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追寻教育的真谛

追寻教育的真谛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确是一种使生命更加美好的事业,使自己和他人都更加美好的事业,“教育是为幸福的人生奠基”。教育的人本性是教育本质的特征。可见,从教育的过程来说,教育又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将人格唤醒的事业。科学性反映的是教育的必然性、规律性,人们对教育现象及规律的能动的、系统的把握,并形成严密的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为基础的内容体系,即教育理论。教育所要成就的是人的精神的转变。

深度的教师专业认同首先要追寻教育的真谛,形成对教育的信仰。在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中,我们首先需要探索教师职业的根本属性和特征,清楚地知道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学,什么是教师。作为教师,必然会对这些教育最根本性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以此奠定教师职业专业性和专业自尊的基石。

1.使生命更加美好的事业

教育是一项使生命更加美好的事业,这不是仅凭直觉就可以感知的,而是需要我们通过理性的求证,从教育的本源上进行探寻才能确信的。

(1)对教育本真的探寻

什么是教育?在《教育大辞典(简编本)》中的诠释是:“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认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而特指义的教育是指“有计划地形成学生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与德育同义,如‘教学的教育性’等,多见于与教养、教学并用。”

由于观点与视角不同,学者们对教育的定义不同。英国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法国涂尔干说:“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美国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不断改造”。[2]

我国《说文解字》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中庸》称:“修道之谓教”;《礼记·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把“教”与“育”合起来作为一个词用,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re,本意为“引出”或“发挥”,用指教育活动,即引导儿童固有能力得以完满发展。英文education、法文education、德文erzichung均源于此。

教育的本质是指教育的内在要素之间的根本联系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纵览与透视各种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是通过对社会知识、文化的传递,通过引导来培养人,而培养的人能更好地为自身和社会的生存、发展服务。这是贯穿于古今中外一切教育活动中的根本特点。所谓“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教育是生产力”“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等观点,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教育本质属性的不同认识。

有些教育家和优秀教师对教育哲理性或诗意般的表述,更为深刻和生动,也更抵达教育的本真。这里不过多地进行理论论证,只引用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教育话语来说明:教育确是一项使生命更加美好的事业。

教育家卢梭、杜威等主张:教育是使每个受教育者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都得到自然、健康、快乐的成长。

罗素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拥有幸福的人生。”

乌申斯基认为:教育主要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必须保护孩子们心灵中巨大的、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欢乐和幸福。”

康德说:“什么是教育的目的,人就是教育的目的。”

泰戈尔说:“教育是为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蔡元培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从这些表述中可以看出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不过分强调教育的社会性与服务功能,而是着重说明教育与人的关系,说明教育旨在让人更好地生长和生活,使人更加健康和美好,更加高尚和幸福。

我们认为这种表述更有见地,它深刻地揭示了教育对于人的生命的意义。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中对“生命意识”的呼唤与呐喊给今天的教育改革提出了一次新的思想革命。当前,人们赞同这样的观点,即教育就其实质来说,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对接与交融,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相互摄养,也是一本用生命打开的书。由此,从生命的维度来看,教师需要对学生确立一种生命意识,从而张扬教育生命的活力,给学生创设一个个性情感、主体释放的平台。在那里,教育应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尊严,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信地面对明天。

教育确是一种使生命更加美好的事业,使自己和他人都更加美好的事业,“教育是为幸福的人生奠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但培养人是为了使人成为真正的人,是教化每个人的潜质,让学生都能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智慧、有责任的人,成为让生命更加美好的人。教育的人本性是教育本质的特征。在苏霍姆林斯基庞大而完整的教育体系中,有一个根本核心,那就是“人”,那就是一切着眼于人的发展。教育最根本的逻辑、使命与依据都在于“成人”。

真正的教育是引导人向真、向善、向美的活动,是使人性完善的实践活动,教育的本真在于人性的改变,在于改善生命的生长和质量。

人与教育的关系是人源于教育,生成于教育,同时人也提升于教育。教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的生命成长,为了人类生命的延续与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

