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与教学创新密不可分。创新是改革追求的目标,改革是实现创新的重要途径。创新是在改革基础上的创新、在改革过程中的创新,改革是为了突破禁锢教育的重围,促使教育出现新的生机与繁荣。勇于创新也是当代教师的应有风貌和人格特征。
1.教学创新的实质
所谓教学创新,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创造和更新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内容和方法等,卓有成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努力学习、获得良好发展的过程。教师的创造性不同于科学家、发明家或工程师的创造性,不是要求每一个教师都去开辟一个全新的领域,也并非是一定要创造出史无前例的新产品;而是要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有所开拓与突破,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我们所说的教学创新,并非完全否定传统教学中合理的合乎教育规律的部分。
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意义在于求真;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价值在于创新。从教学的本质意义来说,开展教学活动除了要遵循教学规律,并进一步探寻和发现教学规律外,还必须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它不是对名师的简单模仿,它需要教师在吸收接纳他人先进的教学改革成果的同时,能够结合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而机智地、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教育事业本身急切地呼唤着教师的创造。
创造性首先是教师面对不确定性教育情境的处置能力。现代课堂教学情境具有不确定性,因为每个学生都存在不同,每天都会有新的变化,无论教师怎样精心备课和充分预设,都难以事先完全把握它的实际情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创设弹性化的教学方案,能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情境中捕捉学生生成的资源,不断重建课堂教学。
人是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历程中展示自己尊严的,改造世界即意味着创新。弗洛姆认为人的生存是矛盾的,而“对这一矛盾的解答(亦即对人的道德问题的解答)只有生产性能够(productiveness)完成”。[69]这里的生产性即创造性、创新性。这种创造与创新包括生产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在教学创新中还包括生产新的人格素质,等等。创新不仅指为整个社会和人类文明带来变革的新质因素的创造,也包括对于自我心灵世界具有提升生存质量的发现和开拓。
因此,创新精神实质上是一种主体精神,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拥有更大的主体性,客观上要求并实际扩大着教师的教学专业自主权。在没有过多外来干扰的情况下,我们又称之为自主创新。没有自主创新,教师就没有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就很难维持真正的专业自尊。富有自主创新精神是人格健康的教师的重要特征,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从主体意义上说,自主创新是主体自我实现的最高表现形式。现在的教育是一个模式称霸的世界,其实最好的教育模式是没有模式。因为只有在没有模式的情况下师生才能大胆突破,勇于创新,亮出自我,教育才可以走出一片新天地。
2.教学创新与教师生命价值
教学创新能够提升教师生命的价值。“教师的创造性智慧使他的工作进入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出个性的独特风格。教育对他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享受。”在创造的职业生涯中,教师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充分享受工作的快乐,真正体现教师的生命价值,使教师的教学生命更加灿烂。
(1)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
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师教学生命价值最集中的体现,教师的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创新?就因为我们是教师。如果我们不创新,拿什么又怎么样去教学生?如果我们仅能用从我们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去教学生,我们的学生又用从我们这里学到的一点东西去教学生,如此延绵下去,我们的民族又怎样屹立于世界之林?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只有那些勇于开拓、具有进取意识的人,才不至于被时代所抛弃;只有那些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民族,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
教学创新是搞好教师工作的内在要求,它对学生的学习有巨大的影响。教育在今天,已经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传递文化、知识、技能上,停留在只让学生继承已有知识,不思也不会创造的水平上,教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及与此相应的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要求逐渐凸现。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燃烧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能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发展的积极人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远志向,才是当代中国教育特有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价值。教师职业不仅需要热情和勤奋,还需要很高的专业智慧和创造性。只有具有创造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才能真正获得优质高效的教学质量,使教育抵达真善美的境界。“好的教育有利于人的智慧的发展,不良的教育有可能限制和压抑人的智慧的发展,只有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人。”[70]叶澜教授认为,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性的障碍。
也正因如此,教师自身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问题,也以前所未有的鲜明方式凸现出来。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就明确地宣称,学校需要那些能做出新科学发现的教师,能拯救濒临灭绝学问的教师,能影响文学和艺术界的教师,能适应学生群体变化的教师,能上课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或者说,现代学校更需要那些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可见召唤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教师,从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是各国教育的重大使命,专业自尊的教师务必向着这个方向前进。
