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媒介融合趋势下应用型专业课程的改革路径探讨

媒介融合趋势下应用型专业课程的改革路径探讨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媒体纷纷转型,并已进入白热化竞争期。因此,不对教师知识结构进行调整将不能打破目前按传统媒体类型配置教师的教学模式,学生对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学应用型课程教学的满足更无从谈起。从当前新闻教育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媒介融合教育内在需求的矛盾出发,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对新闻学应用型课程的改革实践进行了一些尝试。

张 翎

一、媒介融合趋势

从口语新闻时代、手抄新闻时代、印刷新闻时代、电子新闻时代到网络新闻时代,媒介形态已经经过了数次变革。除了手抄新闻外,其他四种新闻形态目前依然在使用。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概念的出现,使得这四种形态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共同进行新闻生产,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新闻传播形态。从新闻生产的角度来看,媒介融合是指依托通信技术的发展,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通过资源共享、集中处理的方式,利用互联网通道传播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使受众实现选择性、互动性消费。目前,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媒体纷纷转型,并已进入白热化竞争期。媒介融合趋势对新闻传播类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学者提出:“目前急需两类人才:其一是能在多媒体传播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1]第一类人才需要深厚的从业经验,在实际工作中历练成长。而第二类人才“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则是目前高等教育新闻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这个目标出发,检视目前我们的传统新闻学应用型课程还存在不少问题。

二、传统新闻学应用型课程教育

(一)按传统媒体类型设置课程

有人这样描述媒介融合的核心思想:“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2]而目前我国现行的新闻教育应用性课程的设置大部分却还是从传统媒体的分类出发,对应不同媒体技能分类教学。课程的设置都是以单一传统媒体为单位进行的,如对应广播实务的“广播编辑与音频制作”,对应电视实务的“电视摄像”,对应报纸实务的“报刊编辑”等课程,并且这些课程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按时间线性排列,学生在这些课程中只能够学习到关于某一种媒体的知识,也不排除因为课程按时间线性排列,学了新的课程技能,生疏了旧的知识。所以按照这样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媒介融合趋势下的跨媒体操作技能,无法满足当下及未来新闻媒体的发展需要。

(二)按传统媒体类型配置教师

在按照单一媒体类型设置课程现状的背后,是课程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实操经验的单一。目前高校教师的从业履历大多数是从学校毕业之后直接到学校工作,没有媒体一线从业经验,对媒体业界的先行变革状况了解不充分,多媒体融合经验更是明显不足。另外,术业有专攻,高校教师的学术研究范围较深但窄,一个老师往往只对一种单一的媒体技能、传播规律熟悉,因而在授课时只能纵深性地集中于某一种传统媒体相关知识点,不能为学生提供较为开阔的融媒体思路。因此,不对教师知识结构进行调整将不能打破目前按传统媒体类型配置教师的教学模式,学生对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学应用型课程教学的满足更无从谈起。

(三)按传统媒体类型设立实验室

“从教学规模上看,新闻专业课程设置约有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内容与实验课有关,广播电视专业的实验课比例更高,大量的实验教学内容是新闻传播学明显突出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地方。”[3]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新闻专业实验课程多,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实验环节的开展意义重大。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实验课不再要求学生在某一特定的实验室里完成特定媒体类型的节目,而是要求通过媒体融合教学实践将学生培养成为精通数字传播技术,掌握多种媒体采集、编辑、发布技巧的“通才”。这就要求实验室既是为学生提供能适应媒介融合时代新闻生产需求的融媒体工作室模块,更是具有信息流动性,集信息整合、共享、传递、实时发布功能为一体的实践平台。但由电视实验室、广播实验室、广告设计与报刊编辑排版实验室、社会信息调查与研究实验室、电视新闻实验室和摄影实验室等6个单独实验室组成的云南大学校本部国家级新闻与传播实验教学中心(已拆除),是按单一媒体类型设置的实验室,使得媒介融合类型的教学实验没有开展的条件,不能从媒介融合教育的需求出发,为学生搭建一个将媒介知识技能充分融会贯通的技术平台。

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席卷全球的时代浪潮,面对快速发展的传媒行业,闭门造车式的教学是绝对行不通的,新闻学应用型课程的建设应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式,超前把握、主动建立和当下媒介融合趋势相呼应的知识体系,培养合格的新闻从业者。

三、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培养

“以前记者通常学习一种媒体的传播技能,然后便将自己所选定的这一领域作为终生职业场所。然而,21世纪的新闻工作者应该认清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努力加强跨媒体传播的技巧训练,成为具备以多种形式写作和传播能力的融合记者。”[4]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新闻人才的培养更需具有前瞻性。从当前新闻教育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媒介融合教育内在需求的矛盾出发,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对新闻学应用型课程的改革实践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大融合的课程设置

融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为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全方位立体地传播内容,新闻学应用型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将实现从让学生掌握单一传统媒体实践技能向掌握“文字”“图片”“声音”“画面”等不同表达介质语言观念的转变,使学生在生产作品的时候,突破现行的单一介质新闻信息生产思维,不再首先考虑这个作品为何种单一类型媒体,而是用融媒体思维,综合运用多种传播形态。依据媒体融合背景下传播途径多元化的特点,根据采集信息内容的不同,运用跨媒体思维,采用不同的媒介手段对信息进行处理,以取得新闻信息传播的最佳效应。课程的设置上,应从不同的表达介质语言出发,设置应用型课程模块,培养技巧与培养思路相结合,打通现有课程分类的壁垒,对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评估体系等进行改革,建立与实践前沿需求接轨、融通的新闻学应用型课程教学体系。

