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注重教学风格的培植

注重教学风格的培植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教学特色的形成、教学风格的展示、教学个性的舒张都彰显着教师职业有无可替代的专业性,同时也是教师专业自主的最佳体现。教学风格的形成,也是教师在教学上成熟的重要标志,确立自己的教学风格,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而且有利于加速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进程。所以,是否具有教学风格,关乎教师的职业生命色彩。形成自己的为他人不可复制的教学特色和风格,可以增强教师的专业性和自尊。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化教学特征,是教师自身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品性,它与教师的教学特色、教学个性紧密联系。教师教学特色的形成、教学风格的展示、教学个性的舒张都彰显着教师职业有无可替代的专业性,同时也是教师专业自主的最佳体现。

1.有风格的教学更有魅力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个性教学风貌,是教师具有自身个性特点的教学风度和格调。它是教师经过长期教学实践而形成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技巧的独特结合,体现了一个教师独特的思想倾向、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乃至气质、性格、能力等众多的个性因素,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正如雷朱里和史密斯所说:“教学风格即教师所偏爱的教学方法,它很少因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持续一贯的稳定性和鲜明的个性特点。”[79]许多优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表现了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闪烁着个性的独特光辉。

风格是一种力量。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深刻影响学生的心灵,影响教学的效果,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风格的形成,也是教师在教学上成熟的重要标志,确立自己的教学风格,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而且有利于加速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进程。所以,是否具有教学风格,关乎教师的职业生命色彩。

有教学风格的教师使人永生难忘。在一生求学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教师,他们大多会认真地教我们读书、学习。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教师在我们的记忆中渐渐淡出,甚至已记不起他们的名字,而另一些教师却让我们依然印象深刻,他们的音容笑貌总是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他们的优雅风度恒久地影响着我们处世的态度。笔者现在仍然记得上初二时的语文教师,他上课声音带有磁性,又极富激情,回答问题幽默而风趣,活力四射且不乏童真、率性,总是叫人想念不已,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那鲜明独特的教学风格给笔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一位教师在教师节感念师恩主题活动感言中写道:怀念那些有趣的老师,小学时弹脚踏风琴、穿着长裙的女音乐老师,初中时爱讲笑话的物理老师,高中时发起文学社的语文老师,还有大学时那位讲课风趣幽默的老师,他们都很有爱心,很迷人,让人总是挂念在心。这些老师正是具有教学风格的老师。法国雕塑艺术大师罗丹曾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如果把教学看作艺术,只有具有别致风格的教学,才能达到教学艺术美的境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是教师获得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各个教师的性格特点不同,语言、思维方式不同,教态、教学习惯与方法不同,将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例如,有的教师治学严谨,讲课论证严密,逻辑性强,语言富有哲理,使人思考和警醒,具有理智型教学风格;有的教师讲课充满激情,极具感染力,常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具有情感型教学风格;有的教师讲课机智诙谐,语言风趣活泼,妙语连珠,课堂气氛活跃,具有幽默型教学风格;有的教师善于设疑,循循善诱,各种教学方法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具有技巧型教学风格;有的教师讲课亲切自然,朴实大方,情真意切,犹如春雨渗入学生的心田,具有自然型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虽然多种多样、异彩纷呈,但每一种有风格的教学都会在开启学生心智之门的同时,还能使学生获得情感、人格方面的陶冶。它们主要通过影响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的教学态度、教学语言、调控方式、结构艺术和场景形象等方面表现出来。

教学个性包括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学个性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教学个性的一种重要表现,二者常常密不可分。但教学风格更多的指一个教师与其教学才能相关的稳定的、形塑化的教学方式与惯常的教学策略,教学个性更多的指与其气质、性格、价值观相关的反映教学整体风貌的教学特征。我们看到,有的男老师虽然年近花甲,但仍然精气十足,讲课声音洪亮,教学认真;有的女老师已年过不惑,仍然着装高雅端庄,特别注重自己的教学形象,对学生格外温柔恭良。这是教师的教学个性而不是教学风格了。

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常表现为本质的一致,它们创造性劳动的手段相同。教学风格、教学个性都是教学创新的重要因素。专业自尊需要教师在成长中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需要教师个性化成长,而这种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的形成也是教师不断学习、教学创新的过程。教师个性化成长突出表现在教师形成个人教学风格,教师的个性与人格是其教学风格形成的基点。

