才要采取兼容并包的方式呢?这是由蔡元培对大学的定位所决定的。由此出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兼容并包的意义。蔡元培相信大学生自会从中进行比较并择善而从的。因为兼容并包体现出的是对学术自身发展规律的尊重。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正式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在1月9日的就职演说中,告诫学生的第一条是“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因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也”。[1]1月18日,他在写给好友吴稚晖的信中又谈及:“大约大学之所以不满人意者,一在学课之凌杂,二在风纪之败坏。救第一弊,在延聘纯粹之学问家,一面教授,一面与学生共同研究,以改造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2]

显然,通过延聘名师将大学改造为高深学问的渊薮,这被蔡元培视为新北大的首要发展方向。他在该信中连用了两个“纯粹”,其含义有两层:一层是指学术与政治应相分离,学问家与官僚不能一身二任;另一层是指不管学问的路向如何,只要是研究学问、自成一家的,就都在蔡元培延聘的范围内。第一层意思所涉及学术研究者的专任化问题,我们稍后讨论;第二层意思后来被他概括为“兼容并包”原则,我们在此先作一简略的分析。

为什么吸纳人才要采取兼容并包的方式呢?这是由蔡元培对大学的定位所决定的。在他看来,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由此出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兼容并包的意义。

首先,从研究的角度来说,对真理的探讨是无止境的,没有哪一个流派可以垄断真理。蔡元培“素信学术上的流派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3]各种流派的相互对立和较量不仅是自然的,而且是必需的,只有用自由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这种现象,才能保证大学的思想容量和活力。“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如人身然,官体之有左右也,呼吸之有出入也,骨肉之有刚柔也,若相反而实相成。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4]

其次,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学生是为研究学问而来的。在蔡元培看来,“治学者可谓之‘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在大学,则必择其以终身研究学问者为之师,而希望学生于研究学问以外,别无何等之目的。”[5]因此,教师最重要的并不是教给学生谋生的技能或呆板的知识,而是激发他们研究的兴趣,教会他们研究学问的方法。故而,“教师不只是教,不只是研究教学的方法,还得要继续不断地研究所教的学科,以及所教的有关的学科;组织最新的学理,应用最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对于各科获得具体的概念,从而作进一步的研习”。[6]所谓“具体的概念”,正是各个学术流派在教学上的展现。蔡元培相信大学生自会从中进行比较并择善而从的。“苟其确有所见,而言之成理,则虽在一校中,两相反对之学说,不妨同时并行,而一任学生之比较而选择,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7]

再次,从蔡元培所倡导的“新教育”理念来说,教育独立是最核心的内容,而这个理念内在的支撑力量正是思想自由和兼容并包。因为兼容并包体现出的是对学术自身发展规律的尊重。只有树立学术的尊严,尊重学术自身的规律,才有可能防止学术之外的力量的干预。如果借用布迪厄的“场域”概念,那就是说,只有通过学术上的兼容并包,把学术建构成一个积聚了足够的文化资本的场域,才可能使之与其他场域区隔开来,尤其使学术不沦为政治场域的附属物。[8]

以上是蔡元培关于兼容并包的理念的基本内涵。那么,这一理念是如何体现在他的治校实践中的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