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 清[1]
[摘 要] 本文着重探讨在我国开始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背景下,“非指导性技术”遵从罗杰斯人本主义和个人中心疗法,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中发挥着营造平等、自由环境,促进辅导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非指导性技术”;环境;作用
教育部在2012年12月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社会和教育部门广泛的关注,如何让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收到更好的效果,也变得更加重要。其中,“非指导性技术”的运用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非指导性技术”的来源与定义
“非指导性”一词源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博士、教授、美国应用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卡尔·兰塞姆·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的个人中心疗法理论。它主要指较少带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特征的而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的技术。
罗杰斯说:“心理治疗是一种潜在的、有竞争力的个体身上已存在的能力的释放。”这种“已存在的能力”就是人自身的疗愈能力。他强调求助者和咨询师之间,以存在—人本主义的人生哲学为准绳,围绕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平等自由的讨论。如果咨询的过程满足三个条件,即和谐的咨询关系、咨询师对求助者无条件积极关注、咨询师对求助者共情的理解,那么求助者身上这种“已存在的能力”很有可能释放出来。而要在咨询过程中达到这三个条件,需要咨询师更多地运用较少带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特征的而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的技术来营造平等自由的环境和气氛,这种技术就被称为“非指导性技术”。
因此,“非指导性技术”就是运用较少带有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特征的而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等特征达到激发求助者身上已存在的自身疗愈能力的释放目的的咨询技术和方法。
“非指导性技术”主要包括倾听、共情、积极关注等内容。这些技术内容不是单独运用的,而是咨询师在人本主义精神的指导下,对来访者表现出最大限度的耐心,倾听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不打断来访者的讲述和倾诉,并适时地关注来访者的情绪,用体谅的态度去理解来访者的心情,适度地“苦来访者之苦,乐来访者之乐”,从而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与之产生情感共鸣,让来访者感受到咨询师的真诚与热情,有利于顺利开展接下来的工作。
二、“非指导性技术”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非指导性技术”在各种咨询场合下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我国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也不例外。它对心理辅导老师、中学生的个人成长都有非常大的作用,甚至由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对象的特殊性,“非指导性技术”有着更好的“用武之地”。
1. 运用“非指导性技术”有利于心理辅导老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辅导老师正确开启学生心灵的第一把“钥匙”
Wight与Dawis在《认知与行为实践》杂志的创刊号中说:“我们发现在关于关系是良好治疗变化的中心这一结论上大家是强烈一致的”以及“即使在具体的行为疗法中,那些认为自己的治疗师热情而具有同情心的患者会更投入治疗,并最终获得更好的疗效。”可见,心理辅导老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对解决问题是有巨大帮助的。而运用“非指导性技术”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辅导老师的热情和同情心,还能促进辅导老师和学生的咨询关系发展良好。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对象是11~15岁的青少年。这一时期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少年期”。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迅速而又不平衡,是经历复杂发展,又充满矛盾的时期,因此也被称为困难期或危机期,发展心理学家也把它称为是“第二叛逆期”。此时的学生要求人格独立,要求社会地位平等,要求精神和行为自主,反抗父母或有关方的控制。同时,青少年在这一时期里,“成人感和独立自主意识会使他们往往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不向外袒露。他们认为成人不理解他们,而对成人产生不满和不信任,又会增加其闭锁程度。但青少年时期的诸多苦恼又使他们倍感孤独和寂寞,很希望与他人交流沟通并得到他人的理解。他们也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向自己认为可信赖的成人朋友吐露心声。”
“非指导性技术”着重采用人本主义理论取向,在咨询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真诚和一致,敏锐地与求助者联系在一起,时刻关注求助者内心的体验,创造一种自由、平等、关注、温暖、真诚的气氛。这些技术强调的多倾听来访者的心里话,多积极关注和与来访者产生情感共鸣,即共情的原则以及所营造的自由平等的氛围都与青少年在这“第二逆反期”所需求的独立自主、社会地位平等十分吻合。
例如,在以下案例描述中心理辅导老师便尝试运用“非指导性技术”来突破学生心理闭锁防线:
来访者:男,14岁,初二重点班学生
父亲报告情况:该学生平常性格稍内向,但还愿意和父亲、好朋友交流。近来父母亲离婚了,该学生不愿与父亲、老师、同学说话,整日愁容满面。晚上失眠已持续一周。心情烦躁时会把脚放进被窝里不停踢打。由于当天不愿去上课,所以来辅导室接受辅导。
辅导过程片段:学生由父亲带入辅导室。一言不发,深埋着头。老师示意父亲离开,关上门。学生依旧没抬头。
老师:乖乖,怎么了,有老师能帮助到你的地方吗?