有教学风格的教师更有魅力,总使学生无限留恋。要使校园真正成为能培植出各具个性的人才的幸福之源,教师就不能没有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

2.教学风格的形成

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与社会传统、时代要求等外部因素有关。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采用串讲、背诵、评点等方式方法,要求教师教态庄重、讲述翔实、治学严谨,这就决定了在封建社会中宣讲成为其主要的教学风格。在现代社会,一方面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形成了各种教学风格。教学内容也是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理科教学倾向于“理智型”的教学风格,文科教学倾向于“情感型”的教学风格,同时,学生状况也影响教师的教学风格。例如,特殊学校教师的教学风格会有别于普通学校,小学、中学、大学教师的教学风格也会因学生的年龄大小、知能差异而不同。

对于教师自身来说,要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不仅要有良好的知识与能力基础,而且要有良好的情感与人格品质。知识广博精深,教师讲起课来左右逢源,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步入科学的殿堂,并形成自己的特色;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风格就是一种独特的能力,缺乏教学能力便无从侈谈教学风格。显然,教学风格的形成还与教师的生活经历、教学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同时,意志坚强,性格优良,对教学风格的执着追求和努力探索是形成教师教学风格的最活跃的因素。形成自己的为他人不可复制的教学特色和风格,可以增强教师的专业性和自尊。个人特质,如对教师工作的热爱、对职业的忠诚、淡泊名利、富于奉献精神等,是教学风格、专业自尊的情感背景。

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首先必须认识、把握自身的个性特征,学会发现自我,了解自己的性格优势、知识结构、能力特点,努力寻找自己的每个生命亮点,这是形成风格的基础。不同的教师因其个性特征、知识背景、个人经验等不同,在对教育教学原则、方法、内容的选择和处理上会带有明显的个性化色彩。有些老师教了很多年的书,但依然对自己不甚了解,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究竟在哪里,不知道自己在教学中有哪些个性化特征,这是其专业成长的重大盲区,也是其形成教学风格的重大障碍。

了解了自己的这些特点,教师就应按照教学目的和审美要求并“顺木之天性”,把它们一以贯之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使其努力形成一种独特而稳定的表现。教师要使教学风格从青涩走向成熟,磨砺就必须从每一节课开始,从每一个教学细节的改进开始,要对自己成功的教学方式予以不断总结、改进,并且坚持不懈,最终使自己的教学呈现出浓重的个性色彩,散发出诱人的教学魅力,实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而切忌一味地去套用名师的教学模式。

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在创造性教学实践中磨砺出来的,而不是通过克隆而形成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挖掘并打造自己的教学个性,真正成为独一无二的“我自己”,就必须创造性地进行教学。首先要创造性地理解教材,这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基础。不同风格的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处理肯定各不相同。在文本解读方面,在教材的理解方面,要能见人之所未见,思人之所未思。如果不能对常规的教学内容产生个性化的解读,那么永远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其次要使用富有特色的方法。不同风格的老师,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各有不同。再次就是要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师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语言,究竟是什么特点,什么风格。不管是教哪一学科,教什么学段,都一定要让自己的语言具有特色和更加灿烂。要让语言形成一种磁场,当你讲话的时候,它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聆听。

3.风格与寂寞

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与批判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与反思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解构与重建的过程。在这“破”与“立”交替上升的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性格”才得以形成。教师从开始教学,到逐步成熟,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探索过程。风格追求告别寂寞,但却常常与寂寞相伴。

教育是一项寂寞的事业,研究学问需要有定力。教师历来倡导“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反映的就是教师职业生涯的这一特点,这也恰恰是教师职业专业化所需要的一种工作环境。专业自尊的教师总爱心守一点,心空身定,淡看身外之物,专注内心丰富,守望思想的领土,让每天的课堂像初升的太阳一样鲜亮,让学生生命像禾苗一样茁壮成长。[80]

良好风格的形成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需要经历长期寂寞的痛苦,因为惯性使人们总是觉得自己熟知与常见的东西才是正确的。寂寞是一种能力,至少是一种“有所不为”的能力。身为教师,有时需要有“六根清净传道,寂寞苦坐似禅”的精神。教育是教会学生和自己懂得取舍的过程。在无法抗拒现实压力,或个人精力不济,或没有真正研究志趣之时,耐得住寂寞的能力,便表现“不为”的能力,它体现的是具有专业自尊的教师对教学踏实、坦诚的风骨。知耻与控制自己的能力,放弃不正当所得的能力,乃教师的一种起码自律。不具备有为的寂寞能力与无为的知耻、自知、自控与自律能力,结果就是出不了真正的教学成就。

