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学学习文化理论
人是文化的产物,人的行为受文化所驱动,渗透着文化精神。高等教育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方略是学习文化的建设。同时,较稳定、较普遍、积淀了一定文化精神的大学生学习性投入也是构成大学学习文化的一个方面。为此,要研究和构建大学学习文化理论。大学学习文化理论是整个文化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涉及两个重要概念:一是文化。关于文化的概念,可以说是众说纷纭,通过比较各方面相关的研究,我们选择了以下这一概念:文化是“积淀了人类精神的社会生活过程及产物的总和”。[32]二是学习文化。学习文化的概念是学习概念和文化概念的整合,它可以界定为:学习文化是积淀了人类精神并相应地体现为较稳定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产生较普遍、较持续的影响的学习活动。换言之,学习文化是聚焦于学习活动的文化现象。
(一)学习文化的构成要素
1.文化的构成要素。要把握学习文化的构成要素,首先要把握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对于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人们有大量的探讨。例如,陈序经先生认为,文化包括四种类型的主要成分:伦理方面、宗教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33]钱穆先生认为,文化具有如下七大要素:经济、政治、科学、宗教、道德、文学、艺术。[34]更多的相关文献认为,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或者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这些都可以被视为关于文化构成要素的重要主张。
笔者认为,从文化的概念来看,文化应该包括两个基本层面:一是文化精神;二是文化形式。
(1)文化精神。不少有关文献提出了“文化精神”概念。不过,在不同文献中,“文化精神”的含义不尽相同,例如,覃光广、冯利、陈朴主编的《文化学辞典》中列举了如下解释:“使一个群体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特质的总和即为文化精神”;每个社会都有建筑在那些使他们最不同于其他社会的文化模式上的一种文化精神或“社会特性”;“一个社会群体的各种行为观念和目的的总和”;文化精神是一种文化的内在品质,即其基本的、整合的价值系统;前提与假定的多元性是存在于任何文化中的特色,这些多元性的东西有时候结合而为该文化的单一的整合原则,亦即“该社会的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是“一种有显著支配力的全貌”,这个全貌构成了该文化的整合原则;文化精神是文化模式的规范特色;文化精神是“某些假定、方针,或具有控制力的精神模式”,或“后天获得的,表现文化特性的驱策力或动机的积聚,加上文化活动所朝向的,或高等价值所着眼的,外显的或内隐的目的”;“社会模造的行为所具有的情绪特性”即为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是指一种情绪的性质,在文化行为中,观察者能感受到此种以动机为基础的情绪性质,例如印第安人的文化精神就是六种基本动机的运动,即自我中心、功利主义、服从、柔顺、依赖和情绪的孤立等。[35]再如,高瑞泉认为:“在讨论文化问题的时候,尤其是在对不同文化做比较研究的时候,人们常常对那种弥漫其中、不容易明白表述却又经常影响人们思维和行为,至少是影响思维和行动的倾向的东西,或者说是影响一类文化中人民的气质,有一种直观性的认识。我们也可以把这种文化的气质或倾向叫做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是一种文化的核心、本质”。[36]
根据本书中的文化定义,既然文化是积淀了人类精神的社会生活过程及产物的总和,那么文化中的一个层面就是人类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文化精神。我们进一步认为,文化精神乃是文化中的核心性层面。
文化精神又是相当复杂的。黑格尔(G.W.F.Hegel)的重要著作《精神现象学》和《精神哲学》所探究的“精神”中就包含文化精神,这主要是他的体系中的“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诸如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和哲学等。在近现代的文化研究中,学者们更加注重从价值观角度来把握文化精神;同时,也有许多学者主张将精神文化划分为科学、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方面,这也可以视为他们所认为的文化精神所包含的具体方面。
笔者认为,整合各种相关的主张,可以将文化精神划分为如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①价值观。主要指社会生活共同体共有的价值观。许多人指出,文化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也有一些学者提出,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例如张岱年先生就说:“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道德的理论基础也在于价值观。新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价值观的批判继承、革旧立新。”[37]通过整合各种相关的看法,可以认为,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精神,而文化精神的核心是价值观。换言之,价值观是文化精神的核心,同时也是整个文化之核心的核心。
②社会知识(区别于个人知识)。是人类对世界各种各样事物的反映,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无疑,这包含着许多领域。
③技艺。即广义上的艺术,它是指人类活动的技能、技巧、技术、艺术等,指的是如何活动、创造及其中的人类生活共同经验。
④道德。即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之关系的规范、准则。
⑤思维方式。这是习惯化、形式化了的思维定式,是人类用于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例如,流行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就是一种受到广泛批评但又一直很有代表性的思维方式。[38]
