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
广义的定义是指,从医师应然知识结构出发,培养一名合格医师所需的全部课程,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医学专业课程、临床实习等。
狭义的定义是指,把“医学教育课程”与“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等同,强调医学教育的专业性和基础性的那些课程。
本研究取其广义的概念。
【注释】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6/22/content_8901.htm,2015-6-1.
[2]董洪亮.地方本科院校怎样转型[N].人民日报第018版,2014-5-15.
[3]同上.
[4]牟延林.普通本科院校转型进程中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4(9):84-97.
[5][美]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65.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407/t20140704_171144.htm,2015-6-3.
[7]中国教育在线.2011年—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EB/OL].http://www.eo.cn/html/c/2015gxbys/index.shtml,2015-6-3.
[8]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EB/OL].http://gjs.xxu.edu.cn/info/1011/1075.htm,2014-3-10.
[9]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EB/OL].http://gjs.xxu.edu.cn/info/1011/1075.htm,2014-3-10.
[10]徐绪松.复杂科学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0.
[11]徐绪松.复杂科学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00.
[12]John H.Holland.Emergenc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13]孙喜亭.高等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56-460.
[14]马陆亭.德国学术性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并行培养体系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3(3):70-71.
[15]马陆亭.我国高等学校分类的结构设计[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2):101-107.
[16]潘懋元.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9(3):4-7.
[17]孙诚.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EB/OL].http://www.jnxy.edu.cn/htm l/byyd/2014/01/09/c198d7b7-b0b6-43d0-a90e-052def471e78.html,2014-1-9.
[18]盛正发.从一元管理到多元治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治理研究[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6.
[1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2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39-40.
[21]同上.
[22]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3):5-9.
[23]ISCED: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EB/OL].http:/www.uis.unesco.org/Education/Pages/international-standard-classification-of-education.aspx,2014-11-11.
[24]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3):5-9.
[25]刘玲,柏昌利.美国2005版卡内基“基本分类”的内容解读与方法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7(5):76-80.
[26]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的理论逻辑与制度框架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196.
[27]张爱龙.我国高等学校的一种分类法[J].中国高等教育,2001(2):62.
[28]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我国学者提出中国大学分类新标准——中国133所研究型、研究教学型大学名单[EB/OL].http://www.edu.cn/20021113/3072109.shtml,2014-10-1.
[29]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38.
[30]陈厚丰.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214,149.
[31]潘懋元.21世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教育一人才”的合理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5(3):1-2.
[32]孔繁敏.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3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7-29.
[34]孙诚.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EB/OL].http://www.jnxy.edu.cn/htm l/byyd/2014/01/09/c198d7b7-b0b6-43d0-a90e-052def471e78.html,2014-1-9.
[35]潘懋元.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9(3):4.
[36]潘懋元.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与特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15-18.
[37]和飞.地方大学办学理念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38]程国益.略论地方院校的办学定位[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0(6).
[39]夏建国.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特征分析——兼谈一所新升本科院校科学定位的成功案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8(6).
[40]徐同文.现代大学经营之道[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1]王鉴.课程论热点问题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3.
[42]于海波,孟凡丽.课程设计研究20年——回顾与前瞻[J].基础教育研究,2002(Z2):10-13.
[43]程湘帆.小学课程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3.
[44]王克仁.课程编制的原则和方法[M].南宁:广西教育厅编译处,1928.
[45]熊子容.课程编制原理[M].商务印书馆,1934.
[46][美]博比特.课程[M].张师竹,译.北京:商务印务馆,1928.
[47]辛安亭.谈编写教材的原则[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12):81-91.
[48]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49]陈侠.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0]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51]陈扬光.课程论与课程编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52]钟启泉,李雁冰.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53]张启富.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浙江工商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07(3):71-74.
[54]有宝华.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发展走势分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2):59-62.
[55]李福灼.高等师范院校学科课程发展战略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0-13.
[56]严权.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发展趋势[J].教育与职业,2006(26):15-17.
[57]张启富.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浙江工商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07(3).
[58]石芬芳,向丽.国内外高职课程发展的比较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4):90-93.
[59]秦虹.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与发展趋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3):69-73.
[60]秦虹.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与发展趋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3):69-73.
[61]谷贤林.美国几种课程发展模式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1998(3):30-33.
[62]冯莉.现代大学课程发展的两难困境与路径选择[J].江苏高教,2014(3):87-89.
[63]李海芬.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基础课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64]李光琳.20世纪以来大学课程设置改革的比较研究——以美、英、日三国为例[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89-106.
[65]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1.
[66]周海涛.走向创新时代的大学课程发展——以综合性大学本科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67]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4.
[68]欧阳文.大学课程的建构性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69]朱晓刚.我国大学课程观的反思与建构[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70]徐高明.社会需求视域中的大学课程变革[D].南京:南京大学,2011.
[71]石培新.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改革创新实践[N].中国教育报,2014-6-24.
[72]庄严.建设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论与实践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42-44.
[73]常汉东.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式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55-57.
[74]崔军.回归工程实践: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75]霍连明.高技能型人才能力建设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0.
[76]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77]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78]夏明忠.地级市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12.
[79]庄严.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80]狄明明.大众化背景下应用型人才需求对地方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81]张婕,王保华.美国社区学院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J].高教研究与探索,1998(1/2).
[82]徐志强.自由与使命哈佛本科课程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3.
[83]王媛.当代美国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84]范冬萍.复杂系统的因果观和方法论:一种复杂整体论[J].哲学研究,2008(2):90-97.
[85]徐高明.社会需求视域中的大学课程变革[D].南京:南京大学,2011:26.
[86]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研究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7][加]迈克尔·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88]徐高明.社会需求视域中的大学课程变革[D].南京:南京大学,2011:15.
[89]邓楠.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探索与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
[90]杨信礼.发展哲学引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