当教师要拥有“清、正、雅、和”的品质,能够在一种宁静的状态下,在一种平和的心情中,用一种平常的眼光看待自己每天的职业生活,主动去寻求一种专业素养的提升。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如果说不擅交际是一种性格的弱点,那么,不耐孤独就简直是一种灵魂的缺陷了。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81]

自由更是一种境界,一种精神,只有那些达到自由境界、具备自由精神的人,才能理解自由、把握自由。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自主创新,也需要坚守寂寞的能力。在任何时候,教师要做到专业自尊,要进行自主创新,要获得专业成就,都需要一种能抵抗内外干扰、心存定念、潜心教学和研究、坚守寂寞的能力。

有时,寂寞是创造迸发前的平静。傅雷曾告诉他的儿子:“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寂寞的能力是一种自觉抵御各种功利诱惑,排除各种干扰,专心于专业,并在专业上“有所为”的能力。具有耐得住寂寞的能力是教师专业自尊的一种重要表现。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教师要坚定地进行自主创新,耐得寂寞,独立钻研,孤心造诣,气淡神定。

专业自尊、勇于自主创新的教师必然面临许多内心的困苦和矛盾,有时甚至是孤独和痛苦的。这是任何追求卓越的人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必须承受的。无论是读书、教学,还是科研、写作,教师都要淡定,都要耐得住寂寞。真正的财富,真正的风景,都只在人的内心。面对五光十色、多彩多姿的世界,我们不是心旌摇动、神不守舍,而是心静如止水,意淡如清风。

一个多世纪以前,将大学定位于纯学术研究机构的著名自由主义思想家威廉·冯·洪堡,为纯学术研究确立了两大原则:寂寞的原则与自由的原则。在他看来,寂寞与自由是不可分的,寂寞是从事学问的重要条件,大学的教师和学生应甘于寂寞,不为任何俗务所干扰,完全潜心于科学。而这种耐得住寂寞的能力,正是摆脱外来干扰的自由的能力。其实,对于从事教学工作的所有教师来说,都不应过度地受到来自社会、他人的影响及名利的牵制,而应服从教学工作的内在要求,专心致志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因此,无论是教学风格的培植,还是教学个性的生成,都需要教师发现自我、理解自我、确证自我,消除职业认同危机,牢记教师天职意识,从而为教学风格、教学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一种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相信,怒放的生命之花可以是峭立枝头迎风傲雪的一剪梅,也可以是无人注意的角落里散发幽香的素兰,只要这朵花开出了自己的精彩,绽放了自己的美丽,一花就是一世界。

【注释】

[1]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0:350.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简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04.

[3]李希贵.教育的使命是“发现”[N].人民日报,2012-07-04.

[4]谢和平.学生10%毕不了业,谁有责任[N].中国教育报,2011-10-31.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简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79.

[6]于漪.大写的教师大写的人[N].中国教育报,2011-09-10.

[7]覃川.教师要警惕那些赞美[N].中国教育报,2008-04-17.

[8]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10.

[9]唐爱民.道德成长:教师教育不能遗失的伦理维度[J].课程·教材·教法,2010(2):78-82.

[10]鲁洁.回望八十年——鲁洁教育口述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11]李培根.对教育要有一点敬畏感[N].科学时报,2010-09-17.

[12]荣格.人生的各阶段[M]//林方.人的潜能和价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63.

[13]阿德勒.理解人的本性[M]//林方.人的潜能和价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48.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5]陶敕恒.小学生心理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4-55.

[16]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林方.人的潜能和价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413.

[17]闫勤.斯霞,甘当一辈子小学教师[N].中国教育报,2011-09-10.

[18]张丽敏.教师使命的内涵及特征探讨[J].教师教育研究,2012(6):7-12.

[19]陈凯凯.我爱这土地[N].中国教育报,2009-12-11.

[20]崔卫平.回到自己最初应该站立的地方[N].南方都市报,2011-07-19.

[21]冯建军.回归幸福的教师生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2]苏虹.用智慧的爱伴学校成长[N].中国教育报,2011-05-27.

[23]赵广才.教育公平需教师从我做起[N].中国教育报,2010-10-01.

[24]韩青.保持本色[J].做人与处世,2013(4):20.

