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同心圆式的革命网络

同心圆式的革命网络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造社”是南昌二中以袁玉冰为首的8个同班同学在1920年酝酿发起的学生社团,原名“鄱阳湖社”,后更名为“改造社”,于1921年1月1日正式成立。[4]在以往的江西革命史叙事中,只把改造社的出现看成是“五四”以来新思潮的影响及袁玉冰等主要发起人的觉悟的产物,而从来没有人去追问:为什么改造社诞生在南昌二中?[6]那么,这个同心圆式的革命网络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1923年3月江西地方团中所有学生团员的社会构成。在21名团员中,学生团员共有12人,详情如下表:

表3-1 社会主义青年团江西地方团早期学生团员简况表(1923)[1]

从表3-1可以看出,学生团员高度集中在三所中等学校:南昌二中、南昌一师、南昌一中。也正因为如此,赵醒侬1923年10月回到江西重建团组织时,在南昌设立了三个团支部,就分别设在这三个学校。如果从组织网络的角度来说的话,南昌一中并不构成一个独立的网络,因为当时一中仅有的两名团员即汪群、汪伟兄弟俩都属于二中袁玉冰领导的改造社圈子。1924年3月,在南昌团地委改组时,也正面临汪群两兄弟即将毕业的时候,原来设在一中的第三团支部就改设在了心远中学。[2]这说明南昌一中缺乏自成一体的组织基础。我们下面的研究就以南昌二中和南昌一师这两所学校为重点。

“改造社”是南昌二中以袁玉冰为首的8个同班同学在1920年酝酿发起的学生社团,原名“鄱阳湖社”,后更名为“改造社”,于1921年1月1日正式成立。社址最初设在南昌二中,袁玉冰1922年10月去北京大学求学后将总社迁往北京,在南昌和上海设立了分社。社员也由最初的8人发展到上百人。社员大多分布在江西各地,少数在北京、上海、长沙、日本等;多为学生,也有少数教师、工人和商贩。这是一个有明确政治主张的革命团体,是江西“五四运动”后影响最大的新青年社团,先后创办了《新江西》季刊、《青年声》周刊和《新江西》半月刊。[3]改造社也因此成为江西党团组建的一个重要组织基础。[4]

在以往的江西革命史叙事中,只把改造社的出现看成是“五四”以来新思潮的影响及袁玉冰等主要发起人的觉悟的产物,而从来没有人去追问:为什么改造社诞生在南昌二中?当时南昌最重要的中学是由原来的赣省中学改建的南昌一中,南昌一中在江西的“五四运动”中也是重要的领头学校,[5]那为什么在南昌一中就没有出现类似改造社这样的组织?而改造社的组织形态就像一个同心圆,圆点是改造社,围绕圆点的第一圈即是南昌二中,然后一圈圈向外推移:北京、上海、长沙、日本等等。[6]那么,这个同心圆式的革命网络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如果我们将改造社的出现放在民国政治和地域社会的背景中,就会发现问题远比传统的革命史叙事复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