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静[1]
[摘 要] 面对目前中小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作者从自身近二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出发,在积极心理学理论背景下,对借用心理电影这个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塑造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进行了探究。文章分别从借力心理电影的可能性,心理电影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的步骤和途径,心理电影在运用中需遵循的原则,心理电影在塑造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的作用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心理电影;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品质;中小学生
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学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父母对子女学业成功期望值的提高,中小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如:意志薄弱,耐挫力差;不会控制和调节情绪;出现考试焦虑;人际交往出现障碍;不能正确地认识和悦纳自己;缺乏团队合作意识;自信心不强……如何帮助这些同学尽快解决心理问题,以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呢?笔者从自身近二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出发,在积极心理学理论背景下,对借用心理电影这个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塑造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进行了探究。
20世纪末,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谈到6大维度24项积极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包括:创造力、热爱学习、好奇心、开放思维、洞察力、真诚、勇敢、坚持、热情、爱、善良、社交能力、领导能力、团队精神、公平、宽容、谦虚、审慎、自制、感恩、审美、幽默、信念、希望。塞利格曼认为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学生的兴趣,从积极的视角,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电影集形象、声音、色彩为一体,是一门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心理电影是在现代西方心理学发展成熟后,反映或展示某种心理学原理或典型心理障碍的电影,其主题往往集中于表现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常以人性和心理作为其情节的工具和底色。这类电影也是学生非常喜欢且富有综合营养的精神文化食粮,可以生动、形象、直观地为教育提供丰富、真实和感性的材料。
一、借力心理电影的可能性
(一)电影是心理的艺术
如果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绘画是视觉的艺术,那么,电影就是心理的艺术。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具备着振奋人心的强大心理力量。当我们观赏影片时,会跟着作品的演绎神游其中,为片中的各种情感所感动。看电影的过程,其实就是体验、学习和放松的过程,是观众通过视听感官进行的一次心灵旅行。教育者如果科学引领,学生会在心理影片中获得精神洗礼般的提升。例如《辛德勒名单》中辛德勒倾其所有,凭个人力量拯救了1 200名犹太人,在残酷的战争中彰显出人性的光辉。《美丽人生》中智慧幽默的父亲,用一个游戏的名义掩盖了身处集中营的痛苦,让儿子的心灵免受伤害,影片启示我们,聪明、勇敢和善良的人们都能缔造出美丽的人生。
(二)电影具有吸引人的魅力要素
电影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演员精湛细腻的表演,流淌其中的电影音乐和发人深省的人物对白,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让观众获得心灵的启示。一些经典的台词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有着直接的影响。例如《天堂电影院》中,“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全世界。”《阿甘正传》中,“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尝到哪种滋味。”《肖申克的救赎》中,“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三)人在信息加工方面的特点
从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可知,在信息获取过程中,有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看电影就是视觉和听觉的结合,可以让学生在形象具体的感知材料中,获得清晰而持久的记忆。如果教师选择适当的电影,组织好观影过程并及时点拨,学生将会很轻松地记住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并不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
二、心理电影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心理电影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而心理健康教师则如同高级烹饪师,需要通过精心地设计、准备和烹制,可才将别样营养的心理大餐呈现在学生眼前。
(一)运用之三部曲
第一,熟悉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各学段学生最需要重点塑造的积极心理品质,收集并整理与之相对应的各学段学生的心理影片。例如,小学低段学生,最需要重点塑造的积极心理品质有7种:热爱学习、好奇心、真诚、宽容、开放思维、洞察力、领导能力。小学中高段学生,在此基础上增加6种:创造力、谦虚、审慎、自制、感恩、审美。初中学生,再增加8种:爱、信念、希望、勇敢、坚持、热情、善良、社交能力。高中学生,全面优化以上品质。