(2)文化形式。如上所述,文化的第一个层面是文化精神。除了文化精神这一核心性层面之外,文化还具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层面,即文化形式层面,这也是经常更加直接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一个层面。由于文化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各个领域的情况很不相同,因此,文化形式的具体情况是极为复杂的。总的来说,文化形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行为形式。即社会群体的行为倾向和方式。人是各自独立的个体,同时又属于某个或某些社会群体。由于种种原因,不同的社会群体往往具有不同的文化精神,因此经常表现出各不相同的行为倾向、行为类型、操作样式等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文化的行为形式。总的来说,文化的行为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群体的习俗与习惯,包括一个民族的习俗与习惯、一个地域人群的习俗与习惯等;二是社会群体活动类型的结构关系、活动方式的总体特性等,例如,有些民族特别重视教育,有些民族特别重视艺术;三是表现在人们身上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行为方式。
②器物形式。即人类所创造的器物。人们经常说物质文化或器物文化,实质上可以这样理解:生成性精神也往往体现在人类所创造的器物(或称“物质”)之中,因此,器物也往往渗透着文化精神,具有一定的文化性质,有些特别的器物,例如众多的文物,尤其如此。不能说器物本身就是文化,但是器物往往具有文化的意蕴,因此我们可以从文化的意义来理解器物。例如,故宫博物院中所藏的各种器物都是文化的器物形式的代表。
③制度形式。社会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其建立与革新往往是与文化的形成、延续和更新密切关联的,渗透了文化的精神,具有一定的文化性质。我们通常说制度文化,这意味着制度蕴涵着一定的文化精神,因此可以从文化意义上来理解制度。例如,一种持续了一定时间的社会制度、学校制度等,都可以说是文化形式,是文化的产物。
④思想形式。人们的观念再进一步显性化即成为思想,换言之,思想的一个直接来源即是观念,包括形成文化精神的人性观、价值观、生存方式观以及由人性观、价值观和生存方式观衍生出的其他一些观念。思想未必就是纯粹的文化本身,但是它总是蕴涵着文化精神,可以从文化意义来理解思想,尤其是思想的观念来源和基础。当一种思想持续了一定时间、体现了一定的文化精神时,就成为文化;一个时期各种相互作用的思想也是文化的重要构成。
⑤文本形式。文本往往承载或记录着行为、器物、制度、思想等,而这些被记录的东西都可以被视为文化形式;同时文本自身作为语言文字的表述,也是一种文化形式。各种纸质的书籍、期刊、报纸、电子文本等都是重要的文化形式。
⑥社会心理气氛形式。即“促进或阻碍群体的共同活动和群体内个人全面发展的心理条件的总的表现形式”。[39]社会心理气氛是文化的情境性的集中体现之一,是整个情境的重要构成,而情境是文化的积木块。[40]社会心理气氛受长久以来的文化精神积淀的影响,反过来又对文化精神积淀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⑦语言形式。一个民族的语言是该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它在形成、使用和发展演变过程中渗透着一种文化中的许多重要精神。语言是文化精神和其他文化形式的重要载体,同时,语言还是其他文化形式与文化精神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中介。
在现实中,上述两个层面是融合在一起的:文化精神具有高度的渗透性,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渗透于文化的各种形式;文化形式总是离不开文化精神,文化精神也离不开文化形式,两者融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有“灵”有“肉”、丰富的社会生活。只是在认识上,我们可以对两个层面分别加以探讨。
2.学习文化的构成要素。学习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学习文化是整个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的构成要素与整个文化的构成要素一样,相当复杂。总的来说,学习文化直接体现一定的文化精神,有着一定的基本观念,以各种文化形式为重要材料,同时又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形式,这些都是学习文化所直接涉及的。因此,学习文化的结构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1)文化精神。人类的文化精神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果说整个人类文化是“大文化”,那么各个领域的文化则是“领域文化”,“领域文化”与“团体文化”(即一个社会团体的文化)一样,是具体的文化。文化精神既是大文化的核心,也是领域文化的核心,当然也是学习文化的核心。任何学习生活都要体现人类的文化精神。文化精神的各个层面都渗透于学习生活之中。
(2)进入学习领域的各种文化形式。学习总是需要有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的,各种文化形式就是最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同时,各种文化形式往往都会以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为人们所学习。作为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的文化乃是学习的最重要资源。进入学习领域的文化形式就成为学习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
(3)学习理念。“理念”本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范畴,它指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普遍范型。[41]这个范畴自古希腊一些哲学家使用过之后,一直受到广泛的重视并得到广泛的使用。后来,这个范畴应用于其他多个领域,泛指基于事理的基本观念,学习领域的“学习理念”也应该取这一含义。学习理念中的“事理”涉及的问题较复杂,其中最主要涉及的是学习的本质和规律。学习的本质和规律应该是变化着的,因为随着人类社会历史条件等的变化,学习必定发生变化。
(4)具有普遍性和持续性特征的学习活动。当人类的某种活动是一种偶发性的活动时,这种活动不能称为文化现象;而当人类的某种活动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和持续性特征的活动时,它就成为一种“人化”现象,即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将产生较广泛、较深刻、较持续的辐射性影响,这正是文化的影响。就学习活动而言,如果某种学习活动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普遍化和持续化,那么这种学习活动就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即成为学习文化的一个要素。例如,当前大学生学习的一个普遍而持续的特征是整齐划一的学习,这就形成了一种整齐划一的大学学习文化。