正如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所说,教育的基本属性还在于“教育不仅是科学的事业,而且是艺术的事业”。可见,从教育的过程来说,教育又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将人格唤醒的事业。科学性反映的是教育的必然性、规律性,人们对教育现象及规律的能动的、系统的把握,并形成严密的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为基础的内容体系,即教育理论。艺术性反映的是教育的偶然性,说明教育活动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性。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内在的基本的规律。同时,教育又是一门影响人的灵魂和生命的艺术。因此,教育既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又要富有教育教学智慧和才能。

“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意义在于求真;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价值在于创新;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生命在于献身。”由于教育是不懈求真的科学,是不断创新的艺术,是需要奉献的事业,作为一名教师,要执着地追寻教育的真谛,善于发现和利用教育规律;要发展自己的教学智慧与艺术,勇于进行创新;要春风化雨般地关爱、激励学生,对教育事业高度忠诚。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教育中本质的东西具有永恒的价值,譬如生长、发展、育心、成人,任何人类社会的存续都不能脱离对人的培养而另辟路径,这些正是我们所需要坚持的。教育所要成就的是人的精神的转变。教育的重要使命应该是发现,发现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与个性,创造多元的产品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3]并使教育过程成为师生共同享受幸福的过程。这也是教育艺术的根本所在。

(2)对教学实质的追问

什么是教学?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教学基本上已经演变为与教育同义的概念,至少我们可以把它视为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在希腊语中,教育的含义是“引出、引导和发现”,这与教学的意义不谋而合。

《教育大辞典(简编本)》把教学定义为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有人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的认识与发展的过程。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全面发展的过程。

这些定义都说明教学应当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成长成熟的过程。教学更应该关注的是生命本身,着眼当下和未来,为学生谋求发展和幸福。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它不仅在促进个人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而且也是社会历史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教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能力、品德与良好个性的培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学的终极目的、价值取向必须与人格培养的价值取向一致,必须服从于人的培养。

只有恰当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的内在素质充分展现。教育不同于其他职业就在于它的对象是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学生,这决定了教育的生命在于教与学的互动,在于爱心的传递和情感的投入。[4]现在有一些人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教学就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让学生掌握一种技能,使学生能应考,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在现代教学中,学生是有待点燃的火把,具有潜在的创造力量,一旦点燃,将熊熊燃烧,生生不息。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遵循教学规律,还必须遵循教学原则。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合理选择和灵活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当然,如果教学仅仅关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舍弃了教师的感受,那就不是真正好的教学。正如帕克·帕尔默所说:“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3)对教师意义的求真

什么是教师?如果说“教育即生长”,教师则是能够帮助这种生长的人;如果说教育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就是掌握这门科学与艺术的人。

教师是“学校中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5]

教师并非是简单地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而是顺应每个梦想种子生长的规律,让他们自由发芽、开花与结果。

教师的意义就在于给学生打开一个世界,引导他们走向光明的未来。

教师是人类精神的守望者。

教师首先是个大写的人。[6]

这些简洁的话语背后,是洞见,是精神,是情怀。不知道“何为教师”“教师何为”的教师称不上是好教师,更难以成为名师。认识自我、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明确教师的工作职责等是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学生负责的体现,因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

综上所述,教育是追求真善美、传递真善美的事业,是引导人们走向幸福的事业,是伟大的、美好的、无功利的事业;教学是促进学生得到最大限度发展、为幸福人生奠基的师生间的活动;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种职业是“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职业”。正如上海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所说,教师“教课就是生命在歌唱”,而绝不只是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教师的任务应该是通过自己幸福的心理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培养感受幸福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存在方式,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创造价值、生成意义。[7]

当然,教师还必须懂得学生。正如美国教育家加德纳所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学生是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和管理的客体,更是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建构的主体。只有懂得学生,才能懂得教学,懂得课程。教师只有不断追寻教育的真谛,只有懂得了教育、教学和学生等,才能真正认同教师专业,形成教师专业自尊。

2.无可辩驳的教师专业性

目前有不少人认为教师职业不是一个专业,至多只能算是一个“准专业”,甚至有的教师也持这种观点,认为教师没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类型,没有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处于知识生产和消费的流水线末端,没有创造性和专业自主权等,产生这种偏见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忽视了教师专业的特殊性。

