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课程发展的纵向历史维度来看,课程结构是教育内容外显的组织形式,即学习内容按某种“逻辑”搭建、组织,并整合成具有一定关系的体系。关注人的和谐全面的发展观,以人为主体,体现在课程内容的编制上强调人的经验、人格以及认知的统一和整合,谓之经验中心型;关注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性,以知识和文化传承为主体,体现知识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谓之教材中心型。
从课程发展的纵向历史维度来看,课程结构是教育内容外显的组织形式,即学习内容按某种“逻辑”搭建、组织,并整合成具有一定关系的体系。从发展哲学的视角来看,人的发展进程中,教育重点需要进行价值判断以及排序,需要判断在人的发展进程中教育重点应该放在主体还是客体。关注人的和谐全面的发展观,以人为主体,体现在课程内容的编制上强调人的经验、人格以及认知的统一和整合,谓之经验中心型;关注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性,以知识和文化传承为主体,体现知识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谓之教材中心型。
因此,课程结构是指,在经验中心型和教材中心型这两种存在本质差异的课程价值观导向下,按一定标准选择、组织起来的课程形态,其构成序列、要素、范畴根据一定规律和方法来进行组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程结构是课程价值观念在课程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课程实践中动态发展,伴随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变化而不断演化的。地方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和经验,强调将学生的经验、技能与自发需要、社会需求、学校需要统一起来,强调各专业的课程发展同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和地方区域经济的独特性结合并统整,以回应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