(二)大学学习文化的影响因素
要深入理解大学学习文化,并进一步开展大学学习文化建设,就需要先分析大学学习文化的影响因素。应该说,大学学习文化的影响因素是多样、复杂的,这里仅分析其中几个主要因素。
1.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42]中国是一个文化传统悠久且极为强大的国家,传统文化必然对当今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包括大学学习文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当前中国要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和整个中华民族复兴的情境之下,传统文化的影响就更加强大了。
就已有的情况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学习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它是大学生基本价值观的主要来源。虽然大学的价值观来源于多个方面,但首要来源乃是中国传统文化。例如,追求“崇高”价值的观念就主要来自中国传统文化,这点将在本章下文阐述。其二,它是大学生学习文化资源如中国文学、书法、中国哲学等的重要来源之一。其三,它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来源。例如,象征性的思维方式、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等,都对大学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2.西方文化。这里的西方,主要指西方发达国家,包括欧洲、北美、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从空间来看,西方文化基本上就是产生并依托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就已有的情况来看,西方文化对中国大学学习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它是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国大学生的价值观虽然首先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但与此同时,也来源于西方文化。例如,西方的民主、平等、自由等观念,对中国的大学生产生着比较重要的影响。其二,它是大学生学习文化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国的大学生学习什么呢?其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方文化,例如西方的科学知识体系、西方的人文知识和风土人情等。其三,它是大学生学术体系的首要来源。当代中国大学的学术体系主要来源于西方的学术体系,例如学科架构、学术规范、科学研究方法、学术技能等,都首先来自西方文化,而这些正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
3.大学的使命。大学学习文化的建设是基于大学的使命,其主要宗旨在于实现大学的使命。因此,大学的使命对大学学习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于大学的使命,人们已有较长时间的关注和研究。现代大学起源于中世纪大学,大学自产生之日起,就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并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之一。到目前为止,关于大学使命的主张极多,整合各种主张以及我们的思考,可以认为,大学的使命中,特别重要的使命有如下几点:其一,大学要在国家的科技发展中起中坚作用。科技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例如,科学中的求真意识、创新意识、独立意识、宽容意识等[43]。虽然科技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力量,但大学是其中一支特别重要的力量。其二,大学要在国家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中起中坚作用。一个国家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特别需要人们的学习和相关的研究,而在大学,教师和学生对人文的学习和相关的研究是整个社会对人文精神之学习与研究的最重要力量。例如,中世纪大学对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的作用是现代西方社会人文精神发展的最重要根源之一。在中国,要实现这一点,首先需要依靠大学。其三,大学要在人才培养中起中坚作用。国家的发展与建设首先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首先要靠学校,高水平人才的培养首先要靠大学,这是众所周知的。其四,大学要在社会批判与进步方面起引领作用。一个社会总是难免存在许多缺点,尤其是人的观念和行为、社会体制、公众意识等方面,总是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有时甚至会出现各种错误。怎样才能唤醒各方面的社会成员意识到不足与错误,从而推动社会积极而健康地前进呢?这就需要在整个社会中培养一种批判精神,时时反思和批判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承担这种批判功能的中心机构首先是大学。这些使命,都影响着大学学习文化的形成。
4.大学成员的生活方式。文化一般来说是属于一个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形成怎样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共同体成员的生活方式,或者说,生活方式本身就是文化的构成要素之一。所谓生活方式,是指“一定社会制度下社会群体及个人在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各种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包括劳动方式、消费方式、社会交往方式、道德价值观念等”。[44]这里的大学成员包括大学的教学与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学生等。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一部生活史。人们的生活条件、价值观念、生活目标、所处的文化传统等的不同,导致了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些生活方式构成生活史中各文化侧面的主要内容,也影响着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领域——学习文化。
