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教师培训机制

改革教师培训机制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新课程面前,培训者应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指导者、协助者和合作者,应与教师在新课程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16]只有具备这种条件与素质的教师才能承担起新课程培训的艰巨任务,才能在培训中引导受训教师走进新课程,使我国新课程改革取得实效。培训内容华而不实是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培训提出的最大意见。目前的教师培训中,讲座式培训依然是一种运用最为普遍的培训方式。

前面已经提到,教师实际素质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提高自身素质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但提高教师素质不能泛泛而谈,必须针对自己的特点有的放矢,为自己量身定做发展计划,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否则就会事倍功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对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其次要对自己目前的现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是提高自己的基点,最后通过对比,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使自己欠缺的素质得以弥补。当然,提高教师素质,参加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

一、建立长短期相结合的培训体制

传统的教师培训大致可以分为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进修培训两类,大都是利用假期等时间集中进行,属短期行为,对培训过程虽有明确安排,但对培训效果却重视不够。新课程改革进行之初,教师培训工作也大都采用短期培训,集中时间,短期密集培训,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短期培训的缺点也逐渐表现出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培训内容上,由于时间比较紧张,往往只能对主要问题进行理论层面的大致介绍,很多内容难以充分展开,缺少对问题的全面和完整地阐述。

第二,在培训方式上,为了在短期内完成培训任务,短期培训基本都采用集中授课的方式,往往是一人对几百人进行培训,而现场互动、小组讨论、课堂观摩等方式很少采用。有教师反映,参加一周的市级新课程培训,仅仅有半天时间是教师参与时间,其他时间都是理论讲解,效果不好。

第三,在效果评价上,很多短期培训没有最后的评价环节,开一个结束会了事,即使有评价环节,也大都是采用书面考试的方式,甚至大家互相抄袭了事,评价作用微乎其微,对教师在培训中到底领会了多少、在教学实践中又能运用多少根本没有把握。

第四,在意见反馈上,培训结束后就万事大吉,没有针对参与培训的教师进行相应的意见反馈调查,这也就难以发现培训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发扬和解决。

新课程培训不仅要抓好短期培训,而且要长期跟踪培养,要及时开展跟踪调研,目的是为了准确了解培训效果,进一步改进培训工作。这样,通过对接受培训教师的调查,了解教师对培训工作的评价,以及对接受培训教师所发挥的示范和辐射作用的情况进行反馈,以便使培训更加接近实际的教学,更好地调整培训的方向和培训的内容,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缺陷,真正地使培训能够落到实处。

二、加强培训者的专业化建设

由于新课程师资培训在培训理念、内容、方式上的变化,使得培训者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培训者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提供者或者标准答案的发布者。在新课程面前,培训者应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指导者、协助者和合作者,应与教师在新课程中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这一角色的转变,对培训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训者必须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必须具备丰富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必须具备丰富的培训经验和合作意识。”[16]只有具备这种条件与素质的教师才能承担起新课程培训的艰巨任务,才能在培训中引导受训教师走进新课程,使我国新课程改革取得实效。

在以往的培训中,培训者大都是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或教研员,不能完全满足培训工作的要求,为了弥补这一点,应将那些有学识、有经验、有较高威望和认可度的一线教师列为重点培养对象,让一批有深厚教学理论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骨干教师承担培训任务。

三、注重培训内容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一)注重培训内容的实践性

培训内容华而不实是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培训提出的最大意见。不能否认,理论上的系统阐述和指导对教师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确实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理论分析不是培训的全部内容。在调查中,初三年级的一位老师说:“我们希望培训能更具体化,能拿出几节课来,实实在在地教会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去处理就可以了,只做语言游戏对我们没有实际帮助。”这话可能稍有偏颇,但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培训内容应尽量精简理论知识,多拿出时间来帮助教师学会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新理念,应是我们培训工作的重点。

(二)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第一,要重视学校之间的差异,针对不同层次学校采取多层次培训方式。初二年级的一位受访老师就说道:“我们希望了解不同条件下如何处理同一内容;在各种条件都具备时,这节课该如何处理;在这些条件不具备时,又该如何处理。”目前同一级学校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培训仅以条件好的学校为标准,条件差的学校的教师往往收益甚少。

第二,要重视教师之间的差异,注重教师的个性化需求。每位教师的实际情况不同,决定了他需要重点培训的方面也是独特的。在培训时,应该打破统一安排、忽略差异的现状,针对所教学科和教师个人的差异,为不同的教师提供不同的培训内容。

四、革新培训方式

目前的教师培训中,讲座式培训依然是一种运用最为普遍的培训方式。它有自身的优点,如用时短、效率高等,但也有不足之处,它往往只侧重于理论讲授,缺乏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容易形成“满堂灌”等。在具体培训中,除了适当运用讲座进行培训,还要充分运用亲身实践、现场观摩、小组讨论、录像分析等方式方法进行培训,引导教师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切实提高教师的课程适应能力。

五、加强校本培训

加强校本培训是增强教师适应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使得教师由被动走向主动,使培训成为常态化且与教师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受到教师的欢迎。

(一)正确认识校本培训的目的和主体

校本培训的目的不是为了从事高深的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而是为了解决教师工作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所以,为具体教学服务是校本培训的目的,教师才是校本培训的主体。从培训计划的制订、培训方案的设计到培训内容和方式的选择都应该考虑到一线教师的具体需求,培训要尽可能弹性化,以满足不同教师的需要,切忌一刀切。一位受访老师就提出:“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培训。可以把一个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学,如果最高层次也达到了,就可以不用学这个内容去学其他的,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可以提高效率。”

(二)灵活采用多种培训模式

要达到最好的效果,校本培训的模式也必须多样化,这样才能满足不同教师的需要。

目前宣威市某中学实行得比较好的培训有以下两种模式:

(1)师徒结对式。这是一种传统却很有效的校本培训方式。它由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对年轻教师的备课、上课、评课、说课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全方位辅导。指导教师和被指导教师实行双向选择,指导内容和形式则相对灵活,以突出指导教师的特长,满足被指导教师的个人需要。该中学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和个人状况,帮助年轻教师向老教师拜师学艺,定期检查、监督,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2)课题带动式。教、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以课题带动培训是校本培训的有效方式。宣威市某中学历来采取“科研兴校”战略,学校体育、数学、语文等学科先后承担了省级、市级若干重大课题,教师们也从中得到不少锻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