学生沉默不语,头埋得更低,身体出现细微颤抖。
老师:是遇到了什么让你烦恼的事情吗?
学生依旧沉默,约1分钟。
老师: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或困境。在挫折中不管是谁都避免不了会伤心难过。你说是吗?
学生点了点头,开始抽泣。
老师:这里除了我们两人没有其他人了,想哭咱们就好好哭一哭吧,我在旁边陪着你,你看行吗?
学生点了点头,由抽泣慢慢变成放声大哭。
(老师此时走上前去拥抱了学生,拍拍他的肩膀。)
约5分钟后,学生开始平复情绪。(老师适时递纸巾,倒水)
老师:心情好些了吗?
学生点头,小声回答“好些了”。
老师:那你愿意和我聊聊吗?
学生:恩。
老师:你愿意从哪件事情开始聊起呢?我在这里静静听,你慢慢说,不着急。
学生开始叙述事情……
在以上案例中,心理辅导老师从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开始,细微观察学生的动作和神态,从见面开始就一直以学生的感受为中心,通过“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或困境。在挫折中不管是谁都避免不了会伤心难过。你说是吗?”这句简单的共情以及递纸巾、倒水、拥抱、关注其抽泣的神态等积极关注还有“我在这里静静听,你慢慢说,不着急”等话语表示愿意倾听的态度给学生营造了平等、尊重、安全、温暖的表达环境,让学生慢慢敞开心扉,为心理辅导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了信任的桥梁。
因此,在心理辅导老师与学生交谈时,多采用“非指导性技术”是符合了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学生在这样的自由平等环境中更愿意倾诉自己的内心,在其心理闭锁性和开放性之间就更容易选择将心理辅导老师当作可以信任的成人朋友,向老师坦诚自己内在真实的想法,从而顺利地让心理辅导老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可信任的咨询关系,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2. 运用“非指导性技术”有利于心理辅导老师保持中立立场,防止产生过度责任感,是心理辅导老师成长的第一步
罗杰斯利用人们观看日落的态度,来比喻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应有的态度:“当看着日落时,我们不会想去控制日落,不会命令太阳右侧的天空呈橘黄色,也不会命令云朵的粉红色更浓些。我们只能满怀敬畏地望着而已。”《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鉴定教材的作者马建青、武国城、史杰、郭勇也指出:“所谓‘接纳’,不是咨询师欣赏或喜欢求助者的某些内容,也不是咨询师讨厌或仇恨求助者的某些内容,而是中性的接纳,即咨询师知道了求助者的某些内容。这就像一个电影院,只要有票,什么人都可以去看电影,允许持票人进入电影院就是对有票人的接纳,而不管他道德品质如何、财富如何、婚姻如何、年龄如何、文化程度如何,等等。”这些理论要阐明的道理也是作为心理辅导老师首先必须遵循的第一个原则:中立立场原则。不论何时,心理咨询师的价值是中立的,态度是非批判性的。
然而,教育本身带有主观性,它要求老师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偏激。而身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的老师们难免会不自觉地扮演教育者的角色,过多为学生负责,产生过度责任感。这样的情形John和Rita在《心理咨询面谈技术》中有所描述:“在大多数情况下,在开始时,他们也必须努力以最不具有引导性的态度来听,以免过分影响来访者所说的话。这个任务并不容易,因为当处于一个专业人员的位置上时,许多人会感到一种压力,需要立即帮助来访者迅速而有效地解决他们的问题。简单说来,就是有时老师感到在新的来访者面前需要显得有权威性甚至专制。显然,这种倾向通常不会使来访者感到得到了帮助。”
“非指导性技术”强调的是非指导性的倾听、积极关注和共情。罗杰斯提出心理咨询师应“无条件尊重”求助者。这种不带有主观性、引导性、暗示性的方式有利于老师客观地倾听学生的烦恼问题,避免老师过多为来访者负责,防止老师产生过度的责任感,同时也减少了老师误解学生的可能性,并让老师保持中立立场。因此,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辅导老师坚持运用“非指导性技术”对其自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工作者是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的。
3. 运用“非指导性技术”有利于心理辅导老师客观地了解学生情况,收集资料,是心理辅导老师做出准确合理判断的工具
