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艺术是教学智慧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态,是教师知识、能力、方法、技术与智慧的综合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纯熟而精美的教学艺术,标志着教师的专业水平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教学艺术与教学智慧、教学创造性密切相关,它实际上是教师有创造性教学智慧的反映。
1.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
夸美纽斯早就明确指出:“教学是把一切知识传给一切人的艺术。”“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之中最复杂、最神秘的。”乌申斯基也认为:“科学已经成熟到这样一种程度,使人们的眼光不得不转向教育学艺术这方面来了。”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和教学过程有三个步骤:科学、技巧和艺术。”吕叔湘先生说:“真正成功的教师,确实是个伟大的艺术家。”
教学一方面是科学,另一方面是艺术,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二重性。“教学有法”反映了教学具有规律性与科学性,“教无定法”反映了教学具有情境性与艺术性。以前我们比较重视其科学性的一面而忽视了教学的艺术性,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在思想上“纠偏反正”。
真正的教学本身就充满了魅力。教学的魅力就在于如生活一样充满了未知和太多的不确定性;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是智慧的殿堂,是诗意的王国,是创造的乐园。真正智慧的教学,是融科学性与艺术性、理性与感性于一体的教育。
科学和艺术不是截然对立的。斯托洛维奇认为:“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这里所说的“每个领域”,也应该包括科学领域。居里夫人更直接地说:“我认为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显然,这种美是一种真理的美,科学的美。科学美有其特定的范畴,而美的表述往往是和艺术相关的。波普尔说:“可以把科学描述为一门有系统的起简单化的艺术,一门识别我们应该省略什么才有利的艺术。”爱因斯坦就明确承认,他对自然规律的探索是由于被自然界所显示出的“数学体系的美强烈地吸引住了”。
教学的艺术美与教学的审美情趣及学校美育息息相关。但教学艺术不是艺术教学,而是艺术化的教学,是使用具有审美价值的特殊技艺而进行的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教学艺术融入了施教者对人生的体悟、情感、创造等,因而是对艺术技巧的一种超越和升华。
教学艺术具有情感性、创造性、审美性特征。所谓情感性是指艺术性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生良好的情感交流,爱心传递,形成富有情感意味的教学情境;所谓创造性是指这种教学能进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等;审美性是教学艺术最突出的特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对美的感受、对美的观照、对美的评值与鉴赏等审美心理反应。教学活动应力争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力求将教学关系转化为一种审美关系,从而使活动于其间的人得到美的享受。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因此,教师必须“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美应该成为生命的一部分,美是滋润善良、热诚和爱情的一条小溪,可以唤醒孩子们心灵中对有生命的、美的东西的爱护和关心的态度。
2.教学艺术的重要性
作为艺术家无论从事何种艺术劳动,都必须具有自己的艺术个性和风格,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如此。独特的教学艺术个性和风格就是教师教学艺术美的一种表现,它不仅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也可以使教师的心灵获得升华。
教学是否具有艺术性反映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境界。智慧且艺术的教学犹如一泓清泉,在天地间清澈而欢快地流动。因为这样的流动,能激起师生生命的澎湃。在一个充满生命气息的校园里,学生可以带着纯美的天性自由生长与舒展。歌德曾经说过:“伟大的人格在艺术里。”可见,艺术熏陶对于人格的健全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艺术既是教师人格的构成要素,也是培养完美人格的一种手段,在教学这种艺术中体现着教师人格的魅力。
要获得优秀的教学成果,达到全面育人的教学目的,就必须在追求教学的科学性基础上讲究教学的艺术性。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而其他含混晦暗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教育的对象——人是最复杂的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主体,因此,教育学提出的原则、规范,不可能像技术操作规程那样机械地用在培养人的实际工作上。再好的教育理论都必须从教育实际出发,从教育对象的特点出发,灵活运用,才能收到教育的作用和效果。而且,不讲究教学艺术,教学就有可能蜕化为一种工具式的纯技术工作,一种程式化的机械操作,缺乏个性、创造力和感染力,达不到期望的教学目的。海因雷曼麦曾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容易让人接受。”这说明传授同样的真理,用幽默这种艺术性的方式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教学艺术的重要性,更何况幽默是一种抗击人生风暴的能力。
具有教学艺术性的教师不仅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还能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使知识和思想教育相互渗透,水乳交融,并注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中及教学效果检查评定中的教育因素,能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富有教学智慧与艺术的教师更容易发现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困难,会更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常将教学活动中的所谓小事变得有意义,善于捕捉并进一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这样教学更可能产生奇迹。他们在应对自如地引导学生生成信息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发现和想法感到由衷的惊讶和赞叹。