(2)对教师自身发展的作用
创造,它也使人们找到了教师职业对于社会而言的外在价值与对于从业者的教师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之间的统一基点,找到了教师可能从工作中获得外在与内在统一的尊严与欢乐的源泉。是什么成就了魏书生、李吉林、李镇西……使他们在教学改革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们勇于创新。对于教师自身来说,教学创新对教师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有利于教师摆脱生命的工具状态,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机,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在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下,教师只有既遵循教育规律,又不唯循制度规定,勇于进取、开拓和创新,追求一种自我更新的取向,教师的专业实践才会具有重大的生命意义。具体地说,教学创新对于教师自身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学创新有利于教师摆脱生命的工具状态。
能给人以尊严的职业是与人生命的本质和高级需要的满足直接相关的职业。独立地创造,正是人生命存在的本质方式,而创造性的专业行动本质上就是一种创造性的价值活动。但就目前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来看,还远未达到在自己领域独立创造的水平。长期以来,教师的角色价值主要是以外在取向为主,教师只是按照社会规定的角色发生职业行为,这种角色的规定性严重抑制了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如何既体现社会要求,又体现自我特征,使社会角色要求与教师自我个性协调、统一,使教师自我“同一化”,这就需要教师自主创新。[71]教学创新使教师作为一个积极承担自身力量和丰富内心世界的人,而不是作为依赖他人操作的工具。体验教学生活,体验自我生命不断生长,是教师之所以是自己而不是他人的明证。
第二,教学创新有利于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机。
正是因为教学创新使教师摆脱生命的工具状态,不断在教学工作中获得自我实现,因此教学创新最有利于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机。同时,人的生命力也只有在创造活动中才能焕发,才能为社会做出富有不可替代性价值的奉献。创造的时刻往往是教师获得高峰体验、实现自我的时刻。具有创造性的教师迷恋课堂,迷恋学生的成长,他们在给学生上课的过程中感受到师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师生生命成长的极大幸福,在全身心地投入教学中他们感受到一种奇妙、着迷、忘我并与教学、学生融为一体的美好感觉,因此,教学创造会使教师更加热爱自己的事业,并把自己的事业与生命成长融为一体,从而生成强烈的内在动机,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和专业发展。[72]同时,教学创新也是教师积累富有个性的实践性知识,丰富教学智慧的途径和源泉。
第三,教学创新有利于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个性化教学艺术形成的标志,表明教师已从机械模仿他人走向根据自身个性特色创造出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风格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既与教师的知识基础及学术修养有关,更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不断创造的结果。可以说,自主创新精神是形成教学风格与特色、促进教师个性化成长的根本动力。拥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不满足于日复一日的单调教学,会不断研究教材、学生与教学的特点,在不断思考与创造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并使其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因此,开展教学创新是激励教师生成自身教学风格的重要途径。
第四,教学创新有利于获得内在的幸福和欢乐。
创造性是主体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教育作为人道主义事业,理所当然应关注自我生命质量和精神世界的提升。创造性的教学既关注学生的个体性与独特性,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也使教师不断体验到“我”的生存意义与价值,在创造中不断获得自我实现,是教师幸福和欢乐之源。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不断地从事一些富有挑战性的研究与创造工作,他的潜能才能得到更多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否则他就缺乏一种归属感和充实感,焦虑、空虚、孤寂、无聊等心理与人格障碍就会接踵而至。显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教师的工作职能出现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表现为极大地增强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程度。教师如果没有研究创造的精神和实践,就会工作效率低下,就会缺乏成就感与幸福感,这样极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我们可以把马斯洛的高峰体验看成是一个人自我肯定、自我确证的时刻。马斯洛认为,处于高峰体验中的人更真实地成为他自己,比其他任何时候更富有责任心,更富有主动精神和创造力,更完全地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近于他存在的核心,更充分地具有人性。可以说,高峰体验的时刻是最自尊的时刻。然而,高峰体验只有在创造中才可以获得。
如果诚如古罗马教育家西塞罗所说,教育就是要使人摆脱现实的奴役而不是完全适应现实,那么教师就是教人摆脱现实的奴役而不是完全适应现实的人,因此自己就应该是没有奴性,勇于争取自由和自主的权利,勇于开拓和创新。教师知识经验的丰富、教学才能的提高、教学智慧的增强、教学风格的形成、内在幸福的收获,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学习,离不开实践,离不开不断思考,离不开持续创新。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会成为一个学校的教育资源。一个有独立创新精神的教师,他本身就是学校的一道风景。
3.教学创新的内容与途径
