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建芳,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2级教育硕士研究生,学科教学(生物)专业;现执教于浙江省衢州市衢州第二中学。
时光确如白驹过隙,总以为自己才初出母校踏上从教之路,却不知不觉中站在这个神圣的三尺讲台已有三年的时间。有时候感觉自己在平常工作中如庸人般忙忙碌碌,而有时候又觉得所有的快乐都来自于忙碌中的点滴,世人何能免俗,孰不为庸人?虽从教之路日短而路漫漫,但也已经有顺畅、崎岖的不同路段。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所谓经历,无不是一个人难寻的宝贵财富。在这里,我写下有幸所得的些许心得感悟,愿与君共勉。
一、实践之重
再没有什么比下面这一点更为一般人视为当然的了,这就是:有某些思辨的和实践的原则。——洛克
如果说理论是军官,那么实践就是士兵。大学时期所学到的知识在执教时发挥了许多作用。亲爱的母校为我们开设的除了各学科专业课程以外,还有就是为了使我们成为合格教师而专门设置的各种师范类必修课程。坦白来说,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这些课程时,我其实是一知半解的,很多内容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的。但是当初这些为了应付期中、期末考试而努力学习的知识,现在却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所以说,这个世界很奇妙,永远不要忽略任何人的经验财富。
教育学中有一个很著名的建构主义理论,大学时代的我只记得教授这门课的郑晓蕙老师在不停地强调“要唤醒学生的旧知,在他们原有的知识结构上加入新的知识,进行新的建构”。这些话记住不难,理解却不易。但是现在,有了实际的从教经历之后,我深深体会到了何谓“建构”。在我们每一次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都会事先考虑诸如学生前面已学过哪些知识,在这些已学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他们的认知会不会有断层等问题。我们时刻注意着要做好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的连接铺垫,在课中时常联系以前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好网状的知识结构,这些就是“建构”。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教育理论,都是从大学书本上习得以后,在从教过程中才真正领会以及真正开始应用的。课堂教学是实践,而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支持,我们在大学时打下的坚固的理论基础让我们在从教生涯中受益匪浅。
康德说过,凡是在理论上正确的,在实践上也必定有效。当然,这句话本身就是需要不断实践的。
二、为人师表
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程颐
我闲暇之时喜欢读书,有段时间迷上佛学。释迦牟尼佛说:“过去诸佛没有一位不是依靠上师而成佛,贤劫千佛也都依靠上师获得究竟证悟。”身为教师,此刻也与有荣焉。韩愈也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正因为如此,在为人师表的过程中,除了授业解惑,如何与学生合适相处也未尝不是重中之重。
每一个告别学生时代刚开始进入教师角色的人,或多或少带着学生时代不成熟的影子,在与学生相处时就可能有些偏差。以我自己为例,有些时候我由于没有把握好与学生相处的距离,给自己、甚至给同事都造成了一定困扰。比如说有些学生在我的课上会特别活跃,喜欢插科打诨;有些学生经常向我借电脑,有时没问过我就使用我的电脑,最后发展到不经允许就去把办公室其他老师的电脑开启使用。这些现象就是“不谨”的体现。
“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孔夫子主张有教无类,爱生如子,无私无隐,并且有循循善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方式,这么多和善的原则也不曾看见有胆大包天的学生去拔他的胡子,连子路之徒都是老老实实的。因此圣人的“中庸之道”实在是不可不学习。就像“东家之子”的长相——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施朱太红,擦粉太白——与学生相处也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提醒自己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掌握新型师生关系的平衡点。秉持这种观念,在课堂上,我就是老师,在课堂外,不会疏离,但也不能与他们“没大没小”。慢慢地,课堂上捣乱的学生少了,也没有学生私自乱动老师物品的事情发生了。
一位前辈说了一句话,我现在深以为然:学生在校期间,我们与他们就是师生关系,我教他学,时刻明确自己的教师身份,而友谊,应该在学生毕业之后才开始。
三、自我提升
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乌申斯基
教师人格魅力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不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的深远影响,而且它在教育教学中也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以为,为了让自己的从教生涯更加顺畅,更加愉悦,不断地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十分重要。
提高自身修养的方法,一方面可以是不断自学,如阅读学者专家的著作。我曾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作为具有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出了对教师的100条建议,每个建议都附有生动的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帮助我解决了一些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阅读过程中,读到某些片段的时候总有一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
另一方面继续从师学习也可以提高自身修养。这又不得不提及和感谢我亲爱的母校,母校为了我们,特地开设了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各类课程,暑假的集中授课,平时的网络授课,点点滴滴中潜移默化着我们,水平自然也在不断地提高。而更重要的,有了母校的支持,我们的从教之路总显得分外宽广。在工作中遇到困惑时,我有时候会打电话或发邮件请教我的恩师们,而他们也总是热情地解答我的问题。我们虽然已像风筝一样飘向了天涯海角,但是母校却是那风筝线,时刻给予我们力量,向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母校就是我们永远的家。还记得我们回校读研的第一个暑假,挂在宿舍门口的“欢迎2007级免费师范生回家”这个横幅,暖心得很!
后 记
都言教师是春蚕,是蜡烛,但私以为,现在的教师除了强调有奉献精神之外,也应该有一些别的。譬如我,多充实自己以后就知道这个来自于李商隐诗作的关于“春蚕”“蜡烛”的比喻其实可以给爱人给亲人,给教师就完全是断章取义了。譬如前面说的要在工作之外继续学习,提升自己;又譬如要让自己的眼界更加开阔,工作之余的娱乐生活也要灿烂多姿。我有一位同事,在校时是一位好老师好班主任,而在学校外,她又是一个积极生活的人,平常坚持早晚锻炼,到了假期的时候,与驴友们走南闯北,爬雪山访古镇,还会去参加支教等公益活动。看着她你会由衷觉得,谁说教师的生活一定要是单调的?就算是只有学校,你也可以让它更加丰富多彩,在工作之外也让自己活得越加开怀肆意。而有了丰富人生阅历的教师,比起只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教师,往往会更加受学生欢迎,课堂效果也是更加出彩。我想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知识、信息不断更新,而跟得上生活节奏、懂得生活、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的教师,是学生最愿意拥有的。
教师的工作可能显得琐屑而平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是,这份工作却又是最有成就感的,在自己的努力下,学生们享受到了充实、温暖的教育,他们都会盛开出欢快、灿烂的花朵。
师者,可以是最美丽的汉字。
谨以此与诸君共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