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英[1]
[摘 要] 俗话说,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品德是一个人人格发展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德育更是关系到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与和谐的关键性教育,其意义远大于知识文化的传授。而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塑造和人格形成起关键作用的高中时期,德育工作在学校各类工作中更是重中之重。但现实所凸显的如学生冷漠、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正能量等问题让我们不得不认真审视当下高中德育现状,思考怎样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真正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 德育;实效性;高中
一、存在的问题
在高中时期,学生心理逐步由青涩走向成熟,但绝大多数的同学仍对周围事物、自己的人生、生活的社会没有足够正确的认识,甚至容易受外界干扰,养成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形成错误的思想认识。
1. 迷茫,缺乏对自身足够的认识
对现在的孩子,家长、老师、学校之所以觉得“懂事”或“不懂事”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自身对自己的认知程度不同。对于那一部分被认为不“懂事”的孩子,他们对自己以后的人生应该是怎样的,不清楚;现在的状态是怎样的,不清楚;现在这样的状态会对不久的以后,甚至更为长远的以后产生怎样的后果,不清楚。说到底,就是迷茫,缺乏对自身足够的认识,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
2. 情感冷漠,缺乏正能量
由于现代社会的多元与复杂化,现在的孩子提前接触到更多的“成人世界”,如成人为人处世的态度、做法、观念与行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孩子的思想、行为起到一个指引作用,看起来,孩子似乎是更成熟、更懂事了,然而却是不应该属于那个年纪的“世俗”。面对弱势人群,很少有同学会报以同情并主动给予帮助,更多的是无视;向传统英雄人物和道德模范学习时,少了发自内心的崇敬,多了本能的质疑;面对是非对错,不能站稳立场,随大众跟主流,因为,骨子里少了温暖,缺了正能量。
3. 以自我为中心,缺少理解和包容
在时代浪潮中所催生的“孩奴”多了,家中的“小霸王”多了,小时候“任性不懂事”,但这种“不懂事”如未得到及时的引导、控制和解决,到一定时候,就演变成了性格上的以自我为中心。在学生中,显然对事物观念相同或相近的更容易成为朋友,但是,由于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缺少理解和包容,常会形成喜同恶异的思想。这样,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三两抱团,平时的交流和学习极少在这个小团体以外进行,甚至对待别的小团体更多的是漠视、远离,缺乏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漠视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严重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使得班级缺乏积极向上的活力与激情。
4. 本能退缩,缺乏责任感和坚强的意志
现在的孩子大多缺乏强烈的责任感,在遇到事情时本能地退缩。而各种关于受小挫而轻生的报道层出不穷,让我们看到生命脆弱的同时,不禁思考:责任,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他们究竟有多大的受挫能力?太多的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学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不懂得体会他人的感受,分担家人的压力,缺乏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的担当,怕吃苦,意志薄弱,凡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二、德育工作的现状
1. 学校工作重心偏离
高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正是这个永恒话题,让高中学校的工作重心一直放在“教学”上。然而,学习是一个内发的过程,真正关注的应是学生,学生的思想和能力的发展,都应是以德育为基础进行的。但很多学校领导者却并未秉承这样的理念,这是学校工作重心和中心的混淆。德育工作的重心和核心是学生,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时,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去了解学生的现状,了解学生拥有什么样的能力,缺乏什么样的素质,从而据此展开德育工作计划。然而,现实却是,我们跳过了学生这个主体,去要求德育教师进行什么样的工作,去教给学生什么样的东西。这是德育工作重心的偏离,而这一偏离的结果显然是找不到重点和难点,正如一堂课,如果没有重点和难点,就找不到指向和突破的点,德育也是如此。
2. 德育工作缺乏针对性
学校在制订德育工作计划时,没有足够地考量,没有设身处地去思考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学生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分年级高低、班级差异和个体差异,内容和形式单一,目标千篇一律,没有分层次的结构和计划,更多的是为了完成德育工作而开展工作,在考核教师德育工作时,仅仅把完成与否作为评判标准,没有考核教师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德育时效性情况。
3. 重形式,轻效果,德育工作无法落实
学校要求班主任既要教好课堂知识,又要完成德育工作,没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导致班主任压力重大,又没有给予班主任系统的德育能力培训,部分班主任由于精力等各方面原因,无法兼顾,无法将德育工作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只注重各种“轰轰烈烈”活动的布置,企图通过一两个简单的活动让学生从中受益,甚至应付了事,不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收效果,长此以往,导致教师和学生对德育工作失去信心,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形成恶性循环。
4. 德育教师能力不足
班主任接到学校的德育工作后,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或是找不到适当的方式开展有效的工作,形式单调,缺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教师对情感教学不够重视,不能做到与学生心灵上的交流,无法取得学生的信任,引发学生的接受障碍。这是德育教师能力不足的体现。
三、提高德育时效性的对策
1. 重树学生对学校的信心
