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争取家长的支持与合作

争取家长的支持与合作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比如德国在宪法中规定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甚至把没有家长参与情况下制订的课程计划认定为无效。美国1991年修订颁布了《残疾儿童教育法》,主要规定了家长的知情权、被告权、听证权、上诉权、阅读权、决定权。校长对学校负全责,校长的工作由上级部门考核,面向上级领导部门进行述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33]首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培养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条件。家长与学校的积极合作、协调沟通,能够帮助学生自身学习科学知识、技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行为态度、价值观和学习态度向积极方面转变。其次,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有助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对学校教育起到督导作用。若学生家长没有权利对学校进行监督,家长面对学校提供给学生的任何教育只有被动接受、被迫接纳。学校在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的运行模式管理下会失去个性,丧失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风格,也无力回应学生个体差异性需求和多元化发展需求。最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可以丰富学校课程资源,获得社会的更多支持。新课程改革提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要求和思路是: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34]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学生的家长,多多少少都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本身就是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学校可以把课程需要和家长自愿相协调,请家长给学生上知识拓展课。一方面可以增强校园活力,另一方面建立家长和学校的紧密联系。国内课程研究学者袁振国曾指出:“我们进行课程改革试验,要从中国未来希望的角度,从我们的历史责任的角度,从我们两亿学生的健康成长的角度,来看待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35]新课程改革顺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着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在家庭中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应该与学校教育相一致,二者合力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涉及每一个家庭的利益,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感染着整个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操作意义。

一、努力构建我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法律体系

我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目前处于无法可依、无法可循的状态,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权限没有法律上的规范和保障,因而流于形式。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只有建立在法律支撑的基础上,才能保护家长行使自己的权利,规范学校教育的管理,从而使学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因此,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要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法律要明确家长参与学校的具体权利和职责,一方面保护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另一方面规范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比如德国在宪法中规定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甚至把没有家长参与情况下制订的课程计划认定为无效。英国1980年颁布的《教育法》和1988年颁布的《教育改革法》都规定所有公立中学和300名学生以上的小学都必须设立董事会,家长代表至少占1/3。美国1991年修订颁布了《残疾儿童教育法》,主要规定了家长的知情权、被告权、听证权、上诉权、阅读权、决定权。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法律规定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时,有诉情权、印象权、价值观念获得支持和认可权、人员配备权等。笔者认为,我国的立法机构有必要规定每学期中、学期末各一天(周六、周日任选)为家长日,强制规定家长到学校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参观学校,走进学生课堂,对学校教学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把家长的非法定日参与学校教育管理所占时间计入公共假期,纳入法律范围,防止有些家长出于生计的考虑,客观上也不能参与到学校教育事务中。

二、健全完善我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管理平台和机制

教育改革成功的基本保证和前提是变革学校教育体制。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探索现代学校管理体制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发展方向和趋势。吸取家长和社会力量参与学校教育,一方面疏通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渠道,另一方面切实有效地监督学校教育。笔者认为应通过以下途径来保障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一)推行校长面向家长述职制度

我国中小学现行的校长负责制,是建立在校长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基础上,涉及教职工的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时赋予校长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校长对学校负全责,校长的工作由上级部门考核,面向上级领导部门进行述职。由此可见,校长的工作一般是由教职工配合和上级部门监督完成的。若每年定期开展校长面对家长述职报告会,校长真实诚恳地向家长汇报学校近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成绩及办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家长在校长述职完毕后,客观地对学校工作做出发展性评价,对校长和教师的工作业绩和服务态度进行评分,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学校在次年的校长述职报告会上给予答复。校长面对家长述职,既符合学校民主办学的理念,也能体现学校工作的透明性、开放性、民主性。

(二)建立家长教师联合会

在我国建立家长教师联合会,可以借鉴美国家长教师联合会的运营模式,在国家、省、市和县(区)建立自上而下的四级网络家长教师组织协会,由家长、学生、教师和热心于教育事业的民众共同组成。该联合会主要是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生存技能,协助家长了解掌握教育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在学校机构和地方做出有关学生的决策时,维护学生利益。

(三)规定家长日

由国家立法规定,学期中和学期末的各一天(周六、周日任选)为家长日。上午召开传统意义上的家长会,由教师向家长汇报学校考试情况,讨论学生在学校里的进步情况,处理特殊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下午邀请家长参观学生的才艺表演,以及校舍、餐厅,并进入课堂听公开讲座。最后,填写调查问卷和表格,对学校教师、学校环境做满意度评价。

(四)建立班级时事通告

时事通告是教师和家长进行书面交流的一种形式,是教师以班级为单位,通过计算机制作,按双周或按月发送的小报纸。内容为近期活动的通知,家长致谢信,教学内容,学生阅读书籍,建议父母与孩子一起做的事情,等等。一般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被提到几次,并加入学生家长感兴趣的新闻和公告。