(二)教师资源整合

目前新闻学科教师素养与业界的发展需要之间还有差距,提高高校教师媒介融合素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应加强高校与新闻传媒业界人员互动。一方面依托中宣部“千人计划”等项目让高校教师“走出去”,到媒体一线去锻炼,学习贴近新闻传媒业界的发展实际;另一方面“引进来”,邀请业界的精英加入教师队伍,以课堂授课或者开设讲座的方式,向学生传授一线媒体的实践技能与知识经验,大力加强双方交流互动。另外,在媒介融合类课程的师资配备中发挥不同教师所长,聚每位老师最擅长的研究领域产生集群效应。尝试在专业基础课的采、写、编、评上将各媒体打通,同一课程实行多个教师联合授课,以及在媒介融合应用型课程里由擅长不同单一媒体的教师协作,共同指导。

(三)实操型实验室建设

作为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呈贡校区新闻与传播国家级实验中心的设计、兴建一直秉持媒介融合理念。该中心所有设备都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完全与先进专业媒体技术水平接轨。该中心拥有多机位录直播演播厅、跨媒体实验室、新媒体制作发布平台、音视频编辑室、后期包装室、录音室等区域模块,能实现音视频节目直播录播、大屏互动、新媒体节目制作与发布、数字节目包装等,涵盖了当前新闻传播技术主流领域的功能。

实验中心不仅具备了符合媒介融合新闻生产要求的硬件功能模块,而且通过内部信息环境建设实现了媒介融合新闻生产的信息流动需求。将网站、音视频、掌上媒体及传统纸媒通过一体化的管理流程,实现资源共享。目前实验中心已形成了一个功能全面、水平先进的新闻传播实验教学平台,为媒介融合实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四)迁移教学工作坊实践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学应用型课程教学改革中,课程设置、实验中心、工作坊实践三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培养路径。从低阶的课堂基础知识传授,到中阶的专业技术融会贯通实验室模拟训练,再到高阶的工作坊式的自主创造性技术训练,直至与专业媒体融通一体的实践参与式技术训练,是一个层次上递级配置的体系。为了取得最佳媒介融合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与试验的基础上,云南大学新闻学院采用迁移教学工作坊的方法,通过实施“项目”的形式全真模拟融媒体新闻的生产过程。媒介融合的本质是新闻生产形态的融合,其核心是开发和共享内容资源及生产和发展融合新闻。迁移教学工作坊以新闻中心式的工作方式全真模拟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生产,培养学生的“媒介融合”理念和素养。迁移教学工作坊带领学生离开学校,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中,以3天的时间为限,5~10名同学为一组分组完成工作。在离开学校之前,各小组对选题进行了前期信息的收集,并通过选题答辩确定了选题范围。在到达目的地后的3天时间里,按照选题方案,每个小组要完成采访、写稿、摄影、摄像、录音等工作,最后以文字、图片、图画、数据表格、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出一份融媒体电子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各实务课程老师都会全程坐镇,随时接受咨询,但不主动指导和给予意见。在经过3天几乎不眠不休的工作之后,各小组带着自己的作品回到学校参加项目作品答辩展示,并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①全能记者的多媒体信息采集。学生掌握了全面的多媒体技能,能同时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报道任务,能为不同类型的媒体提供新闻素材。②融媒体新闻生产中心式信息共享。学生早晨召开编前会之后出发采集信息,傍晚晚餐前回到大本营,将采集到的各种形式的信息放入采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③不同媒体表达方式的打通与共融。学生依据不同的新闻事实选择最为妥当的呈现方式来完成作品,这要求不但熟练掌握技术操作,而且具备跨媒体思维,自主判断以一种或者几种语言介质完成作品表达。④多媒体编辑的信息分层处理。负责编辑的学生将来自于信息平台的信息进行内容加工发布,并组织与管理后续传播进程。⑤结合融媒体技术特点传播。最终呈现的融媒体作品使受众只需要一种途径即可访问不同类型的作品,在访问过程中可选择、可互动、可再生产。如果说新闻学应用型课程设置与教师配置的调整是为了更好地向学生提供融媒体基础知识技能,而且融媒体实验室是通过模拟练习熟练使用这些技能,那么在迁移教学工作坊的工作中则是真刀实枪实弹地进行融媒体新闻的生产,以全真模拟的形式实现融媒体新闻的生产。

“大学的新闻课程开始走向融合,因为融合新闻技能培训已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跨平台传播训练将纳入课程规划。”[5]以媒体融合为导向,培养一专多能式复合型人才,是新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将云南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应用型课程所做的改革与大家分享,期待更多的探索与实践,共同探讨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之路。

(作者系云南大学新闻学院讲师)

【注释】

[1]蔡雯:《媒介大汇流下的“融合新闻”》,《传媒观察》2006年第10期。

[2]陶喜红:《论媒介融合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中国广告》2007年第6期。

[3]谢鼎新、岳山:《传播实验教学特点与价值的思考》,《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4年第11期。

[4]宋昭勋:《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现代传播》2006年第1期。

[5]宋昭勋:《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现代传播》2006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