什么风格的学校便会孕育什么风格的学生,想要学生成长得更好,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关怀和呵护,也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关怀,学生才能敞开心怀,接受教育的洗礼。
(1)推选名誉班主任。
学校各部门领导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让学生心目中的优秀学校领导人成为班级名誉班主任,不定期与班级同学交流,这样不仅能做到将学校政策和德育思想直接传递给学生,也能做到学生有问题时,能够及时向除任课老师及班主任以外的学校负责人反馈,帮助学生及时疏导对学校的各类情绪,防止学生情绪的积压。这样,可以利用学生对学校领导人的崇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重激励教育。
高中时期的学生,其心智还不完全成熟,容易受到他人对自身评价的影响。运用激励教育,可以激发和唤醒学生的内驱力,让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班级、学校对他们的认可和关爱,激发他们不断地释放学习的热情和生活的激情。因此,学校、班级应该建立健全奖励制度,用心去关爱和激励每一个学生,取得学生对学校和信任和信心,为学校、班级开展教学、德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树立学生对德育教育的信心
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摆脱德育工作必须用固定的形式,对固定的事件,于固定的场合中开展的禁锢,将德育工作融入到知识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让学生认识到德育成长的重要性和德育课堂的有趣性,才能让他们融入德育工作中,自然地接受、反思、成长。
(1)加强创新。
转变德育工作观念,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是德育工作的主体,过去的德育工作大多是以任务为中心,开展德育工作只为达到某种目的,班主任填鸭式地灌输某种思想。我们应将这样的德育观念转变成学生全员参与的全新教学模式,不仅老师要备课,学生也要注重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整理思路、提出观点。同时,德育课堂也可以尝试摆脱班主任的主导性,让学生自己设计德育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合作、交流能力。
(2)开展德育实践。
走出课堂,长期的课堂德育教学会让学生产生心理厌恶,原本设计精美的德育课可能最终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这种形式的德育工作忽视了“生活是最好的学校”所起到的教育作用,德育的本质是实践,我们想要教会学生某种能力,培养他们某种素质,是希望他们有朝一日能够用于社会生活,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实际贡献,因此,我们也应该本着实践的特征帮助学生感悟生活,对生活的感悟才能赢得学生更高层次的思想认识。例如,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的德育作业,让学生假期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做一次饭,学生家长会深受感动,这比我们简单的课堂教学更能让学生学会感悟生活。
3. 班主任能力培养
(1)学校对班主任的培训。
班主任是德育工作最主要的实施者,因此,要达到良好的时效性,必须对班主任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也应该在培养班主任上付出更多的心血,定期做好班主任的能力培养工作,加强班主任之间的交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考核机制,定期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评比和检查,改变以分配任务为主的管理模式,将德育工作细化实施,帮助班主任提出有效的方法以供参考,并将德育时效性作为评判的主要标准。
(2)班主任自身形象塑造。
班主任作为最主要的德育工作者,其模范行为时刻影响着学生,学生听其言、观其行,因此,班主任为人师表,必须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也必须先做到,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班主任老师不仅仅是班级学生的榜样,还是他们在学校的“父母”,因此要时刻关心、关爱、尊重学生。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帮助班级同学树立共同的目标,和学生一起向着共同的目标不断努力,一起学习、一起运动、一起感受、一起进步……更好地融入学生的生活,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4. 家庭、学校、同伴共同培养
(1)加强家校合作。
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更是家庭教育的重点。俗话说“言传身教”,父母与孩子长期相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将学生培养成有用之才,是学校和家庭共同的目标,因此,学校应该与家长进行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帮助家长改变重智轻德的观念,共同为学生制定培养目标,发挥各自的优势,互补互利,相互分担压力的同时,共同完成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2)加强同伴教育。
由于年龄和观念的差异,从某些方面来看或许德育教师并不是理想的德育工作者,而同伴教育的方式更能抓住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身处特殊时期的高中生容易冲动,具有逆反心理,他们更倾向于与同伴交流,更容易沟通,引发共鸣。所以我们应该更科学地运用学生身边的有效资源,去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生理方面的困难。
四、结 语
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品德的发展关系到孩子一生的价值取向。高中德育应该起到灯塔的作用,推进德育工作时效性建设,用心发掘当下孩子们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地、高效地开展德育工作,而做好实效的德育工作更需要学生、老师、家长、学校等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 1 ] 朱永新.我的教育思想[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 2 ]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 3 ] 李国汉.杨连山.班主任新兵法细节[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 4 ] 任亚南.高中班主任德育实效性研究[J].新校园:理论版,2010(7).
[ 5 ] 王晓春.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注释】
[1]【作者简介】李兰英,女,1990年生,四川资阳人,中学二级教师。现就职于成都市新津县华润高级中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