例如,针对小学生,可以选择生动有趣的动画片《狮子王》(勇敢、智慧和责任)、《宝莲灯》(勇敢、坚持)、《海底总动员》(爱、善良、勇敢、真诚)等,影片所凸显的正面价值观以及健康鲜明的卡通人物,对于小学生的积极成长具有正面的引导作用。针对初中学生,可选择《放牛班的春天》(好奇心、洞察力、爱、团队精神)、《美丽人生》(爱、开放思维、幽默、勇敢)、《天堂电影院》(好奇心、热情、热爱学习)、《幸福来敲门》(坚持、勇敢、爱)、《辛德勒名单》(创造力、爱、真诚、善良)等。针对高中学生,可选择《音乐之声》(爱、创造力、审美)、《肖申克的救赎》(创造力、坚持、热情、开放思维)、 《阿甘正传》(真诚、坚持、希望)、《简·爱》(审慎、自制)、《钢琴家》(坚持、信念)、《心灵捕手》(开放思维、洞察力)等等。
第二,确定适合的心理电影,对该影片中集中反映的内容做专业性强的解读和分析,周密设计活动方案。分析学情,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厘清设计意图,明确活动目标,突出活动重、难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活动流程等。特别是要设置层次分明且开放式的问题,便于学生进行解读。同时,准备好相关多媒体设备,设计好活动所需的ppt演示稿和板书。
第三,在心理活动中,强调调动学生的内心体验,运用教育机智,注意活动的预设和生成。教师要组织好学生的分享讨论环节,并做好点拨和总结。最后,让学生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二)运用之三途径
1. 心理教育课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全程播放电影情节,可以在介绍电影剧情的基础上,突出节选个别片断有针对性地播放。然后,组织学生分享感受。具体形式或是叙述情节,或是品析人物对白,或是感悟人物情感。最后,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帮助学生升化心理品质。
2. 心理兴趣课、心理班会课或心理讲座
心理兴趣课由爱好心理学的学生参与,选片和解读可更心理学化一些,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升其心理学素养。心理班会课则需要班主任老师在分析班级学生近期学习、生活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对班级共性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整体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或心理素质,进而促进班级管理和班级文化建设。
3. 个体心理咨询
对于一些到学校心理咨询室来寻求帮助的学生,或许限于口头表达水平,不能在短时间内与心理咨询老师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以看心理电影的方式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吐露心事。心理咨询老师可以为这类学生推荐恰当的影片,并和学生一起观看,必要时可对某些情节反复咀嚼,再对有感悟的地方谈感受和启发。因为有3~5次的咨询周期,时间比较宽裕,可进行有层次的引导,从观片谈感受到摘抄喜欢的人物对白,再到用文字描述观后感,完成心灵的重塑。
三、心理电影在运用中需遵循的原则
为了提高心理电影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的实效性,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1. 在电影内容的选择上,要遵循适切性原则
所选影片要适合本次心理课或心理活动的目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
2. 在心理教育活动过程中,要遵循体验性原则
心理健康课和心理活动与别的学科不同,除了必要的心理知识的讲授外,更重要的是学生个人的体验与感受。因为好的心理品质是建立在学生知、情、意三者统一的基础上的,任何有用的知识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慢慢生成在学生的心灵之中。
3. 就播放过程而言,要遵循针对性原则
不能全片播放的影片,教师须事先熟悉内容,根据不同的课堂流程和目标,有针对性地播放相关片断。
四、心理电影在塑造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的作用
电影是无痕的教育,优秀的影片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品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的视听大课堂,巧妙地利用了优秀的电影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突破了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使德育的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新颖。
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智慧。这样的心理教育活动,既丰富了中小学生的校园生活,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既激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体验与感悟,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位与文学艺术素养。广大中小学生在愉悦地欣赏电影的同时,也参与思想教育活动,自身灵魂受到了震动,思想感情得到了升华,逐步塑造起了更加完善的、积极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 1 ] 周梦.浅谈电影疗法[J].戏剧丛刊,2009(5).
[ 2 ] 徐博超,刘一昕.论“电影疗法”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应用价值[J].神州教育,1998(3).
[ 3 ] 章学云.心理影片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6).
☆本文在2015年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育心理学分会“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研讨会”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略有改动。
【注释】
[1]【作者简介】史静,女,中共党员,成都市学科带头人,四川省骨干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