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社会里,从根本上说,利益是影响人们关系最深刻的因素。一般来说,人们“尊师”与“不尊师”,主要由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由“道义”来决定,如果能满足其利益的需要,则会尊师,否则就不会尊师。而教师的“自尊”与“不自尊”,亦会受到利益关系的制约。
1.时代的精神病症
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对人们有难以抗拒的诱惑,对整个社会风气也有巨大的冲击。在这种社会转型中,人们自我认同的价值标准日益物质化,资本的占有成为人们建立自我认同的基础条件,身处其中的教师也概莫能外。布兰登在其著作《自尊的六大支柱》中指出:“一直以个人需要面目所出现的自尊,在20世纪最后几十年中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前所未有的社会结构与经济变化对人的自我信任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有分析指出,整个社会的价值系统变了,权力和金钱取代知识与道德成为评价的“核心指标”,物质主义成了时代的精神病症,令教师感到压抑。生活在这样一个匆忙、喧嚣的物质主义时代,人们充满了物欲,一旦无法实现,就失望和自我谴责;即使实现了一个欲望,更多欲望又会接踵而至。
在人类发展史上,如果拜金主义盛行、价值标准混乱、道德底线打破、基本人性扭曲、正义受到挑战、社会矛盾加剧,会使得焦虑、浮躁、冷漠、市侩等成为人们在大多数时间出现的精神状态,融汇成一种集体价值的迷失。值得警惕的是,一个社会如果仅仅把追求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放在主流意识的第一位,那么这个社会的繁荣到了一定程度就要衰败。
社会转型的阵痛就是制度失范。在失范的制度环境下,人们往往通过扭曲的方式获得资本和利益,以便在环境中获得有利的生存,而教师则难以适应这种环境。[4]在这样一个价值混沌的环境中,要形成教师专业自尊,需要有良知、有操守的教师的艰难守候。
2.“利益为重”对教师专业自尊的影响
(1)人们对教育和教师职业不重视
由于社会价值观念的嬗变,知识分子的整体地位下降,教师的地位被边缘化,这是令教师感到压抑的重要背景。《工蜂——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显示,对于“如何认知自身社会地位”,36%的高校青年教师认为自己处于“中下层”,13.7%的高校青年教师认为自己处于“底层”。当被问及“你是否愿意从事目前的高校教师工作”时,68.8%的教师回答“否”。在考虑过转行的高校青年教师中,22.8%的人的理想职业是公务员,20%的人想从事企业管理或金融行业。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看重的是物质财富、经济利益,对资本的占有和使用成为人的社会身份确立的核心条件。
这里的资本指布迪厄所说的“资本的所有形式”,但经济资本是强势资本,而教师所拥有的文化资本属于弱势资本。由于教师不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直接生产者与占有者,同时教师自身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还必须依赖于社会的供给,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师在“利益为重”的社会环境中的地位和处境。教师身份所代表的知识阶层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人们对教育和教师职业也不重视。
(2)教师自身价值观与人格的扭曲
教育是最需要有纯净与非功利环境的领域之一,也是一项艰苦的、最需要有理想和信念才能完成的工作。然而,如今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导致了错误的教师职业观、教育功能观的出现,使教师实际的目标追求发生了偏差,爱岗敬业精神缺乏,教师专业自尊与健康人格的形成遭遇寒流。
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作为教师的最核心的角色使命的完成遇到了瓶颈。有的教师不仅对自己教得好不好、教学质量高不高无所谓,不爱业不敬业,不自尊不自重,而且道德品质下滑,严重损害了教师专业自尊。
当下,教师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很多教师不得不为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而紧张和担忧。然而,如果每一个参与教育的人,除了把教育作为利益追求的手段之外,没有一点教育理想,没有一点道德勇气,没有一点超越性的价值追求,教育对你而言就不是有意义的,教师专业自尊也会发生畸变。[5]
要欣赏师德的美丽和芬芳,就需要关注它生长的土壤。从人格的角度来讲,现代教师在人格上仍然有较大的依附性,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依附于社会,依附于社会对教育、教师的重视。虽然现代社会对教育、对教师重视的程度提高了,但控制度也越来越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不当行为的矫治和专业自尊的培养有赖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对教师自身来说,也需要进行一次心灵的塑造,用理性之光照亮被功利蒙昧的心智,重新在思维中树立真、善、美的绝对维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