前面阐述了运用“非指导性技术”所带来平等、自由、温暖、安全的表达环境,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尊重和热情,同时也符合了学生青春期独特的追求独立平等的心理需求。这些气氛环境的营造,让学生与老师建立起了信任的咨询关系,让学生愿意袒露心声。那在此之后呢?“非指导性技术”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下列心理咨询案例承接上文案例过程,在此过程中展示了“非指导性技术”的工具性作用。
老师:你愿意从哪件事情开始聊起呢?我在这里静静听,你慢慢说,不着急。
学生(开始叙述事情):我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的数学作业做错了地方,本来该做第7页,我做成了第8页。班主任倪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狠狠地批评了我,说我上课没认真听讲,还当着我的面给爸爸打电话,说爸爸也没有认真检查作业。我心里很难过,觉得对不起爸爸,心想:倪老师也太小题大做了!
老师:后来呢?
学生:没有后来了。
老师:你当时面对老师这样的批评,你的反应是怎样的呢?
学生:我什么都没说,也没有哭。她说完了就叫我回教室,我就走出办公室了。
老师:恩,现在回想起来,你是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还是觉得很气愤,很委屈。
老师:恩,老师感受到了你当初的气愤。你觉得那位班主任倪老师不问具体原因,就狠狠批评自己,还把怒火牵扯到爸爸身上,感觉她有失公平,太小题大做了,是这样的吗?
学生:是的。
老师:四年过去了,你今天为何向我说起这件事情呢?
学生:或许还是自己当初到现在一直没有想通吧。昨天班主任老师毛老师看我的作业做得不理想,也批评了我,说我在这个重点班是多余的。我心里感到很难受,一下就想到了倪老师。
老师:所以你今天不愿去上课,是这个原因吗?
学生:是的。
在上述案例中,如果心理辅导老师没有坚持运用“非指导性技术”,是无法客观地倾听这位学生的心里话的,也可能会根据父亲介绍的其父母亲最近离婚以及他身在重点班可能承受的学习压力来判断学生出现不去读书的原因。然而,正是老师在面谈过程中坚持运用“非指导性倾听”(例如:“你慢慢讲,我静静听。”“后来呢?”)和共情(“恩,老师感受到了你当初的气愤。你觉得那位班主任倪老师不问具体原因,就狠狠批评自己,还把怒火牵扯到爸爸身上,感觉她有失公平,太小题大做了,是这样的吗?”),让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吐露了自己不想去上课的关键原因是五年前倪老师的处理方式给他造成了心理阴影,加之现任班主任老师毛老师的话作为诱因又让学生回想起当年的事,所以导致学生不愿去上课。这让心理辅导老师抓住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点,从而可以更加客观地收集资料,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
因此,“非指导性技术”不仅在面谈之初要坚持,在面谈过程中,它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会时刻提醒心理辅导老师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并且在倾听过程中,辅导老师可以更加客观地收集学生的资料,从而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才能真正帮助到学生。
4. 运用“非指导性技术”有利于学生自我表达,建立独立与自我指导的感觉和信念,是促进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方式
北师大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董奇教授认为,综合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目前我国少年儿童身上确实存在着某些心理与行为问题,但其中的许多问题是一些发展性的问题,是社会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发展性问题是伴随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和交际范围扩大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适应,而非心理疾病。中学生的发展性问题更多的是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还未达到成熟水平所造成的,是其处于青春期所带来的一系列合理的心理冲突和矛盾。因此,通过“非指导性技术”的运用,鼓励学生自我表达,让学生“已存在的能力”,即自我疗愈能力得以释放,逐步促使学生建立独立与自我指导的感觉和信念,从而促进其自我意识发展。
以下案例过程承接上述案例,为该学生第二次来访时的面谈片段,在该过程中展示了“非指导性技术”在促进学生“已存在能力”的释放,建立独立与自我指导信念方面的作用。
父亲报告情况:上周进行心理辅导后,学生告诉父亲说喜欢老师角色扮演的方式。让自己与当初五年级那个不勇敢的自己告别了。
老师:这次来我感觉你的状态要明显比上周来时的状态好很多,是这样的吗?