教师职业有其独特的专业价值,有其独特的专业品性。教师专业的特殊性在于:教育是使人摆脱愚昧和平庸,探索生命意义和美丽的途径;教育是民族文明,国家强盛的发动机。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伦理学家内尔·诺丁斯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教育的效果:“严格地说,教育没有什么最后的产品——没有什么人接受教育后能够成为完人;但是,教育会培养出那些向我们展示进步和成长的人。”[8]

可以说,教师职业是社会发展变革不可缺少的职业;没有了教育,人类将陷入愚昧和万劫不复的黑暗的深渊。

教师专业知识最核心的是教师实践知识,对于学科教学而言是学科教学知识而不是学科知识,是教师将学科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等综合地、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使学生听得懂、学得会、做得来的个人经验化的知识。教师专业的学术性反映在教学的学术性上,是研究教师如何教好,学生如何学好的学术性。这种学术性不仅在于求真,在于追求对真理与规律的探索,更在于求善与求美,在于如何根据已发现的科学真理和教育教学规律来培养真善美的人,因此不同于学科专业的学术性。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专业性集中体现在教师教书育人的那种关爱学生、陶冶心灵、乐于奉献、执着育人的专业精神、专业人格上,这种专业精神是一个“我们难以割舍但又不断地被世俗的‘科学世界’所遗忘的充满‘人文情怀’的世界”[9]

无论从职业特征还是从教师个体特征来说,教师职业都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我们完全有理由进行教师专业认同,确立教师专业自尊。

3.教育的圣洁与艰辛

学校教育的目的从来都不是单纯为了应付考试,不是单纯为学生寻一条出路,更不是教育者去追求自身的利益;教育本身有着更高的价值,教育的过程远重于结果。“一所好的学校,无论中学还是大学,应该能让每一个从那里走出去的学生,在漫长的生命途中时时驻足回望。”

正是由于教育是真善美的事业,所以显得格外圣洁,格外伟大,格外高雅。又正是由于教育的圣洁、伟大和高雅,所以从事这项工作就特别光荣,也特别艰巨复杂,需要有纯洁、美好的教师人格品质。尼采说:“没有岩石的阻挡,哪能激起美丽的浪花?”教师职业是神圣而艰辛的,是平凡而伟大的,是高雅而悲壮的,从事这项工作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与挫折,需要用纯朴、忠诚、智慧、勤奋和顽强来完成。

杨江南写了一副颂扬教师的对联:“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想,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满天下;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而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这副对联既称道了作为教师所特有的自豪感和呕心沥血的奉献精神,又实写出教师的劳动是如此的艰巨、复杂,如此的意义重大。

“教师做的工作,是使人类永恒,使文化与生命永恒。”[10]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能感到使人成为真正的人的精神体验。这种体验应该能使教师获得极大的精神满足。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教师真正敲开学生灵魂大门的时候,其崇高与神圣感即在其中了。另外,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自己或许能找到心灵归宿。只有把自己的灵魂大门向教育敞开时,教师才可能开启学生灵魂之门和智慧之门。而在此过程中,教师自己的灵魂也不断得到升华。这又是何等的崇高和神圣![11]

作为教师,必须明白教师职业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尴尬的一面:教师有相对稳定的工资收入,有令其他行业者羡慕的寒假和暑假,有自由读书的时间,有单纯的人际关系,但收入微薄,社会性贫乏,学生事务烦琐。教师的劳动对象及回报方式有其特殊之处,朴素、淡泊、平静是教师职业的常态,但并不等于毫无追求、平庸无为。教育需要教师保持高度的热情与积极性,需要教师具有爱心、责任心和乐于奉献的精神,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自制力,需要教师勇于改革和创新,这些都与教师的勤奋分不开。教师只有辛勤付出,才能有所建树,才能获得快乐和幸福。

荣格认为:“生活的艺术是所有艺术中最杰出和珍贵的。有谁曾尽情地享受了生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命能量的很大一部分没有得到发挥——即有一部分潜能从未以全部热情付诸实践。”[12]对教育的对象学生是如此,对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自身也是如此。学生的潜能远未开发出来,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教师自身的聪明才智也远未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要发掘这种潜能,全靠教师自己,同时也需要凭借教育这块充满魅力的土地。

正因为深知教育的圣洁与艰辛,所以教师能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在平凡中追求伟大,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回归着教育的本真,并形成教师专业自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