(五)建立互动短信、电话联络、网络论坛的平台

教师可以通过短信平台,将学生个人情况、学生所在班级、学校最新教育政策、教育方法发给家长,家长可以利用短信形式向教师反馈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并对学校教育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面对学生在学校或家里的突发事件,家长和教师都可以通过电话第一时间通知或联络对方,及时商定应对处置办法。学校开设网络论坛,下设校园新闻、教育政策、课程资源、家庭教育、考试动态、家庭作业辅导和家长交流中心等版块,家长登录论坛后可选择自己关注的问题浏览、查看。由于文化知识限制不能辅导作业的家长,可求助论坛家庭作业辅导版块;在家长交流中心版块与其他家长分享交流教育子女方法和培育子女的知识。

(六)构建家长对学校教育管理的全面评价体系

学校在学期末以座谈问卷形式,组织家长对学校办学方向、教育质量、行政管理、课程设置、综合实践课程和教师教学给予多元性发展性评价,并可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对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在新学年的校长述职报告中给予家长答复。

(七)推选“优秀家长”表彰制度

学校制定“优秀家长”推选制度,在每年致家长感谢信之后,对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并对学校教育有特殊贡献的家长给予表扬、颁发荣誉证书。具体操作步骤可以分为:致家长感谢信—公布优秀家长选拔评比条件—家长申报材料—学生和班主任民主推选—工作小组讨论决定表彰。

三、转变教师和家长教育理念,相互协同抓好学生教育工作

对教师而言,教师要理解家长的爱子之心。有些家长对孩子娇惯宠爱,在家舍不得说,希望孩子在学校也能像在家里一样受到特殊照顾。家长送礼求教师给孩子安排“一官半职”,要求教师给孩子调整“好座位”“好同桌”等。有些家长迫于生计,不能及时参加学校组织开设的公开课、公开讲座、家长座谈会、家长会等;有些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在与教师沟通交流时,无意识冒犯教师,无法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有些家庭也非传统意义上的核心家庭,离异、单亲、继父母或父母在外务工,家长长期把孩子抛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其他亲属,对孩子不闻不问、不管不顾,隔代亲人对孩子各方面照顾的能力、精力、经济是有限的,不能很好地和教师进行相互配合,共同教育学生。教师面对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面对文化背景各异的家长,都要有一颗宽容理解的心。

对家长而言,教师面对班内几十个孩子,在有些方面难免会出现偏差和有失公平。拿简单的排座来说,教师一般是根据学生的身高、视力状况来安排座位,有时也把学习能力强和学习能力弱的孩子相互结合安排座位,实行双周或每月轮换位置和固定位置双结合制度。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被安排到三四排的黄金位置,有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位置不好,到学校质问教师,或对班主任有所“活动”,有所“表示”,这些都让教师特别为难。教师面对教学任务、学生考评成绩、教研活动、班务处理等大量繁重工作时,还要接待来校访问的家长,对待家长的态度,难免流露出自己的个人情绪,有些家长就不满意了。尤其是当“好学生”和“学困生”发生纠纷、矛盾时,教师不由自主地对好学生偏袒,让“学困生”家长无法理解,有的家长甚至怀恨在心,在孩子毕业后,打电话恐吓、威胁、侮辱教师。因此,教师和家长都要理解彼此的不易,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因材施教,避免和减少对学生教育管理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四、创设教师和家长交流对话平台

教师和家长是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主要活动者和接触者,要保障教师和家长在联系合作交往过程中有愉悦欢乐的气氛,应创设教师和家长交流对话平台和制度。

(一)完善我国教师考核认定制度,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1.教师资格认定方面

从事教师职业,首先要申请获得国家统一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目前我国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一般是由师范院校培养而成的。师范生在校接受3~4年的专科或本科教育,在专业科目学分修满和教育实习合格的情况下,申请获得教师资格认证考试。考试有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笔试主要内容是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四门教育类知识;笔试通过以后进入面试,还要试讲面试小组规定的教学内容。2000年我国正式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规定,申请者应当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具备相应学历,具有教育教学工作能力;普通话水平达到二级乙等以上标准,没有传染病史,无精神病者,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教师培训方面

在申请者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前提下,教师还要在上岗前进行职前培训。首先,应根据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师固有观念(上学期间对教师和课程内容形成的原有印象)。教师要了解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课程资源的变化,掌握新课程理念提倡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方式,理解新课程改革实施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其次,根据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实际活动,改变教师对家长原有的理解和认识,认识到家长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和监督者,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教师要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多主动联系家长了解学校,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共同教育学生。再次,根据学生家长的不同背景,尊重、理解和包容家长。家长因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职业、爱好习惯不同,对学校教育配合程度有所差异,教师要理解家长。最后,培训教师掌握沟通交流技巧,学会倾听家长和学生的声音。如在学期家长会上,教师要多听听家长的声音,而不是单方面向学生家长汇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的一言堂。在第一次主动与家长联系时,应该是多表扬学生,尽量少提出问题,消除家长与教师交流沟通的顾虑,拉近家长与教师的距离,增加教师的亲和力。