一般来说,大学成员的生活方式对学习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大学成员的人生价值观在内在动力方面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学习,从而影响着整个大学学习文化。人生价值观与人的生活方式关系紧密,对人的生活方式乃至各种活动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大学学习活动方面,就成为一个核心性的构成。例如,如果大学成员都在价值观上自觉地追求素质发展,包括追求知识的掌握,那就形成了一种学习文化,驱动人们的学习活动。其二,大学教师的主导行为会影响学生的主导行为,尤其是教师的学术行为在其各种行为中所占的分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各种行为中所占的分量。在大学生活中,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其行为还是受教师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如果教师们不以学术行为为主导行为,那学生也会因此受到消极影响。其三,大学成员之间的交往方式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影响整个大学的学习文化。这里的“交往方式”是广义的概念,包括形成直接交往的人员类型、交往的频繁度、交往的活动内容、交往中的人际关系、交往的活动方式等。例如,交往中的人际关系如果是人人平等的关系,那就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会倾向于形成学习上的自由精神、平等精神和求真精神。
(三)大学学习文化对学习性投入的影响
1.直接影响。人是文化的产物,这是人们的共识。不仅人的行为受文化的直接驱动,人的行为方式直接体现文化的特性,而且人的价值观念等素质的发展也是文化中各种价值观作用的结果,甚至人的整个心智的发展都深受文化的影响。[45]因为文化含有一个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共同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整个生活共同体群体精神的集中体现,影响着这个社会生活共同体中的每个个体;而且,文化的另一个层面是丰富多彩且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文化形式,这些文化形式既是社会生活共同体各个成员从事相关活动的动力,也是他们进行相关活动的条件和资源。
学习文化直接影响每个大学生的学习性投入,这突出地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使每个大学生形成自觉而强烈的学习价值观,自觉地寻求通过学习而获得自身的素质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基于此,学生将产生强大的内在的学习动力,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第二,激发和培养每个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可以从多个方面寻找源泉,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人类的文化精神,[46]文化精神能驱动和感染每个人,大学学习文化中正是含有这种人类的文化精神;而且,大学学习文化中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极具吸引力,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大学学习文化可以成为直接作用于每个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学生个体与这种学习环境相互作用,为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丰富而优化的文化环境刺激,并为大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广阔的资源。第四,为每个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材料。学习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层面是各种文化形式,这些文化形式包含着丰富的学习内容,同时呈现为各种各样的学习材料,这些都可以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和素材,为他们的学习与发展提供十分丰富而生动的资源。
2.间接影响。大学学习文化对学习性投入的间接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大学学习文化使一个社会生活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充满生命活力,这正是学习与创造等各种积极活动所需要的。每个人都是有一定生命活力的能动体,但不同的人以及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生命活力的大小是不一样的,这种生命活力的大小受文化的影响,也受个体活动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47]的箴言就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同时使广大学习者充满生命活力。现在,大量事实和研究表明,学习能改变、更新大脑的结构,包括改变大脑的生理结构、改变大脑的组织功能,即组织和重组大脑,[48]使大脑充满活力。大脑是人的生命中枢,大脑充满生命活力,就会带动整个人充满生命活力。充满生命活力的大学生在学习文化的影响下就有可能积极地投入学习之中。
第二,大学学习文化的建设能为大学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学习与创新提供重要的内容和基础。大学学习文化建设中含有大量的新东西,包括学生的创新和教师与研究人员的创新,这些创新可以成为大学教师进一步学习的内容和材料。整个大学学习文化既是大学生学习的环境,同时也是教师和研究人员学习和研究的重要环境。大学学习文化具有批判功能,能促进教师和研究人员进行批判性反思从而不断地进行学习和创造。大学学习文化本身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要实现这种发展和完善,就需要教师和研究人员不断地进行创造,先前的学习文化为后继的学习文化创造提供重要的基础。大学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学习和创造又有助于推动大学生的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