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研究的科学性、求真性要求历史研究尽可能微观化;历史教育需要把微观放置到宏观格局之中把握,要把明确的结论告诉给我们的下一代青少年们,不能让他们对历史大是大非模棱两可。
例如,关于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在抗战中是如何发展壮大的。敌后,也就是日军占领区。 日本侵略者会允许中国共产党“坐大”么?相反,日伪进行各种各样的“扫荡”“清乡”,无所不用其极。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坚忍的意志,没有人民的支持,没有高超的斗争策略,是根本生存不下去的,更不用说发展壮大。而中国共产党做到了,这恰恰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2.历史研究侧重于看清历史本身;历史教育则应该用历史开启未来,侧重于通过历史更好地规划现在和未来。历史教育是一种智慧教育,历史地看问题、看世界的方法是一种智慧的方法,“读史使人明智”其意在此。
例如,关于作为政治力量分散的弱国,中国能够在抗日战争中取得根本性胜利而成为大国,不举全民族的力量是不可能的。当时连日本方面的有识之士如尾崎秀实都意识到:如果日本的对手仅仅是国民党政府,问题也许还好解决,但现在日本以整个中华民族为对手,“则是严重的问题”。我们隆重纪念抗日战争,就是要以史为鉴、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而从来就不是要宣扬什么“复仇”。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我们更不必对日本的一切说“不”,否则对我们国人和自己民族的利益同样会造成损害,我们必须教育广大青年学子用大智慧对待中日关系,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化为勤奋学习的强大动力,应该通过行动投身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
3.历史研究是历史教育的基石;历史教育不可以罔顾历史研究成果而信口雌黄、胡说八道。二者既有机联系,又各负使命。
例如,中国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而正面战场是中国开辟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付出牺牲最大的反法西斯战场,在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全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对这个真相如果回避或者隐瞒,就是历史教育的可悲,更违背历史研究的本意,是不负责任的。
4.历史学界的研究成果不应仅仅停留在学术界,还应当把重要的关乎国民对大是大非历史判断的内容放置到教学内容中,让青少年学生知道更多、更全面的真相,从而使他们能够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多角度地明辨是非,否则当学生从其他渠道了解了历史的其他侧面问题时,反而会产生对已有认知的怀疑甚至颠覆,会使学校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乃至前功尽弃。
例如,我们在讲抗战时必须要让学生们知道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敌后对日军的牵制,起到了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共领导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但是也应当客观地告诉学生们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让学生了解这其中的具体变化过程,国民党在抗战过程中对中共的态度和行动,以及内部腐败对抗战的制约等等。国民党以其控制的当时全中国最有军事实力的军队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同时也为后方抗战基地建设与敌后根据地战场的开辟与发展提供了掩护,振奋了民族精神,确保了抗战的最后胜利。我们必须让子孙后代了解抗战时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如何相辅相成,以及两者对抗战的最后胜利都是不可或缺的,这才是对历史负责,对为国捐躯的英烈负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