(二)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提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首先,学校和教师要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通过致家长信、家长会、家长节、家长开放日、家长委员会,宣传动员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其次,学校可利用社区资源,通过社区布告栏、活动室、广播室、公园宣传教育政策和家庭教育知识,使家长认识到自身参与学校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对改善学校办学质量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最后,组织家长进行培训,提高家长述职和参与学校教育的水平。学校或社区通过举办家长知识讲座、家长座谈会、茶话会、观看电教片的形式,组织家长学习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学校新的教育政策、青少年成长发展特点、儿童安全知识、教育科学等方面知识,增加家长知识,开拓家长视界。学校和社区以非正式组织方式,帮助培养家长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和沟通交流的艺术,让家长认识、体会到自己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参与者,使家长自觉地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正确的方式方法管理教育子女。

五、加大新课程改革的宣传力度

家长是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外部支持力量。没有家长的支持,教师的很多努力都会大打折扣。为了争取家长的支持,学校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针对初中学生家长进行一些相关的宣传工作,使他们了解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了解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措施,消除抵触和怀疑情绪。宣威市某中学的做法是把家长请到学校来,由班主任教师讲解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情况,回答家长的疑问,让家长进课堂听课,了解进入新课程后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一些社会调查活动,让家长亲身体验新课程改革带来的不同体验。这种“身临其境”的做法也得到了家长的肯定,不少家长也由抵触和怀疑转变为理解和支持,为学校赢得了一个良好的改革环境。

六、鼓励家长参与新课程改革

要保证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不仅要取得家长的理解,还要取得家长的合作。家长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如果能充分利用,不仅可以使学校和教师开展活动更为便利,也能使家长亲身融入新课程改革,赢得家庭的配合。将那些不仅有能力,也愿意为学生服务的家长组织起来,将是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所依赖的重要资源。

宣威市某中学也开始认识到这一点,在学校家长委员会的支持下,学校组织的很多活动都能顺利进行。比如在初中思想品德“经济生活”中提到居民储蓄、商业银行等投资领域的内容时,教师邀请了在银行工作的学生家长予以协调,组织学生参观银行工作,还请工作人员作了有关讲座,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注释】

[1]王一喜,严桦.试论我国教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师教育研究,2006(4):91-92.

[2]林清华,何恩基.什么是一堂好课的标准[J].中小学教育,2004(8).

[3]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品德新教材《试教通讯》。

[4]谢树平.思想政治课的理念与实践范式[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311.

[5]洛克.人类理解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67-71.

[6]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9.

[7]杜威.我们怎样思维[J]//哈钦期.西方名著入门(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14-117.

[8]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J].教育研究,2002(7).

[9]刘加霞,申亮.国外教学反思内涵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3(10).

[10]王映学.谈教学反思[J].教育探索,2000(11).

[11]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75.

[12]姜家凤.在教学反思中学会教学[J].中小学管理,2003(7).

[13]柳夕浪.促进反思的对话[J].上海教育科研,2002(6).

[14]张立昌.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01(12).

[15]郑金洲.行动研究:一种日益受到关注的研究方法[J].上海高教研究,1997(1).

[16]张利民,粟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教师培训愿望与需求调查分析[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4:115-118.

[17]王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G]//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18]李希贵.一个中国教育局长眼中的美丽教育[J].人民教育,2006(3):11.

[19]蔡汀,王义高,祖晶,等.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四卷)[M].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75.

[20]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9.

[21]唐江澎.学习生命存在的方式[J].人民教育,2004(1):43.

[22]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1):39.

[23]刘良华著.校本教学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70.

[24]庞荣瑞.差异: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兼与余文森教授商榷[J].江苏教育,2005(9):26.

[25]唐江澎.我的专业发展历程[J].人民教育,2002(1):43.

[26]蔡汀,王义高,祖晶,等.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四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814.

[27]徐成花.中学教师合作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28]1827年,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发现花粉和其他小颗粒在显微镜下的水中不停地做不规则的随机运动,人们把这种运动称为“布朗运动”。后来爱因斯坦等人研究发现,花粉等小颗粒是因为受到周围水分子的不平衡碰撞才发生相关的运动的。

[29]易凌峰.组织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师专业化时间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4(7).

[30]舒扬.走进“新基础教育”——叶澜教授访谈录[J].基础教育,2004(5).

[3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8.

[32]迈克尔·贝尔雷,等.超越团队[M].王晓玲,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3.

[3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97.

[34]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61.

[35]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