[25]沈祖芸,陈亦冰.教课就是生命在歌唱[N].中国教育报,2009-09-05.

[26]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5.

[27]张征.忠诚需要制度支撑[N].中国教育报,2011-12-26.

[28]谢和平.学生10%毕不了业,谁有责任[N].中国教育报,2011-10-31.

[29]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70.

[30]张丽钧.蔓延出春天[N].中国教育报,2007-04-15.

[31]伯特兰·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32]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3]叶竹盛.爱的边界[J].南风窗,2013(8):24-25.

[3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70.

[35]郑惠卿.凯兴斯泰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35.

[36]李曜明,刘可钦.追寻教师职业的幸福[N].中国教育报,2008-03-27.

[37]常作印.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教师[N].教育文摘,2011-08-24.

[38]王策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几个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1):1-9.

[39]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40]徐章韬.数学课堂教学两种知识基础比较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3(4):69-73.

[41]郑志辉.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学科教学知识再探[J].中国教育学刊,2010(3):50.

[42]王卫华.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变迁及展望[J].教师教育研究,2010(4):19-24.

[43]许燕.外语教师自我认同危机与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3(1):64-66.

[44]刘加霞.在激情中享受思想的睿智光芒——《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事事让你耳聪目明[N].中国教育报,2008-05-21.

[45]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余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6.

[46]刘然.唤醒教育的诗情——追踪吴正宪的课堂[J].人民教育,2004(17).

[47]张福勤.困惑中怎样为自己赢得自尊[N].中国教育报,2011-01-28.

[48]宋永忠.能力机会幸福:教师教学发展三境界[N].中国教育报,2011-11-21.

[49]姜勇.论教师的精神成长——批判教育学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11(2):55-57.

[50]杨多,李元进,张拴云.教师健康人格及其养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51.

[51]闫瑞利.留一只眼睛给自己[J].教育科学论坛,2009(10):30.

[5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3]张帮群.好教师是怎样炼成的[J].教师博览,2012(12).

[54]刘志敏.教师专业化与教师发展[EB/OL].[2011-06-18].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5eea5d0100srfb.html.

[55]刘志敏.教师专业化与教师发展[EB/OL].[2011-06-18].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5eea5d0100srfb.html.

[56]胡明珍.顽皮是每个孩子都应有的权利[N].中国教育报,2008-05-14.

[57]张贵勇.李镇西:读出来的真性情[N].中国教育报,2011-11-10.

[58]郭铭.教育都在教育之外——教育专家林格谈读书[J].红蕾·教育文摘,2009(11):12-14.

[59]王健.知性阅读考验教师专业素养[N].中国教育报,2011-11-10.

[60]张帮群.好教师是怎样炼成的[J].教师博览,2012(12).

[61]蔡辰梅,刘刚.“教师是一种良心活”——对教师职业认同方式的分析与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10(1):6-11.

[62]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157.

[63]匡金火,匡鑫焱.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J].思想与智慧,2014(7).

[64]弗洛姆.生产性的爱与生产性的思维[M]//林方.人的潜能和价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65]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余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6]姜勇.论教师的精神成长——批判教育学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11(2):55-57.

[67]戴双翔,姜勇.论教师的自由[J].教育发展研究,2008(1).

[68]蒋红斌,张传燧.教师课堂教育智慧及其生成[J].中国教育学刊,2012(9):39-42.

[69]吴义昌.试析教师研究的生存论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10(8):57-59.

[70]索尼娅·尼托.我们为什么做教师[M].郑明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1]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余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2]王顺存.对教师行为的反思[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09(5).

[73]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余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4]宋永忠.能力机会幸福:教师教学发展三境界[N].中国教育报,2011-11-21.

[75]张治.课程执行力的核心是创造[J].上海教育,2009(10):53-54.

[76]王卫华.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变迁及展望[J].教师教育研究,2010(4):20.

[77]韩忠月.中小学教师科研动力缺失与改进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2(7):84.

[78]韩淑萍.从“利益驱动”走向“生命驱动”[N].中国教育报,2010-06-04.

[79]滕衍平.最是朴实能致远[N].中国教育报,2010-12-03.

[80]张帮群.好教师是怎样炼成的[J].教师博览,2012(12).

[81]周国平.独处也是一种能力[EB/OL].[2011-01-11].http://site.douban.com/106407/widget/notes/335509/note/128719228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