提升教学的艺术性,不仅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而且也是对学生和对教师自身美育的需要。艺术手段是美育的主要方式,艺术美有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教学艺术是塑造人的心灵的艺术,放射着艺术美的光芒。提升教学的艺术性,使教学中的真、善、美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对人具有更大的教育价值与感染性。作为教育,追求教学美的意义主要在于培养真善美的人的需要,因为“美是滋润生命的小溪”。
真正的美是在人的合目的性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或结果上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的创造性、智慧、才能和力量的现实肯定。它以“真”和“善”为前提,又是“真”和“善”的统一和升华。美同样体现着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是人的有目的的能动创造的结果。没有“真”和“善”,也就无所谓“美”。教学活动的美育具有对其他各育的渗透性和辅成性,美育形式的多样性和活泼性,美育效应的愉悦性和穿透性特点,更容易使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中接受教育。诗人海涅说:“在一切创造物中间没有比人的心灵更美、更好的东西了。”柏拉图也认为“应该学会把心灵美看得比形体美更珍贵”。
3.如何提升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性是在对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身心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要提升教学艺术,我们首先必须真正理解与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认知、情感等的变化发展特征,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等个性特征;同时,还要根据这些规律、特征,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和氛围,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技术和策略,灵活地、创造性地进行施教。这就要求我们不仅在知识、能力、方法、技术等方面具有全面性,而且还要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与创新的意识和精神,要把我们的每一堂课都当作自己的作品、自己的创造,既精心设计,又善于生成。这样才能掌握甚至创造出自己的教育特色与教学艺术,并使自己的教学过程实现最优化,乃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此外,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对学生的唤醒与激励
首先要明确的是,教育所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要培养每个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潜质和能力,教育就不仅要注满一桶水,更应该点燃一把火。[38]好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学习,教给他们治学的态度和方法。
对于教师来说,艺术在此就是指没有完全相同的学生,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条件,教师不仅要善于思考,还要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筹划和预见自己行为后果的本领,要有教育机智,对学生有敏锐的感觉并能保持必要的分寸,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运用教育原则。
有一位著名的画家,读小学时并不擅长画画,一次美术老师要求大家当场画一幅画,画完后老师说:“大家现在把自己的作品摊开放在桌上,然后再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我来欣赏每个作品,如果我摸了一下你的头就说明你画得很棒。”那一次他的头轻轻被老师摸了一摸,激动不已,从此他对画画充满信心。实际上那堂课老师摸了班上所有学生的头。[39]
这个案例表明这位教师掌握了“在发展中儿童最需要的是重要感、成就感”,“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赋,是被人赏识的渴望”的心理特征,深知好的教学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鼓舞与激励。
好的教学不在于给学生讲得多,讲得过多反而使学生的负担过重;有时只要教师有一点点智慧的火花,就足以唤醒学生的好奇心,启发他们求知的心灵。因此,“教是为了不教”一直被一些教育家视为是教学的最高境界。皮亚杰甚至认为:“把一样东西教给人家,有时是剥夺那个人自己发现那东西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在透彻理解教材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参考已有的教学设计并运用自己的独立思想,创造性地设计出具有弹性的教学方案。这种教学方案只勾勒出教学的主要步骤和方法,仍有较多空白以便为教学的生成留下空间,具有引发学生多种思考和探索的可能,允许教师关注与自己教学方案不一致但很有价值的回答,并根据这些回答生成新的教学方案。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无痕。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最好的老师常常让学生觉得没有学到什么,而实际上老师却是在不知不觉地教会他的学生很多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注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这是一种高境界的教学艺术。在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中,我们也常常运用这样一种策略:“对于受过创伤的内心,心理学关注的重点不在于治疗悲伤的那些片段,因为越抚慰受伤的部分,越无法摆脱对这些部分的关注”,而“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最好的办法就是种上庄稼”。也就是说,此时我们需要的是唤醒、挖掘他们潜意识中积极的部分,这才是延续生命的动力所在。况且,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敢作敢为、有担当的人才,教师的重要使命是帮助学生生长出能翱翔的翅膀,而不是自己背着学生在天空飞翔。
(2)重视整个教学过程艺术性的提升
不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哪一个环节、哪一个方面才讲究教学艺术的提高。教学艺术具有多种形态,如在组织教学的艺术中就包括处理教材的艺术,教学讲演的艺术,使用板书及其他教学传媒器具的艺术等。重视教学艺术的提升,要落实在教学的全过程。