(1)教学创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创新的产品最终体现在获得成长与发展的学生上,而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学校教师集体劳动智慧的结晶,而且具有滞后性。对于教师这一特殊职业而言,创新更多地体现在教学实践知识的创新,体现在创造性地预设与生成课程,体现在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独特能力和独创精神上。教师的教学创新不仅在于与众不同地解决知识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更在于教师能够积极理解与更新教学思想与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教育理念创新。如确立新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质量观等。教学的过程也是研究的过程,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创生自己独特的知识,追寻教学中的自由和独立,不一味地按照教科书的内容上课,不做考试分数的奴隶,不过多地受他人褒贬评价的影响等,这都属于教育理念创新。
二是知识方法创新。教师的知识方法创新更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实践知识的创新。如能充分利用教科书的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经验,重构问题情境,设计弹性化教学方案;能不失时机地捕捉、重组和运用教学反馈信息,机智地进行教学调控;能有效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过程,善于将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在放与收、动与静、预设与生成之间保持平衡,并将自己与学科和学生融为一体等。
三是师生关系创新。如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沟通需要创新,要改变课堂的权威结构与主体定位,确立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的师生民主平等的权利结构。教师要摈弃对学生“我说的你就要听,我讲的你就要懂,我教的你就要会”的固有的师生观念和行为模式。
(2)教学创新的基本途径
要真正地进行教学创新,教师不仅需要有更多的客观外部支持,也需要有更多的主观自我支持。首先,教师必须争取获得更大的专业自主权。没有专业自主权,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与教学行为都在他人的指令、规定、制度、文本模式的框架内产生,就根本谈不上教学创新。
同时,教师还必须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心理学家瑞普指出,创造力是个十分个体化的特征。创新思维不仅是个能力开发的问题,也是人格结构中的非智力因素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问题。有研究指出,创新者具有以下人格品质:①敏锐的观察力,对事物永远抱有一种兴趣和疑问;②积极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挫折面前可以很快调整好自我心理状态;③自尊自信,在任何不利环境下都不动摇对自我的信心;④坚忍不拔的性格,不因困难与挫折而放弃个人的想法和计划。[73]
在教学中勇于创新的教师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敏于发现——发现生命的完整性、生命的整体功能,使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德性获得和谐发展;发现优越的潜质对人的发展独特性的影响作用,使学生潜在的生命力量转化为现实存在的生命力量;发现生命内在的独特性和能动性,与其自主创生作用。教师要将自己的发现转化为学生的自主发现,这是生命对生命的发现。二是巧于创设——创设各种有利的教育情境如使概念化、抽象化、结构化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同感共受。三是善于播种——教师是人类智慧的启蒙者和播种者,要在学生心田里播种成功、自信、信任和希望等生命的种子。四是精于化育——对学生的教育要靠爱心、耐心、人性化,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发现、创设、播种、化育,这也是教育创新之所在。[74]
对拥有创造性的教师来说,教学是活生生的,每一堂课都是不同的。他们会把教材和教科书当作资源和工具,利用它们为师生的生命成长服务,而不是将讲授教材知识作为目的。同时,他们会深刻理解并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在对教材内容融会贯通、把握学科的价值定位和学科精髓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特点,或把教材内容重新组织逻辑链,或灵活选择、运用更能体现学科价值的知识内容,或用独特的视角、深邃的目光诠释教材内容的意义,进而实现教材逻辑性与学生心理性的结合与统一。他们能够敏捷地应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丰富资源,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个体差异,倾听学生有声或无声的言语,体验学生的思想情感,及时地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表现,并给予学生探究的空间,把学生的探究当成生成课堂教学的资源。恰当地点拨和应对学生的想法,并根据学生生成的资源进行梳理、提炼,重新生成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师生共同创造、生成的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也为自我生命的不断超越感到幸福和自豪。简言之,自主创新在教学行为上体现为重构教学目标、活化教学文本、生成教学过程、妙用教学方法等。[75]
同时,对拥有创造性的教师来说,他们不仅能够主动地应用教育理论使其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从而转化了教育理论,也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创造、生成教育理论。他们是教育理论形成最富有活力的来源之一。他们不愿意自己仅是应用他人理论的操作者。[76]而传统教师发展观仅将教师看作应用理论的操作者,忽视了教师转化理论、生成理论的能力,这实际上把教育学等同于自然科学,把人当作物,忽视了教育理论的独特性和教育实践的复杂性。
归根结底,教师要进行教学创新,就要勤于学习与思考,勇于探索与实践。陶行知的一生就是伟大创造的一生。他主张以教育实验“塞陈旧之道”,“开常新之源”,提出改“教授法”为“教学法”。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是最早重视乡村教育并身体力行的教育家,整个生活教育的理论就是陶行知在反对“沿袭陈法”“仪型他国”的创造中形成的。
要创新就要奋斗,甚至是艰苦卓绝的奋斗。诗人雪莱告诉我们:“如果你过分地珍爱自己的羽毛,不使它受一点损伤,那么你将失去两只翅膀,永远不能凌空飞翔。”一个人只有志存高远,在追逐理想的甘苦中不断成长和发展,幸福之门才会向他敞开,自尊之神才会迎面走来。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诗人玛娅·安杰洛有句名言:“生命的真谛不在于你呼吸的次数,而在于那些令你屏住呼吸的时刻。”令教师屏住呼吸的时刻包括教师在学生遇到凶险时宁肯牺牲自己毫不犹豫去抢救的时刻,教师在专业领域内创造、智慧和激情迸发、获得高峰体验的时刻,教师获得了教育真谛、获得了人类真善美的时刻,这些都是令人心动的时刻。
在当今中国,教师是教育事业和人类精神生命的重要创造者,每个教师都可以成为富有时代精神和创造活动的人,因为这项工作所面临的是成长中的、充满生命活力的青少年。我们若把人的培养,而不是把知识的传递,看作是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我们的工作就会不断地向我们的智慧、人格、能力发出挑战,成为推动我们学习、思考、探索、创造的不息动力,给我们的生命增添发现、成功的欢乐,我们也才能在为事业奉献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7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