学生:(面带微笑)是的,老师。
老师:是遇到什么高兴的事情了吗?
学生:不是,也算是吧。
老师:愿意和我分享吗?
学生:上次我们聊了倪老师那件事情,你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我告别了以前不勇敢的我后,我回去感觉轻松多了,也不失眠了。
老师:哦,是吗,这真的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情。祝贺你能勇敢地面对,成长为更加勇敢的你!
学生:(开心地笑)谢谢老师的陪伴。
老师:那你今天来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助或陪伴的吗?
学生:恩,我想和你谈谈我这周开心的事情。
老师:好的,我非常乐意倾听。
学生:我觉得我这周很快乐,看到的都是快乐的事情。同学们对我,爸爸妈妈对我的态度都非常的好。
老师:你觉得是什么让你看到的都是快乐的事情呢?
学生:或许是自己心态发生变化了吧。
老师:心态发生什么变化了呢?
学生:你上周让我意识到我之所以四年都没有忘记,是因为那次是我第一次经历挫折,从小到大,老师都没有这样批评过我。所以我才会记得这么清楚。
老师:听起来很有道理。
学生:我觉得我的抗挫折能力太差了,受不得打击。所以现在在重点班老师一批评我就受不了,我就逃避。爸爸妈妈离婚了,也让我觉得很痛苦。
老师:恩,不管是谁,遇到这样的家庭变故都会感到痛苦。我能想象你当初的无助。
学生:是啊,我当初也是这么想的。现在觉得与其让他们都痛苦,还不如让他们分开好好地生活,无论如何,妈妈还是爱我的,常常来看我。老师批评我,其实也是想让我振作起来。
老师:看来真的是心态变了。
学生:是的。我应该好好生活了。
老师:祝贺你,成长了。
在本案例过程中,心理辅导老师依旧是保持倾听的态度,如:“好的,我非常乐意倾听。”并且适时共情:“恩,不管是谁,遇到这样的家庭变故都会感到痛苦。我能想象你当初的无助。”为学生自我表达营造了安全、尊重、平等的环境。因此,学生才敢在心理辅导老师面前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从学生的自我感悟中可以看到,他在老师的陪伴下进行自我探索后得出“心态变了,看世界的眼光就变了”的道理,以及“我该好好生活了”这样的结论。这些都是在“非指导性技术”所创造的环境中激发出来的学生的自我疗愈能力,从而建立起了独立与自我指导的感觉和信念,促进了学生自我意识发展。
青少年时期是塑造人格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心理冲突极为急剧的时期。因此,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运用“非指导性技术”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陪伴青少年安全渡过“困难期”和“危机期”是每一位中学心理辅导老师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DB/OL].http://www.gov.cn/ zwgk/ 2012-12/ 18/content_2292504. htm,2012-12-18.
[ 2 ] 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436.
[ 3 ] [美] Rita Sommers-Flanagan, John Sommers-Flanagan.心理咨询面谈技术[M].陈祉妍,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0.
☆ 本文在四川省心理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略有改动。
【注释】
[1]【作者简介】晏清,女,1988年出生,中学二级教师,中共党员。毕业于西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西南大学法学学士学位。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成都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会员,新津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负责人。致力研究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目前就职于新津县五津中学。曾多次获得成都市讲课比赛一等奖,公开发表论文数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