怎样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怎样实现“讲”与“学”的黄金分割,怎样对待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教学语言怎样才更准确、更精彩,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更高境界,这些问题既涉及教学的科学性,也涉及教学的艺术性,这都是我们提高教学艺术的着力点。
讲得清楚、听得明白、学得有趣、做得出来,其实是很多教师一直追求的教学境界。那些有教学艺术的智慧型教师,他们往往对教学内容的挖掘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对教学流程的设计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对课堂气氛的调节张弛有度,活泼有序;对学生学习的关注体察入微,关怀备至。这样的教学,既遵循了教学规律,也讲究了教学艺术性。在教学过程中,彰显智慧的课堂设计不是告知,更不是强制,而是不留痕迹的引导,即能“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实现意义”。
要进行艺术性的教学,一方面需要教师具有教学语言艺术和激情,另一方面需要教师能灵活选择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具有教学机智,在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把形与理、知与情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19世纪美国哲学家梭罗说过:“心灵与自然相结合才能产生智慧,才能产生想象力。”因此,教师要多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美、理解美,将读书与实践相结合,心灵与自然相结合。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在语文教学中就常带学生到河边漫步,在山间穿行,在树林里采撷,在草原上放歌。深入实际情境,亲近自然,让自己与学生的心灵与自然相结合,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充分挖掘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可以强化教学的美育功能,而在教学中注重教学的美育因素的挖掘,也可增强教师教学的艺术情怀。学校美育更多的是渗透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进行的。真正美的教育要在求真求善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事、美好的人、美好的世界。教学活动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直观型美学因素,包括教师仪态美、板书形式美、教学环境美;表述型美学因素,包括教学语言美、教学活动节奏美;氛围型美学因素,包括课堂双边情感交流的和谐美、思维活跃兴趣盎然的意态美;教材内容的美学因素,包括科学美、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充分挖掘这些因素,以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美育的各项功能,如言传身教的示范功能,正心启智的育化功能,笃情诚义的养成功能,集体协作的凝聚功能,竞争意识的激发功能,这不仅是对学生和自身美育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艺术性的重要途径。教师要从教育的原点出发,听从生命的召唤,把教书做成育人的大事业,以创造美的教学境界,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生。
(4)导正对学生的信念体系
要提升教学艺术,前提是需要导正对学生的信念体系。大量研究显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做出的决策以及所表现出的行为,深受教师信念的影响。当一个教师对学生持有不恰当的信念时,其态度与行为自然也会出现偏差。因此,教师要做出正确的教育教学决策,就必须导正自己对学生的不合理信念。这些信念主要有:学生应该是循规蹈矩的、不可犯错误的;教师要管好学生必须“严”,要让学生“怕”等。
其实不成熟是孩子的主要特征,犯错误是学生成长中的必然。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待学生的失误与弱点,变换一个角度和方法去看待和处理问题,促进学生自觉地改正错误;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知识基础,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需要教师导正信念体系。教师亲和力的核心是民主平等的思想,只有把学生当成大写的人,当作自己的亲密朋友,尊重他们的话语权,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富有教学艺术的教师理解学生的欢乐、悲伤,他们面对学生的误解不是反戈一击,而是有“清者自清”的自信,能包容学生的异见、猜忌乃至无端指责。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恕所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现代教学强调人的成长应遵循“自由—选择—责任”的人格建构规律,而不是棍棒相逼的强制命令。
教学艺术需要教师情感的滋润才能萌生。教师需要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会有创造,只有激情才能使教诲永远具有探究的魅力;课堂需要激情,因为课堂是一个需要用激情吹皱的一池春水,它是流动的、活泼的;孩子需要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能激发激情,才能点燃心灵圣火,拨动生命的琴弦。[40]
我们应该时时将自己置于生命的原野,用真情去催发生命,为生命中的平凡而欢欣鼓动,让生命中的习以为常感动自己,再用自己的率真、坦诚、热情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那时充满激情的我们会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吹动了课堂的空气,吹醒了沉睡的心灵,吹开了原野的花草,于是我们就拥有了生命的气息。
教学这门艺术还有其“慢”的特征,是一门“慢”的艺术。[41]其实,每一只飞鸟都有自己的歌声,每一朵鲜花都有自己的色彩,每一座群山都有自己的身姿,每一片森林都有自己的青翠。作为学校与教师,要耐心等待每一朵花开,不能因为“一棵树上没有一片叶子”就认定它是一棵死树,而应创造适合它成长的氛围,让它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这是教师的天职。
激励学习动机的教学是一门心灵的艺术。现代教师激励学习动机的教学艺术的真谛在于:自己要做到热爱学习。只有热爱学习的心灵才能点燃另一个心灵对知识的热爱之光。这就要求教师严谨笃学,身体力行,做一个热爱学习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