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辉才 马俊清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会碰到许多疑难, 此时用数学的策略解决问题显得力不从心, 于是我就跳出数学, 用语文的视角看数学, 得到了一些不一样的收获, 我的策略如下。
一、 缩句法
通过平时教学观察发现, 孩子不会解决问题, 关键是在读题环节有障碍。他们有时抓不住关键信息, 有时被众多的信息所迷惑, 有时分不清大小, 有时理不出头绪, 所以解题只能东拼西凑, 加减乘除凭着感觉走, 于是, 我就教给学生用缩句的方法突破重围。 关于谁比谁多(或少) 的问题是小学生最头疼的问题, 如饲养小组养了28只鸭子, 比鹅少16只, 问鹅有多少只? 大多数同学一看有“少” 字, 马上就用减法, 显然是错误的, 如果要用数学的角度去讲,一方面要画线段图去说明显得麻烦; 另一方面从算理的角度去讲显得有点深奥, 如果每道题都让学生用数学教师教的这两种策略解决问题真有些繁杂, 但用缩句知识解决就相对容易了。 我将该题缩为“鸭子, 比鹅少”, 这下学生就容易得出两个量中鸭子少, 鹅多, 求的是较大量, 所以用加法。 再如三年级下册课本21页有一道题: 三年级有90名学生, 每两人用一张课桌, 需要多少张课桌? 把这些课桌平均放在3间教室里, 每间教室放多少张? 在这道题第二问的解决中大多数学生都用90÷3=30(张), 显然学生没有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 学生是把人平均分在了3间教室, 若用缩句知识可把原题缩为“把桌子平均放在3间教室”, 只能平均分桌而不能分人。 再如关于倍数问题, 学生分不清乘除。 如: 美术小组制作了42朵黄花, 是红花的6倍, 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这道题关键要找到做了多少朵红花, 学生分不清该用乘法还是除法, 我让学生缩句, 将原题缩为“黄花是6倍”, 这下学生很容易得出红花是1倍的数, 红花是较小数, 用除法解决。 这样做摆脱了画图找算理的繁琐环节, 为学生突破疑难铺平了道路。应用缩句知识帮助学生记忆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效果也很明显。
二、 句子分析法
有些数学问题完全可以利用句子分析法解决。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98页有一道题: 张爷爷买了3只小羊用了75元, 他还想再买5只这样的小羊, 需要准备多少钱? 学生有两种解法, 第一种: 75÷3=25(元)、 25×5=125 (元), 第二种: 75÷3=25(元)、 25×8=200(元)。 双方各执一词, 究竟哪一种正确呢? 我让学生分组讨论, 然后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大多同学采用逻辑推理、 倒推、 假设等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说明, 但还是有人摇头否定, 说明大家还是没有理解, 怎样征服大家, 让他们心悦诚服呢? 正在此时, 有位学生站起来说: 本题一共有两句话, 第一句话说的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 有句号, 说明话已说完。 第二句话“他还想再买5只这样的小羊, 需要准备多少钱?” 这里中间有个逗号, 说明话没说完, 这里需要准备的钱是接着前边再买而说的, 所以要准备的钱数与前3只没有关系, 只是后5只的。 学生一下子明白了, 大多数同学点头肯定。 这种应用句子分析法突破数学疑难的方式为自己今后的教学又开辟了一条道路。
三、 课文事例法
当学生解题思路受阻, 感到无从下手时, 我就引用语文教材中的部分课文启发学生。 如用曹冲称象的课例说明虽然曹冲不能用现有的资源去称大象, 但可以用等量代换的思想解决问题, 应用转化的策略把称象转化为称石块。 再如用田忌赛马的课例教育学生同样的资源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遇到数学问题就要从最优解决问题的方案出发, 教会学生择优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 修辞形象法
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抽象难理解的内容我常采用比喻、 拟人、 夸张等修辞方法去突破, 往往收到化抽象为具体、 化疑难为简单、 化难记为容易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四边形、 梯形、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正方形的关系时, 我用打比方的方式把四边形称为一个家族的祖父(包含关系), 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为祖父的两个儿子, 也就是两个爷爷(并列关系), 其中“梯形爷爷” 再没有后代, 而“平行四边形爷爷” 又生下“长方形爸爸”, “长方形爸爸” 又生下“正方形儿子”, 这样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各种图形包含与并列的关系。 再如教学除法中商不变、 被除数不变、 除数不变这三个规律时, 究竟对应的其他两个量怎样变化, 学生很容易混淆, 我采用拟人的方式称被除数不变时, 除数与商是敌对关系 ——其他两个量变化相反, 即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0除外), 商就缩小或扩大同样的倍数。 当除数和商不变, 对应的其他的两个量是伙伴关系 ——其他两个量变化相同, 即一个量扩大或缩小几倍(0除外), 另一个量也就扩大或缩小同样的倍数。
总之, 对于数学教学中遇到的一些疑难, 若只按照数学的常规思路来思考, 可能会感觉困难重重, 如果我们站得高一点, 视野宽一点, 换个角度, 跳出数学, 用语文视角来思考, 就可能会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收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